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课 化石吟恐龙家族之最最聪明的恐龙有:伤齿龙美颌龙空尾龙跑得最快的恐龙有:鸸鹋龙似鸡龙棱齿龙体重最重的恐龙有:震龙腕龙虚幻龙脖子最长的恐龙有:马门溪龙长颈巨龙梁龙最凶猛的恐龙有:巨龙霸王龙跃龙食量最大的恐龙有:腕龙虚幻龙达玛拉龙尾巴最为强劲的恐龙有:甲龙蜀龙梁龙吼声最大的恐龙有:拟栉龙巨龙美颌龙会“说话”的石头化石 化石是死去的动物和植物的遗体、遗骸及其活动的遗迹,它向我们娓娓叙说地球上几十亿年的变迁。比如,什么地方原来是海洋,后来升为陆地或高山;什么地方的陆地下降为海洋;陆地上的高原、盆地、平原等各种地形是怎么互相转化的,它还能告诉我们许多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帮助我们解开千古之谜。有
2、化石帮忙,我们能精确地知道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恐龙是什么样子。 在喜马拉雅山,科学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地层里,找到了许多古海洋动物和植物的化石,如三叶虫、有孔虫、鹦鹉螺、菊石、海百合等。这些海洋里的生物为什么会出现在高山地区呢?经过研究考察得知,在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印度洋板块北移后与欧亚板块相撞,古海洋受到挤压,产生褶皱,最后隆起成山,把那些海洋生物深埋在岩层中,使它们变成化石。 “化石”考源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 过化石,该书卷二十一的异事中有题为“竹笋化石”和“蛇蜃化石”两则记述性的文字。很显然,这两个题目中的“化石”都不是词,它们是动宾结构的词组,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意
3、思是“化为石”。 “竹笋化石”讲的是一种植物化石,“蛇蜃化石”讲的是一种动物化石。在“竹笋化石”这一节中,沈括说道:“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荀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化为石”也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而且这个词组在后来的文献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晚清。1866年,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就有:“观公所,鸟兽各骨,有取于山石及海中者,骨化为石,尚可辨认。”(斌椿乘槎笔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重印本,第127页)也是在1866年,张德彝也使用了“化为石”:“古多奇兽,其形亦奇,死于山内海边,久则化为石矣。”(张德彝航海述奇,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重印本,第5
4、45页)此外,在崔国因1893年在美国所写的日记中,我们也见到了“化为石”这一词组:“古棺一具盛骸一具,亦由地中掘得,均化为石。”(崔国因出使美日秘国日记,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杭州古籍书店,第19册,第12帙,1985年,影印本,第145页阴面)。当年沈括在“竹笋化石”和“蛇蜃化石”中用过的这种“化石”,在晚清也有人使用。1877年,郭嵩焘在伦敦参观一个博物馆时,看到了动物化石,当时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一兽骨高逾丈,嘴尖若橐驼,四蹄有爪,长七八寸,身旁巨骨,与石无异,云地中掘得之,不辨为何物。疑盘古未开辟时所有,陷入地中近万年,骨皆化石。穿山甲一具,状如石缸,尾长二尺许,鳞甲皆已化石,
5、则竟疑为盘古以前物矣。”(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载王立诚编校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82页)这里两处出现了“化石”,这两个“化石”和沈括用过的“化石”是一样的,也是“化为石”的意思。虽然沈括及后人所用过的“化石”、“化为石”都还不是词,还是属于词组的范畴,然而,它们却为后来名词“化石”的创立打下了基础。正当动宾式的“化石”、“化为石”频繁使用的时候,名词意义的“化石”悄然出现了:1876年,李圭在环游地球新录中使用了这个词:“巳正,又偕游博物院,亦仿西法开设,广人见识者。每人以宽永钱五十文购木牌,始可进院。内列各国货物机器,各种化石,有枯木成石,骨殖成石,
6、皆历久所变化者。”(李圭环游地球新录,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重印本,第321页)这是迄今为止作者所找到的一个最早的名词“化石”的用例。由此看来,名词“化石”是由动宾结构的“化为石”、“化石”演变而来。名词“化石”虽然在19世纪中晚期已经出现,但并没有流传开来,因为当时用来指化石的另有一个词,而且这个词十分常用,这词就是“僵石”。例如,玛高温和华蘅芳合译的地学浅释:“地中海之大岛其石层中满螺蛤僵石,其形类与今时地中海所生之螺蛤无异。”(地学浅释,卷五,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73年,第1页阳面)严复也使用“僵石”,在他的天演论中“僵石”一共出现了两次。还有康有为,他也使用“僵石”:“七
