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1-3变形测量施工工艺标准.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801324 上传时间:2024-03-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变形测量施工工艺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3变形测量施工工艺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 变形测量施工工艺标准 1.1 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变形观测的实施。 1.2 施工准备 1.2.1 技术准备: 1.2.1.1 熟悉图纸,仔细阅读变形观测设计图,确定变形观测点的埋设位置。 1.2.1.2 现场核对基准点、变形观测点的埋设情况,确认是否被破坏。 1.2.1.3 设计变形观测测量实施方案,获取基准点的测量资料。 1.2.2 主要仪器设备:水准仪及配套水准尺、激光铅垂仪。 1.2.3 作业条件: 1.2.3.1 测量施工人员有相当的测量资质。 1.2.3.2 仪器设备检定合格,足够的仪器数量。 1.2.3.3 基准点校核合格,且保证一定的数量。 1.2.3.4 变形观测点无损坏或未损坏的观测点能够满足规范。 1.3 施工工艺要点 1.3.1 沉降观测 1.3.1.1 水准点的布设与形式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根据建筑物附近的水准点进行的,所以这些水准点必须坚固稳定。为了对水准点进行相互校核,防止其本身产生变化,水准点的数目应尽量不少于3个,以组成水准网。对水准点要定期进行高程检测,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在布设水准点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①水准点应尽量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应超过100m,以保证观测的精度; ②水准点应布设在受振区域以外的安全地点,以防止受到振动的影响; ③离开公路、铁路、地下管道和滑坡至少5m。避免埋设在低洼易积水处及松软土地带; ④为防止水准点受到冻胀的影响,水准点的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下0.5m。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工程施工时使用的水准点,作为沉降观测的水准基点。如果由于施工场地的水准点离建筑物较远或条件不好,为了便于进行沉降观测和提高精度,可在建筑物附近另行埋设水准基点。 水准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因此它的构造与埋设必须保证稳定不变和长久保存。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平坦地区,由于覆盖土层较厚,往往采用深埋标志作为基准点。在山区建设中,建筑物附近常有基岩,可在岩石上凿一洞,用水泥砂浆直接将金属标志嵌固于岩层之中,但岩石必须稳固。 1.3.1.2 观测点的布设与形式 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基础的构造、荷重以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情况而定。高层建筑物应沿其周围每隔15~30m设一点,房角、纵横墙连接处以及沉降缝的两旁均应设置观测点。工业厂房的观测点可布置在基础、柱子、承重墙及厂房转角处。点的密度视厂房结构、吊车起重量及地基土质情况而定。厂房扩建时,应在连接处两侧布置观测点。大型设备基础及较大动荷重的周围、基础形式改变处及地质条件变化之处,皆容易产生沉降,必须布设适量的观测点。烟囱、水塔、高炉、油罐、炼油塔等圆形构筑物,则应在其基础的对称轴线上布设观测点。总之,观测点应设置在能表示出沉降特征的地点。 观测点布置合理,就可以全面地精确地查明沉降情况。这项工作应由设计单位或施工技术部门负责确定。如观测点的布置不便于测量时,测量人员应与设计人员协商,选择合理的布置方案。所有观测点应以1:100~1:500的比例尺绘出平面图,并加以编号,以便进行观测和记录。对观测点的要求如下: ①观测点本身应牢固稳定,确保点拉安全,能长期保存; ②观测点的上部必须为突出的半球形状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与柱身或墙身保持一定的距离; ③要保证在点上能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 沉降观测点的形式和设置方法应根据工程性质和施工条件来确定或设计。 1) 民用建筑沉降观测点的形式和埋设 一般民用建筑沉降观测点,大都设置在外墙勒脚处。观测点埋在墙内的部分应大于露出墙外部分的5~7倍,以便保持观测点的稳定性。一般常用的几种观测点有预制墙式观测点、燕尾星观测点、角钢埋设观测点等。 2) 设备基础观测点的形式与埋设 设备基础观测点一般用铆钉或钢筋来制作,然后将其埋入混凝土内,常见形式有垫板式、弯钩式、燕尾式、U字式等。 3) 柱基础及柱身观测点的形式与埋设 混凝土柱的观测标志埋设在柱内,钢柱观测点焊接在柱上,角钢做标志时与柱面成50°~60°角。 1.3.1.3 沉降观测的方法 沉降观测通常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敷设闭合水准路线。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操作。 1.3.1.4 沉降观测的精度与周期 1971年13届 FIG会议提出,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使变形值不超过某一允许的数值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则其观测的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我国建筑设计部门以允许倾斜值的1/20作为监测的精度指标。同时要严格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的规定要求。 沉降观测周期的确定以《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为基准,根据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地基土质情况及基础荷重增加情况等决定。 1.3.1.5 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 沉降观测成果主要包含一下内容: 1) 沉降观测记录。 2) 沉降观测成果表。 3) 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各周期沉降展开图。 4) v-t-s(沉降速度、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5) p-t-s(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视需要提交)。 6) 建筑物等沉降曲线图(如观测点数量较少可不提交)。 7) 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1.3.2 倾斜观测 倾斜观测是测定建筑物、构筑物倾斜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工作。测定工业与民用建筑本身的倾斜,是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之一。 1.3.2.1 通过测定基础的相对沉降,计算倾斜度。 1.3.2.2 通过测定顶部水平位移确定倾斜。 1.3.2.3 利用激光铅垂仪进行的专门倾斜观测。 1.3.3 位移观测 1.3.3.1 在建筑物上按设计要求埋设建筑物位移观测点。 1.3.3.2 全站仪测定埋设的位移观测点的坐标。 1.3.3.3 比较不同周期的坐标得出位移变化量。 1.3.4 裂缝观测 裂缝观测是测定建(构)筑物上裂缝扩展情况的工作。裂缝的产生往往与不均匀沉降有关,因此裂缝观测时通常也安排沉降观测,以便于综合分析,及时采取工程措施,确保建(构)筑物的安全。 当建(构)筑物多处产生裂缝时,应先对裂缝进行编号,然后分别观测裂缝的位置、走向、宽度和长度等,并绘制裂缝位置图。 1.4 质量标准 1.4.1 变形监测记录计算及成果自行检查合格。 1.4.2 测绘主管验收合格。 1.4.3 监理验收合格。 1.5 施工注意事项 1.5.1 变形观测的要求 变形观测是一项较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 1.5.1.1 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1.5.1.2 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 1.5.1.3 使用固定的水准点。 1.5.1.4 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1.5.2 选择恰当的时间观测,尽量减小气候和温度对测设成果的影响。 1.5.3 沉降观测记录与成果要条理清晰,便于查询使用。 1.6 测量记录 1.6.1 变形观测必须做好施工记录备案,以资校核。 1.6.2 变形观测记录及成果的整理 1.6.2.1 工程名称和编号,日期,测量、计算与校核人员亲笔签名。 1.6.2.2 施测依据,有关的图件和相关数据。 1.6.2.3 对于施测方法,作业步骤与注意事项等的文字说明。 1.6.2.4 承包人自检说明。 1.6.2.5 监理评定意见。 1.6.2.6 有关职能部门复核会签。 1.7 安全环保措施 1.7.1 爱护测量仪器设备,使用时注意保护仪器,使用后立即装箱,避免仪器设备被损坏。 1.7.2 测量施工人员注意人身安全,施工时要戴安全帽。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技术交底/工艺/施工标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