收藏 分销(赏)

《化石吟》学案1.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050944 上传时间:2025-02-0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石吟》学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化石吟》学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化石吟》学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化石吟》学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化石吟》学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孟庄镇初级中学导学案课题化石吟学科语文课型新授班级七二主备人高瑞锋审核人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和积累一些重要词语。2有感情地颂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体会感情。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学习重难点:有感情地颂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体会感情。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学法指导:采用引导法,点拨法本文是一篇现代诗,可采用诵读法教学重难点可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讨论目标评价:1. 课前预习检查来检验学生预习的情况。2. 课中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检查小组学习的情况。3. 课堂反馈可以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通过这些形式检查学生的目标达成率学习过程:

2、 温馨导读: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下来。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世界一样的生物世界。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同学们阅读时,要在把握“化石”形象的基础上,理解诗人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全诗共7节,可分三层。12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对亿年前神秘世界的想像。36节是诗的主体,具体抒写遐想的内容。第7节照应1、2节的设问。全诗首尾呼应,结

3、构严谨。导学预习:1、张峰:当代科普工作者。著有诗军规、围城等。2、何谓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3.注音:奇幻() 骸()骨 潜( )行 裹藏()葱茏() 躯壳() 猛()犸()卓( )越4.解释:奇幻: 日转星移: 乌有: 叹服: 葱茏: 幽雅: 海枯石烂:二、【课堂研讨】整体感知:(1)本诗题目中的“吟”字有何含义,那么赞颂什么呢?请听课文录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合作探究 1说说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4、3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4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5“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6找出诗中结构相近的两节,他们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7、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8、简单的了解诗歌的文章结构: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课堂反馈】1、化石吟是一首赞颂_的_诗歌,写科学家通研究化石,展现了_,从而赞美_。本文题目为“化石吟”,“吟”本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古代诗歌的题目中较常见,例如_,本文题目中“吟”的意思是_。2、根据拼音

5、写汉字或给加粗的字注音。奇hun() gu()藏 cng lng() zhu yu()骸()骨 潜()行 躯壳() 档()案 猛犸( )3、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 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称赞而且佩服。() (草木)青翠茂盛。()奇异而虚幻。( )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3)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_的神话_的真理_的骸骨_的密码_的魔法师 _的雕刻家四、【拓展延伸】课外请教老师、专家,查阅资料,深入探究,并向班上其他同学介绍你的发现五、【作业设计】到新郑博物馆参观一些文物,感受历史的璀璨和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六、【学习反思】课题看

6、云识天气学科语文课型新授班级七二主备人高瑞锋审核人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学习重难点:1、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学法指导:采用引导法,点拨法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小品文,语言生动形象,学生反复朗读,就很容易理解重难点可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讨论目标评价:课前预习检查来检验学生预习的情况。课中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检查小组学习的情况。课堂反馈可以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通过这些形式检查学生的目标达成率学习过程预习检测

7、一、了解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你能说出两句吗?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1)字音:峰峦 一霎间 点缀 绫纱 弥漫 月晕 崩塌(2)释义:峰峦 一霎间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三、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四、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

8、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4、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5、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合作探究一、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二、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三、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

9、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四、统观全文,讨论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拓展延伸一、你还懂得其他的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吗?和同学一起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更多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二、你对什么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能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一下吗?课堂检测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2、出现了高层云,_ (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

10、,看云识天气有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二、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三、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

11、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学习反思课题绿色蝈蝈学科语文课型新授班级七二主备人高瑞锋审核人姓名学习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体会文章的生动与传神。3.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和热爱动物的情感。学习重难点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体会文章的生动与传神。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和热爱动物的情感。学法指导:(1)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与文本有关的一些人文知识,如作者、作品。(2)有感情的朗读重点段落,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3)通过竞赛、启示、点拨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提炼的能力。自主学习,秀出风采目标评价:课前预习检查来

12、检验学生预习的情况。课中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检查小组学习的情况。课堂反馈可以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通过这些形式检查学生的目标达成率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喧嚣( ) 劫( )掠 静谧( ) 酷( )爱 吮( )吸 气氛( ) 满载( )而归 喑哑( )( ) 颚( ) 唾( )液 螳螂( )( ) 喙( ) 钳( )子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Shu( )猎 cun( )改 ro( )乱 更胜一chu( )gu( )火 zhng( )斯 wj( )( ) xs( )( )作响3.请将画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1)耳朵灵敏失,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

13、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2)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3)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二 知识链接,有效导读 1.法布尔(18231915), 国作家、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 第一卷,到他80时第十卷问世。他的这部代表作被誉为“ ”。法布尔被誉为“ ”。2.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 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

14、 性、 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三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1.本文前三段写 ,后八段写 ,一环紧扣一环,链条形地展示出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使结构严谨,行文畅达。下面提供一种结构图式以作填空参考。 探究缘起()夜间演唱() 外形()外 蝉为主食()形 甜食水果()和 外形和习性 另吃昆虫()习 吃点水果()性 贪吃同伴( 和睦共居四问题导学,超越自我 2.绿色蝈蝈在外表有哪些特征?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合作探究1.(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为什么?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