7、日游博物院。院制壮伟,体制亦仿伦敦,但逊其大耳。然印度最多古物,则亚洲以此院为第一矣。其最资考证者,以物质僵石为最。有大象僵石,牙长二丈,首亦几丈。”(列国游记康有为遗稿,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12页)1903年,一部以问答形式写成的西学关键,也使用了“僵石”一词,并有一段以“何谓僵石?”为题的文字,专门介绍了有关化石的知识(见汇报馆教士译西学关键,卷八,上海:汇报馆,1903年,第46页正面)。梁启超也多次使用“僵石”这词。可以这么说,19世纪中晚期到20世纪初,在汉语中,用来指化石的主要是“僵石”一词,而“化石”这词几乎没有它的立足之地。后来,“化石”在沉默了20多年以后
8、的20世纪初,终于又在汉语中出现了。1903年,在新尔雅中就有了“化石”一词:“水成岩中,所含有之有机体遗迹,谓之化石。”(汪荣宝、叶澜新尔雅,上海:明权社,第115页)从那时开始,“化石”在汉语中流传了开来。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写有一本小册子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该书认为,“化石”是一个来自日语的词(见该书第83页)。但是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意大利马西尼(F. Masini)认为,“化石”是一个汉语本族词,因为在1886年的和英英和语林集成中还没有“化石”这个词(马西尼著,黄河清译见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
9、词研究,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215页)。结合本文在前面所作的词源考证,马西尼的这种观点有着一定的可信度。综上所述,汉语中的“化石”可能经历了这样的历程:它出现于19世纪中晚期,但没能使用开来,当时中国人一直在使用“僵石”这词。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日本人将“化石”借了过去,这个词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使用。20世纪初,当大批日语词进入中国时,“化石”也传了回来。并且取代了“僵石”,逐渐流行了开来。中华龙鸟的故事当大批恐龙在中生代晚期 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时,人们相信,这种称霸一时的爬行动物已经彻底完结了。其实,恐龙并没有绝灭,它们中的一支或几支,正试图离开陆地向空中发展。翼龙类最早具备
10、飞行的“翅膀”,只不过这种翅膀上没有真正的羽毛,翼龙的胸骨很宽,像鸟一样具有龙骨突,但它们不能做长距离飞行,还不是空中的征服者,在没有成为真正的飞行家之前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谁是空中的征服者呢?鸟类出现了。1996年8月,辽宁省的一位农民捐献了一块化石标本,它体态很小,但形似恐龙,嘴上有粗壮锐利的牙齿,尾椎特别长,共有50多节尾椎骨,后肢长而粗壮。此外,最引人之处是它从头部到尾部都披覆着象羽毛一样的皮肤衍生物。这种奇特的象羽毛一样的物质长度约0.8厘米。科学家们经过认真地研究,确认这是最早的原始鸟类化石,由于是在中国发现的,被命名为“中华龙鸟”。鸟的起源是科学界悬而未决的重大难题之一,早在100
11、多年前,古生物学家就曾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为了进一步揭示鸟类起源的秘密,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直到本世纪八十年代,总共才发现了7块保存程度不等的始祖鸟化石,它们成了人类描述鸟类起源故事的全部依据。鸟类是不是从恐龙演化而来的?鸟类是怎样进化和发展的?靠始祖鸟有限的材料很难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中华龙鸟的发现立刻就传遍了全世界,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从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新证据。中国的古生物学家研究后指出,中华龙鸟既保留了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一些特征,有具有鸟类的一些基本特征,成为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中间环节。中华龙鸟的“羽毛”成片状,具有羽轴。这些羽毛与现代鸟类的羽毛结构有所不同,代表了早期鸟类演化的
12、初始阶段。从中华龙鸟显示的特征看,它比德国的始祖鸟更加古老和原始,中华龙鸟的骨骼特征象恐龙,头较大,有牙齿,尾椎数目多,行动敏捷,但还不具备飞翔的能力。但根据全身披有原始羽毛的这一重要特征,完全应该把它归入鸟类而不是恐龙类,因为爬行动物身上披有盾甲或鳞片,而绝不会披有毛或羽毛。鸟类身披羽毛是为了保持体温和利于飞行。科学家们根据中华龙鸟以及在辽宁北票地区所产的其它化石(如龟、鱼和植物化石等),向我们描绘了中华龙鸟生存时期的一幅图景,那是距今1.4-1.2亿年前的某一天,辽宁北票地区湖泊密布,草木繁盛,树丛中生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中华龙鸟也和其它动物一样正在阳光下觅食,忽然一声天崩地裂般的巨响,火
