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5∕T 640-2005 陆生野生动物园区建设与管理 通用技术规范(福建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797881 上传时间:2024-03-20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5∕T 640-2005 陆生野生动物园区建设与管理 通用技术规范(福建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DB35∕T 640-2005 陆生野生动物园区建设与管理 通用技术规范(福建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DB35∕T 640-2005 陆生野生动物园区建设与管理 通用技术规范(福建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DB35∕T 640-2005 陆生野生动物园区建设与管理 通用技术规范(福建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DB35∕T 640-2005 陆生野生动物园区建设与管理 通用技术规范(福建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DB35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640-2005陆生野生动物区建设与管理通用技术规范20051230 发布20060101 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5/T64 0-2005目次一刖言1 范围.12 术语和定义.13 总则.14 等级评定.-25 建园条件.-26 规划设计.37 饲养.48 繁育.59 展览和表演.610 卫生.611 防疫治疗.712 安全.7.813 档案管理.10附录A(规范性附录)主要观赏野生动物活动场和笼舍(巢区)最小空间.11附录B(规范性附录)野生动物统计报表.15附录C(规范性附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记录表.18DB35/T64 0-2005-JUL

2、.-1,刖 B为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规范陆生野生动物园区的建设与管理,保障野生动物展出、表演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LY/T1563-1999陆生野生动物(兽 类)饲养场通用技术条件、LY/T1564 T999陆生野生动物(鸟类)饲养场通用技术条件、LY/T1565-1999陆生野生动物(两栖爬行类)饲养场通用技术条件和CJ12-86动物园动物 管理技术规程等有关规定,结合福建省实际,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由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提出。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刘伯锋阮云秋罗家基刘碧云宋师兰唐耀DB3

3、5/T64 0-2005陆生野生动物园区建设与管理通用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陆生野生动物园区的术语和定义、总则、等级评定、建园条件、规划设计、饲养、繁育、展览利表演、卫生、防疫治疗、安全、档案管理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陆生野生动物的展览园区和利用其开展表演活动的场所。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标准。2.1 陆生野生动物园区是指以散养、笼养或圈养等方式驯养繁殖野生动物,供人们进行观赏、游览的场所。包 括:综合型园区,如城市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生态园等;专类型园区,如鸟语林、两栖爬 行馆、熊乐园、鳄鱼园、蛇园、蝴蝶园、相对固定的马戏团表演场所等。2.2 经营者是指经营管理陆生野生动物园区的

4、单位和个人。2.3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是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F,驯化、饲养、繁育和繁殖野生动物的行为。2.4 野生动物展览是指展出野生动物供参观的行为。2.5 野生动物表演是指驯化野生动物使其可以按照人的指令或者意愿进行演出的行为。2.6 危险性野生动物是指具有攻击性或带有毒腺,可能伤及人身安全的野生动物。2.7 野生动物谱系是指记载野生动物的出身或者来源的档案。3总则3.1 可持续利用野生动物滨源经营者应当自觉遵守国家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依法取得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 可证,爱护野生动物,为其提供符合其正常生理需求的生活条件,配备动物饲养、兽医等专 业技术人员,并不断改进驯养繁殖条件,积极开

5、展繁育研究,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2 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动物权益在园区内,经营者有义务保障游人安全,保证其不受到野生动物的伤宙,并有权采取合 适和必要的措施防范、制止游人伤害或恐吓野生动物。3.3 社会责任和奖励鼓励经营者积极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活动,支持政府收容救护野生动物。对在 上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1DB35/T64 0-20054等级评定4.1目的为鼓励先进,根据陆生野生动物园区的建设、管理和经营情况,对其进行等级评定,并 实行动态管理。4.2分级指标评定等级分3级,各级指标见表1。表1陆生野生动物园区等级评定指标级别环境和设施管理技术社会贡献一级:环