15、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在 情况下称 在 情况下称 在 情况下称 在 情况下称 在 情况下称 3.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从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两个角度)拓展延伸4.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动物,练习仿写。例: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沙。当堂检测1.请在下面各句中的错别字下面一,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1)让我们远离渲嚣去倾听,去沉思吧。(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斤斤有味,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所剩下的头骨和胸骨。( )(3)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目的共居在一起的。( )(4)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呜

16、传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 )2.依据课文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1)与夜色苍茫中的 (安静 平静 静谧)气氛再合适不过了。(2)可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并不能捕捉到这 (微弱 弱小 薄弱)的声音。3.与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A.我扔人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B.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C.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标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

17、如纱。D.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作业设计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2)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更低劣。 (3)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 (4)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2.下面句子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天气时尤其如此。我投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所有的蝈蝈都能品到一口美味。自私心是到处存在的。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的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

18、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吃饱了,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宽容了。生读课文“让我们远离喧嚣去倾听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这部分文字,完成文后问题。3.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词语。(1)窃窃自语: 。(2)喑哑: 。4.概括此段内容。5.从文中找出两句拟人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1)此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描写蝈蝈的声音?(2)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对蝈蝈的什么感情?学习反思课题月亮上的足迹学科语文课型新授班级七二主备人高瑞锋审核人姓名学习目标: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数字作用,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学习重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数

19、字作用,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学法指导:(1)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与文本有关的一些人文知识,如作者、作品。(2)有感情的朗读重点段落,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3)通过竞赛、启示、点拨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提炼的能力。自主学习,秀出风采目标评价:课前预习检查来检验学生预习的情况。课中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检查小组学习的情况。课堂反馈可以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通过这些形式检查学生的目标达成率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情境导入: 导学提示: 你知道有关 “月亮”的知识吗?(比如有关月亮的故事、诗句或其他知识)如:李白的静夜思“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二、阅读

20、课文,整体感知学习方法:快速用5分钟时间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画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事件的词句,并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的是 2、根据提示试把登月的全过程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准备( ) (登月) ( )3. 在书上边读边标记你要记忆的信息,看谁记得有价值的信息最多,三、合作交流,交流收获方法:可自问可互问,可“我”来当老师a、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公里?b、请说出三位宇航员的姓名。 c、三位宇航员乘坐的飞船是 d.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时间是 四、再读课文,读思结合,我的学习成果展示(1)准备阶段的有关信息整理时间: 地点:

21、 人物: 将要发生的事件: (2)升空过程我阅读获得的主要信息一级、二级火箭脱落, 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先绕 飞行,然后向月球奔去。(3)登月a. 人类的登月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 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 。b. 请说出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几件事,(1) (2) (3) (4) (5) (6) (4)返航“阿波罗11号”飞船溅落在,。五、问题探讨,合作探究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登月过程的?文中有很多表示距离,速度的数字,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人类登上月球有何重大意义?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意义一句话的归纳,并谈一下你的理解这句话是

22、我的理解 六 我来述说宇航员在返航时,将什么留在太空?为什么?其他国家曾对美国这种做法提出批评,你认为呢?我来说两句 七 达标检测(一)选择 1967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代表 ( )拜访了月球 A 全人类 B 美国 (二)填空 (1) 阿姆斯特朗在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 ;对整个人类来说,是 。”(2)“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这次伟大探险来回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小时”其中数字的运用体现了本文的 性和 性。 八、拓展延伸人类登月成功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重大里程碑,40多年过去了,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在一直前进,作为国人你知道我国在航天事业取得的可喜

23、成果及英雄人物有哪些吗?我知道的有 九、作业设计再过十年假如有一天你作为宇航员乘坐我国自主研发的神九飞船,飞上了太空,飞到了月球,把你看到的景象,想说的话,或最想做的事和大家说一说写写比谁的最精彩 (任说或写一方面即可)十、学后反思课题河中石兽学科语文课型新授班级七二主备人高瑞锋审核人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知道本文作家作品。3、朗读感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重难点】知道本文作家作品。朗读感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法指导:(1)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与文本有关的一些人文知识,如作者、作品。(2)有感情的朗读重点段落,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3)通过竞

24、赛、启示、点拨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提炼的能力。自主学习,秀出风采目标评价:课前预习检查来检验学生预习的情况。课中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检查小组学习的情况。课堂反馈可以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预习检测】作家作品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四库全书的总篆官。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故卒后谥号文达,世称“文达公”。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为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一、填空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 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

25、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自主学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山门圮于河( )僧募金重修( ) 棹数小舟( )曳铁把 ( ) 是非木柿 ( )湮于沙上 ( ) 不亦颠乎( ) 啮沙为坎穴 ( ) 反溯流逆上( ) 可据理臆断 ( )2、翻译课文【合作探究】1、一起讨论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地点结果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2、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一、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反馈练习】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26、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三、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拓展延伸】“老头子”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署,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设法)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文短视(近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急)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解释)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磕头)谢(谢罪)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说。1、从上文中可见纪昀的性格如何?2、熟读文章,积累实词【作业设计】你还知道哪些“但只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对这篇课文的体会。【学后反思】 17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