13、山爆发了。大量烟尘和火山物质向四周喷发和扩散,正在树林和浅滩边嬉戏和觅食的中华龙鸟等动物惊呆了,当它们醒悟过来时已来不及逃迤,许多动物窒息而死,它们被迅速地掩埋了。经过了数千万年,这些可怜的生灵形成今天埋藏在火山凝灰岩中的化石。辽宁北票地区保存中华龙鸟等化石的地层,记录了地史时期曾经发生过的珍稀事件,正因为这种地质现象的发生和发现的机率很底,因而极为罕见和珍贵,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和它的价值,自然也会愈加引起科学界的注目。随着对中华龙鸟的深入研究,世界鸟类学家逐渐认识到,鸟类的真正祖先在中国,而不在德国,始祖鸟更加接近现代鸟类,中华龙鸟才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真正的中间环节,鸟类进化和发展的秘密正在
14、一步步揭开。化石的形成化石: 古生物学根据保存在 岩层中的动植物的遗体和它们的遗迹来研究地质时代(地史上)的生物界。这些古代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叫做化石。化石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物特征,例如结构大小、形状、纹饰等等,他们必须能够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还必须保存于岩层中。所以岩层中那些粗看起来似乎有定形的结合或其他无机结构如树枝石,不能认为化石;而现代泥沙层中埋藏着的蚌蛎贝壳,也不是化石,因为它们是现代的产物。 1、 生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易于保存的硬体,如蚌蛎的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等,这些由矿物质组成的硬体比起软体(皮肤、肌肉以及各种器官)来不易毁灭。 2、 生物死后,须得有某种沉积作用把它迅速埋藏起来,如
15、果暴露在空中,则将受氧化作用或遭受其他生物吞食或破坏。 3、 是时间的因素,即埋藏着的生物要在一定时间内,经过固结、充填、换质等石化作用。奇形怪状的化石在岩石海岸或有石头的地 区,你会找到一些看上去曾经像是生物的沉积岩,有贝壳形、骨形、齿形、树叶形和树皮形。这些就是化石,是裹在石头中并且变成了石头的史前动植物的残骸。远亲化石有一个重要作用可以告诉我们亿万年来动植物的变化。你发现的化石可能与你今天看到的动植物不一样!死后掩埋如果你能在4亿年前的海洋里游泳,就会撞上菊石,它们与现代的亲族章鱼和鱿鱼可不同。早在6500万年前菊石就已灭绝。由于壳里的生物死后,外壳沉入海床内变成化石,所以我们才能了解这
16、些动物。直系后代现存的最直系的菊石后代就是鹦鹉螺,它生活在温暖的海洋中,以鱼、虾为食。古老的生物银杏也称白果树,人们称之为“活化石”。这是因为现在你所看见的银杏几乎和那些2亿年前生长的银杏一模一样。只剩一种从前,银杏有10多种,但今天只剩下一种了。化石的形成死的动植物身体上较软的部分腐烂,坚硬的部分则埋在软泥中。在亿万年中,当泥变硬成为石头时,动物完整的形状就被保存下来。里面有化石吗?只有像白垩、石灰岩和沙石这样的沉积中才有化石,化石常常在结核块中。小心型开这些结核块,看看里面有什么?猛犸的故事 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尽管它们生活的冰河时代距今已很久远,但科学家们对它那富有神秘色彩的
17、生活习性仍怀有极大的兴趣。 猛犸(又被称为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因而,从外形上看,猛犸的确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 早在沙皇俄国的彼得大帝时代,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悉心研究过猛犸。猛犸的尸骨残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猛犸的身世来历在当时就众说纷纭。有人说,猛犸是由古代统帅汉尼拔用于征战的战象,远征中散落在欧洲大陆,其中一些流落到乌拉尔就冻死了。还有一种推测说是猛犸的尸体是由其生长地亚洲中部和南部,沿着西伯利亚的河流漂流而至的。法国的杰出科学家居维叶于19世纪上半叶发表了科学的断言,猛犸的浑身长毛以
18、及长鼻等生理特征足以表明,它们的原产地就是发现其尸骨和残骸的地方西伯利亚地区。由于猛犸的骨骼和尸体的发掘地在北极圈外永久冻结的土壤层中,因此,尽管已经历了千百万年的历史变迁,但这天然的冰箱却使尸骨残骸保存完好。从1805年到1900年的近百年间,俄国彼得堡科学院共收到过30则关于发现猛犸的消息,但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以及人们的考古科学意识淡薄,人类从未获得过完整的猛犸尸体。而当时发现的骨头、牙齿的数量是惊人的。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国雅库茨克城,平均每年出售14570千克猛犸骨,而要获得如此数量的骨头,大约要找到200头猛犸才行。以此推断,当时西伯利亚的猛犸数量十分可观。 1901年
19、,一位猎鹿人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猛犸尸体,并设法成功地将这具尸体运抵彼得堡科学院。在发掘现场,人们发现猛犸是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个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根据猛犸尸体的上述情况及现场环境,对这头猛犸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在远古时代的某一秋日里,一头猛犸漫步在别廖佐夫卡河的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因河水的长期浸润,承受不了猛犸这庞然大物的体重而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束手无策地陷了下去,当它奋力挣扎总算支撑着站立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坚硬的岩
20、块砸在它的背上,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从肌肉充血的情况可以判断出它最终是窒息身亡的。中国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产地及其保护 古生物化石指 是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包括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它是地球历史的鉴证,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等的科学依据。古生物化石不同于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质遗迹,是我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 古生物化石的综合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它为国内乃至国际研究动植物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当时的生态环境,提供十分珍贵的实物证据; 2、对研究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地球的演变、生物的进化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3、
21、探索地球上生物的大批死亡、灭绝事件研究,提供罕见的实体及实地。 4、有些特殊、特形化石其本身或经加工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资源。 一、古生物化石的主要分布 我国是古生物化石比较发育的国家之一,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发现的河南南阳、湖北郧阳、内蒙古二连恐龙蛋及骨骼化石,辽西的鸟化石,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山东山旺动、植物等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受到国际上特别是科学界的广泛青睐。 我国有许多重要化石产地,其中有不少是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遗产,以下简要介绍我国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产地,以及化石研究中的新成果。 (一)山旺古生物化石
22、 山东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被列为世界遗产之最,发掘于临朐县城东20公里的山旺村。其间,保存着1800万年前各种动植物化石。这些化石,种类繁多,精美完好,印痕清晰,栩栩如生,被誉为“化石宝库”、“万卷书”,是一座古生物化石天然博物馆。现已发现的有10多个门类,400余种。植物化石有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化石有昆虫、鱼、两栖、爬行、鸟和哺乳动物各类。山旺化石如圆基香椿、胡桃、昆虫、玄武蛙、螳螂、蝾螈、龟、鸟、野猪、三角原古鹿、纤细近五角犀、东方祖熊等化石标本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商品,广为收藏。 (二)橙江动物化石群 在云南橙江县帽天山,发现了轰动了世界的橙江动物群化石。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
23、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软体动物化石群。自1984年发现“纳罗虫”以后的10年间,近10个国家的50多位科学家在这一带采集化石约5万块,它们分别属于海绵、腔肠、蠕形、节肢、腕足等动物门或超门,有的动物因未曾见过而无法分属。科学家在橙江化石中已发现40多个门类的80多种动物。橙江化石群中的云南虫被证实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半索动物,从而解决了生物进化论上一个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即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别的演化关系。这一发现在进化生命科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橙江动物化石群的发现被国际学术界列为“20世纪重大科学发现之一”。 (三)恐龙化石 恐龙是爬行动物中的一个庞大家族,生活在距今2.25亿0.65亿年前
24、的大陆上,曾经统治地球达1.6亿年之久。专家认为,地球生活过的恐龙有9001200个属。人类发现恐龙化石已有18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恐龙一直是古生物学界和全人类最有兴趣的话题之一。 我国发现的恐龙化石产地很多,并很有特色,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嘉阴一带,四川自贡及四川盆地其他地区,山东诸城,内蒙古二连浩特盐池和查干诺尔,广东南雄,山西天镇,河南西峡、内乡,新疆准噶尔盆地,以及广西抚绥,浙江永康,贵州等地。 (四)鸟类化石 我国鸟类化石的发现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鸟化石种类很多,仅周口店鸟类群就有鸟化石122种。近年来,辽宁西部北票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初
25、步认为鸟类是由小型恐龙演化而来,其科学价值无法估量。中华龙鸟是鸟类真正始祖,其发现,有力地支持了鸟类系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学说,并将原始鸟类演化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中华龙鸟期始祖鸟期孔子鸟期真鸟期。四个阶段的代表在辽宁西部都有发现。这些发现引起世界轰动。 (五)古象化石 在我国有多处发现,除具有科研价值外,还有重要的观赏价值。主要化石产地有:内蒙古扎赉诺尔松花江猛玛象,它是我国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甘肃合水县板桥“黄河剑齿象”,它是世界上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鸵鸟、三趾马、羚羊。 二、古生物化石的保护 (一)保护现状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古生物化
26、石的保护同时对古生物化石采取了不少保护措施,特别是赋予国土资源部对全国古生物化石实施保护和监督管理(国办发199847号)。1999年4月9日国土资源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93号),使得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古生物化石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目前古生物化石保护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许多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流失难以得到有效地控制,有的甚至遭到严重破坏,损失巨大。例如,辽宁西部朝阳、锦州等地区中生代地层中鸟鱼化石的发现,引起国内外科学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继而引发了大量鸟类及其它各种化石的乱采滥挖,大量化石被毁坏,化
27、石产地也被滥挖得千疮百孔。 (2)由于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了追求利益有的单位和个人走私、倒卖古生物化石特别是重要化石日趋严重。仅河南西峡县恐龙蛋化石由于盗挖屡禁不止,走私猖獗,尽管海关已查堵多起走私案件,销往国外的恐龙蛋达数千枚,辽宁珍贵稀有的鸟类化石已流失到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国家100多块,令人震惊,社会反响强烈。 (3)古生物化石的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 (4)由于缺少古生物化石专项保护经费,使古生物化石的保护管理难以有效地落实。 (5)一方面,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法规不完善,另一方面,对已有的法规宣传力度不够。 (6)随着古生物化石的个人收藏逐渐兴起,广大公众的古生物化石知识和其科学
28、价值了解不够,因此,古生物化石的保护意识急待提高。 (7)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对外交流不够,与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有一定差距。 (二)保护内容 国家对珍贵、稀有和其他具有重要科学、社会价值的古生物化石,实行重点保护。根据国土资源部起草的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规定(审定稿),国家重点保护的古生物化石分为两级。 下列古生物化石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1、已经过正式研究发表的古生物种属的模式标本; 2、化石保护区内所赋存的各类化石; 3、特殊意义的化石层位中赋存的化石标本; 4、保存完整或者较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包括古人类化石); 5、在生物进化及分类中具特殊意义的化石; 6、国内稀有或者缺少
29、的古生物化石; 7、在化石保存现场的大型或集中产出的骨骼化石堆积、硅化木森林、脊椎动物足迹、蛋化石及其它遗迹化石; 8、在各类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机构收藏、保存,尚未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认定的化石标本。 下列古生物化石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1、已经专家研究发表的,保存状况一般,且数量较多的古脊椎动物化石; 2、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鉴定,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古生物化石; 3、保存精美,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和一定科学价值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 4、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初步判定具重要科学价值的古生物化石。 (三) 保护措施 1加强对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的领导。首先,要有
30、各级领导的重视,明确古生物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其次,要理顺各级、各层次古生物化石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第三,各级政府要制定古生物化石保护的规划并组织实施。 2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结合古生物化石保护的特点深入探讨现有的法律法规,及时出台,使各项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工作依法进行。 3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古生物化石保护资金,国家和地方要将古生物化石保护纳入国家与当地基本建设计划,建立示范保护,积极开辟新的资金渠道,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包括建立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 4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务使尽量多的人理解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意义。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的科学普及
31、工作,提高全体公众保护古生物化石的意识,正确地引导化石的个人收藏行为。 5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其科学价值,并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保护管理工作中。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特别是学习国外古生物化石保护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切实、有效的保护好古生物化石这一珍贵的地质自然遗产。 6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国委员会的联系,积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地质遗产保护的有关工作。尽快使我国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与国际接轨。 化石的分类地层中的化石,从其保存特点看,可大致分为四类: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原来的
32、生物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其硬体和软体可以比较完整的保存而无显著的变化。例如猛犸象(第四纪冰期西伯利亚冻土层中于1901年发现,25000年以前,不仅骨骼完整,连皮、毛、血肉,甚至胃中食物都保存完整)。 2、模铸化石:就是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一类是印痕,即生物遗体陷落在底层所留下的印迹,遗体往往遭受破坏,但这种印迹却反映该生物体的主要特征。不具硬壳的生物,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也可保存其软体印痕,最常见的就是植物叶子的印痕。第二类是印模化石,包括外模和内模两种,外模是遗体坚硬部分(如贝壳)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能够反映原来生物外表形态及构造;
33、内模指壳体的内面轮廓构造印在围岩上的痕迹,能够反映生物硬体的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例如贝壳埋于砂岩中,其内部空腔也被泥沙充填,当泥沙固结成岩而地下水把壳溶解之后,在围岩与壳外表的接触面上留下贝壳的外模,在围岩与壳的内表面的接触面上留下内模。第三类叫做核,上面提到的贝壳内的泥沙充填物称为内核,它的表面就是内模,内核的形状大小和壳内空间的性状大小相等,是反映壳内面构造的实体。如果壳内没有泥沙填充,当贝壳溶解后久留下一个与壳同形等大的空间,此空间如再经充填,就形成与原壳外形一致、大小相等而成分均一的实体,即称外核。外核表面的形状和原壳表面一样,是由外模反印出来的,他的内部则是实心的,并不反映壳的内部特
34、点。第四类是铸型,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质全被溶解,而又被另一种矿质填入,象工艺铸成的一样,使填入物保存贝壳的原形及大小,这样就形成了铸型。它的表面与原来贝壳的外饰一样,它们内部还包有一个内核,但壳本身的细微构造没有保存。 总的来说,外模和内模所表现的纹饰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外核与铸型在外部形状上和原物完全一致,但原物的内部构造被破坏消失,其物质成分与原物也不同。至于外核和铸型的区别在于前者内部没有内核,而后者内部还含有内核。 3、遗迹化石:指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和遗物。遗迹化石中最重要的是足迹,此外还有节肢动物的爬痕,掘穴,钻孔以及生活在滨海地带的舌形
35、贝所构成的潜穴,均可形成遗迹 化石。遗物化石方面,往往指动物的排泄物或卵(蛋化石);各种动物的粪团,粪粒均可形成粪化石。我国白垩纪地层中恐龙蛋世界闻名,过去在山东莱阳地区以及近年来在广东南雄均发现成窝垒叠起来的恐龙蛋化石。 4、化学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有的虽被破坏,未保存下来,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分解后形成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岩层中,这种视之无形,但它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足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的化石称为化学化石。随着近代化学研究的进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古代生物的有机分子(指氨基酸等),可从岩层中分离出来,进行鉴定研究,同时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古生物化学。 化石能证实什么?
36、进化论最好的证据来自化石研究,这种观点已为人们普遍接受。一位现代著名动物学家表述过:虽然生物学其它分支的研究,能够引导人们去猜想所有动物之间的联系。但是,进化论最重要的证据却是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即各类化石以及它们在相应的地层和年代的位置的发现,这给现代进化论提供了主要的事实证据。(注一)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化石究竟给谁提供了证据?是进化论?或是给圣经关于创造及世界性洪水的记载?其实,在达尔文之前,化石与进化观点毫无关系,直到物种起源得到承认,古生物学界在新观念的启示下,才对它作出了全面的重新思考。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进化论一跃为科学界正统观念,于是,每发现一块化石都要与之作相适应的解释,作别
37、的解释都被视为异端邪说。化石和进化理论 如果我们先考虑化石陈列将会与进化论相吻合,这会帮助我们解决争端。我们可以假设进化论终于被古生物学之外的方法证实。这么来看化石,我们就会期待以下的发现: (A)最简单的生物应该在地质年代表的最底层、最古老的岩石里发现,当我们穿过不同的岩层走向近代时,就应该看到生物机体变得越来越复杂。 (B)化石连接环应该被发现,它们是今天广泛存在的联结者,如鱼和象之间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之中间状态。而且,当我们来到近代岩层,就会发现类人猿的清楚证据。 (C)当然,我们也希望发现岩层正如地质年代表所安排的顺序:年代越久远的在最底层,年代越近则越在上层。 化石和圣经
38、记载 现在,让我们再假设圣经关于地球早年历史的记载是真实的描写,那会在化石里发现什么呢?欲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圣经所记载的地球早年发生的事。 圣经创世记第一章告诉我们:首先,上帝创造了地球及覆盖其上的水;然后,他创造了白天与黑夜,并将水分为上下。这时,水仍然覆盖着地球,但已经有了天空和穹苍,还可能有大气层之上的另一层水与蒸汽的天幕。这一层对调节地球的气候起着极大作用:它能阻挡由太阳发出的灼热的光线,当光线由地球反射回来时,它又能捕获它们。因此,地球表面才会有均衡温暖的气候,而没有冷热的极度起伏。 上帝创造了水蒸汽天幕,便将地球上的积水聚拢,露出地面,总而言之,就有了海与大陆。然后,上帝创造了
39、植物、太阳与月亮、动物、最后是人。后来,人类堕落,日渐邪恶,上帝就用可怕的洪水审判他们。这次洪水淹没了整个地球,淹死了居住其上的人类和其它一切生物,只有与挪亚一起在方舟里的生物才得幸免。 如果这记载可靠,那么,化石的情况应该怎样呢? (a)当然,动物化石首先得表明是死于洪水。如果这么大批的生物突然被消灭,就会在大量遗骸上找到其突然死亡的印记。 (b)我们能找到那些动物或多或少曾在地球上生存过的证据,或者地球上由于水气覆盖层的作用,曾经是持续的亚热带气候的证据,这不足为怪。 (c)我们会期待洪水留下一层厚厚的沉积物(这是洪水之后常有的后果),后来,这巨大的沉积物硬化,形成今天覆盖地球大部分的层积
40、岩。这就是关于岩石的解释。 (d)既然洪水可能伴着潮汐,我们就能看到由一次次浪潮带来的一层层淤积物,许多地方这些淤积物显得混乱不清,总归为大洪水混乱的特征所造成。 另一可能是大洪水后的一些其他灾害使化石沉着。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化石究竟在各个方面表明了什么?它支持了进化论?还是证实了圣经的记载?我们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检验这化石提供的证据。循序渐进吗? 化石通过岩层提供了生物由低级到高级演化的证据吗?如果进化论是真理,答案应是肯定的。事实上,在进化论者所谓寒武纪地层里,大量的不同种类的动物化石突然出现了;而在下一层,所谓前寒武纪里,却没有找到任何化石。(在澳洲南部的埃地加拉(Ediaca
41、ra),前寒武纪岩石中找到数组软体生物,但是最近的工作使人对此概念产生疑问,认为那些可能是寒武纪组的直属祖先)。这很叫进化论者发窘。在寒武纪岩层里的化石,也并没有表现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史。相反,大部分至今还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大类生物的化石却突然出现,而且,它们也并不是其中最简单的,不复杂的种类。比如,大批今天已绝种的三叶虫化石,与今天还存在的虫刺蛄和龙虾同种,其化石有长达四十五厘米的,而且,其生理结构是同种中最复杂的。 另一种需要提到的是,在寒武纪岩层里并没有发现多少最简单生物的化石。比如,原生物(protozoa)就始终没有找到,只在上层岩石里发现。进化论说所有复杂的动物最初都是由原生
42、物进化而来,但是在最古老的岩层里却不见原生物,只见成千上万的更复杂的生物! 人们常常援引马的进化作为循序渐进的例子。据说在始新纪的岩层中发现了一种叫做始祖马的小种四蹄兽化石,于是,进化论者就宣称它是现代马的祖先,说什么它的特征与现代马相符,表示了一种进化形式。然而,事实却并非支持这些观点,由于以下原因,我们还不能肯定始祖马就是现在马的祖先。 (a)马的化石并没有在岩层里发现,相反,始祖马的骨头却常常在地球表面找到。 (b)有人解释说,始祖马的体形比现在马小,可见它是逐渐由小到大,进化到现在马的。这种说法显然没有道理,因为今天存在的马种仍有大小之分。 (c)始祖马和现代马都同样有十八对肋骨,而人
43、们认为是中间形态的一种马(0rohippus)有十五对肋骨,同时另一种中间形态(Pliohippus)却有十九对肋骨。 (d)始祖马的骨骼结构与现代的蹄兔相当类似,这一点并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到。一些科学家相信,始祖马与马毫无联系,它可能是蹄兔的变种。 总之,化石证据并不能说明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理论;相反,许多高级动物却突然出现在岩石里,这正与圣经的记载相吻合。 近年来,进化论阵营内曾出现分裂,由于上述原因,一些进化论者再也不为逐渐发展而辩护,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提出了均衡突破,其内容是:进化是发生在短促的剧变中,而后有一段稳定期,此时很少有变化。我们必须察觉到,这个理论的提出,是企图解释岩石
44、中逐渐进化证据的缺环,并非有真正的证据。那些曾保持均衡突破观点的人也发现,解释这突然剧变的快速进化的发展是很难的。世界性洪水存在吗? 有化石证据证实世界性洪水吗?是的,有。概括起来,可以表述如下:它们常常与同类聚集在一起,出现在巨大的墓地里。还发现许多生物遗体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煤田与油田,其规模巨大的惊人!这些进化论者是很难解释的,因为他们的理论大多是建立在古今一致论学说上,认为地质从未被巨大的灾变所更改过。但是,今天有什么过程能够制造这样的结果呢?这些证据只能坚实的证明全球性洪灾的存在。现在,让我们在细部上分类考察这些化石。 (a)化石墓地 我们在地球上每个地区都能找到动物柔软部分腐殖质和骨
45、头化石,而只有它们被迅速埋葬才会出现这种化石现象。如果它们留在地面或漂浮在水面上就会很快腐烂或被别的动物吃掉;如果葬在合适的土壤里,也会慢慢腐烂,只留下骨头或骨头的模印。 有人说,动物死亡后立即被埋葬在层积岩里就会形成化石,这一点被普遍承认是最好的和最可能的解释。但是,这种过程如果发生在今天真不可思议;要形成这么大片大片的化石需要多么辽阔的层积岩啊!比如,鱼在今天就不是形成化石的合适候选人,通常一条鱼死后,数小时之内就被别的鱼吃掉了。然而,在层积岩里却常常发现化石鱼,大群大群的化石鱼覆盖了许多地方,其数量得以亿万计!而且,可以看出,它们还保持着痛苦挣扎的神态,并无食腐动物袭击的印记。 恐龙化石
46、也是这样,保持着遭受突然的死的恐怖印记。一个进化论者写道:许多完整的鸭嘴恐龙骨架化石被挖掘,它们还保持着游水姿势,头往后摆,仿佛要摆脱死亡的痛苦。这些动物并非水族,无疑是猝死于水里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于进化论者来说,是要绞尽脑汁编造理由来解释的;在圣经里却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 还有一个化石墓地在美国马里兰省的坎伯兰化石洞(Cumberland Bone Cave)。在这洞里,有不同气候和产地的爬行动物和鸟类化石。在西西里(Sicily),河马骨化石如此之丰富,人们掘它作为木炭之用。如果不是篇幅有限,我们还可以引证更多的化石墓地。然而,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现有这种墓地:是近年死亡的动物
47、化石。古今一致论既不能解释亿万只动物同时突然死亡的原因,也不能解释它们死后在层积物里迅速被葬的原因。这些,圣经洪水说却能给予解释。 (b)规模巨大的煤田和油田 煤和油都是生物的遗留物。煤是植物经过压力与温度作用形成的,它在每个地层结构,地球上每一个地方,甚至在南极洲都能找到。要形成这么宽这么厚的煤层,需要堆积多少植物啊!其数量大得几乎难以想象。古今一致论试图用树的自然死亡与腐烂来解释煤的存在,提出以下假设:最先是煤泥沼,然后在压力的作用下,逐渐地转变为煤。这种假设不难推翻。然而,还没有发现有如此大的沼泽和湿地,能够容纳足以形成一个大煤层的泥煤。事实上,只要客观的考察煤层,就完全有理由假设,植物堆积层是被水冲进一个地方的。许多煤田,包括巨大数量的煤的支撑层之间楔有别的物质层,这并非煤层,常常发现被水浸泡过。那么,为什么煤层不是在同样情况下被水浸泡并产生于水呢?舒文(Joachim S.Leven)提出一个创造论者关于煤形成和现今仍未知的漂浮森林观点。 古今一致论者常常宣称煤和石油的形成需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