6、境优美,符合 本标准第5.2、6 条的规定。文明经营,管理规范,符合本标 准第 7、8、9、10、11、12、13 条的规定。连续3年以上未发生 人员伤亡事故。在评定期内没有 发生责任性危险性野生动物逃 逸事故。在野生动物饲养、繁 育、疾病防治等方面 科研成果较显著,在 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 知名度。在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保护宣传教育等方面 成绩突出,被省级以上 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 会确定为科普教育基 地。二级环境优美,符合 本标准第5.2,6 条的规定。文明经营,管理规范,符合本标 准第 7、8s 9、10、11、12、13 条的规定,连续3年以上或者园 区建立以来未发生人员伤亡事 故。在野生动

7、物饲养、繁 育、疾病防治等方面 业绩较好。在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保护宣传教育等方面 成绩较好,被市级以上 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 会确定为科普教育基 地。三级环境整洁、卫生;活动场和笼舍符 合本标准第 6.2.8条的规定。文明经营,管理规范,符合本标 准第 7.2.4.8.3.4.9.R 10.1.K 11.1.2、ILL 3、11.1.7 12、13.3.1、13.3.4条的规定。连 续3年以上或者园区建立以来未 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在方生动物饲养和疾 病防治等方面T作较 好。枳极支持野生动物收 容救护、保护宣传教育 等公益性活动。5建园条件5.1园址要求应选择交通便利,具有本地自然景观特色,周边环

8、境安静,无疫情史,电力有保障,水 源充足且水质优良,有丰富的饲料来源,远离畜禽饲养场以及工厂等污染源,距居民区和公 路主干线21km,距铁路5km的区域。5.2面积要求应符合下列要求:a)大型野生动物园区的面积NZOOhm:b)中型野生动物园区的面积20hm:200hm3;c)小型野生动物园区的面积ZhniZzOhm。2DB35/T64 0-20056规划设计6.1 总体要求应遵循“布局合理、体现特色、环境优美、方便游览、管理便捷、保障安全”的原则,以为游人提供赏心悦目、卫生整洁的游览、观赏、科普教育场所为宗旨,使各类野生动物与 生境有机结合,建筑物的造型、材料、色彩及其空间组合与环境相协调。

9、6.2 功能区6.2.1办公区6.2.1.1原则上应位丁园区的入口处,由行政管理及后勤保障等功能小区组成。6.2.1.2距离野生动物饲养区域50m以上。6.2.2科普教育宣传区:可与办公区相连而建,设专人进行讲解,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 宣传活动。6.2.3游览区和表演区6.2.3.1应设立路标和公告栏,引导游人参观,并警示游人保护野生动物的有关规定。6.2.3.2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逐一介绍所展示野生动物的简要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知识等。6.2.4服务区:可根据需要设立游人购物、休闲服务场所。建筑与周边景观应统一协调,高 度不得超过2层。6.2.5饲料加1:贮存区6.2.5.1设置饲料仓库和饲

10、料加工间2个部分。6.2.5.2建筑物应通风透气,相邻而建,并留出饲料临时堆放地、运料车停放处和进出通道等。6.2.5.3应远离污水池与集粪池。6.2.5.4饲料加工间可根据所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需要,配置饲料粉碎机、肉骨粉碎机、搅拌 机、块根饲料洗涤器、谷物和块根饲料蒸煮器、专用运料工具等设备。同时要有给排水装置、水质达饮用水标准。6.2.5.5肉类饲料仓库应具备冷藏设备.6.2.6繁殖区6.2.6.1应建在安静区域,不对游人开放,并安装闭路监控设备和通风设备。6.2.6.2兽类:应座北朝南,选择地势较高处或安置为悬空状,防止积水、积尿,防惊忧,必 要时模拟野外环境建造繁殖场所。繁殖场所和笼舍

11、的空间大小要根据母兽个体大小及胎最多 产仔数而确定,保证母兽与仔兽自由出入,并留有垫草及育仔的空间。6.2.6.3鸟类:应座北朝南,设置孵化室、育雏室、育成鸟舍和成鸟舍。门窗应装置防护及防 蚊蝇用网罩。地面笼舍及运动场四周地下应铺设30cm以上地下墙或金属网以防鼠害。砂浴坑、水浴池、栖杠、巢料架等按需要设置,保证卫生清洁。6.2.6.4两栖、爬行类:模拟养殖对象野外生境而建,活动空间应当足够大。可栽培草本及小 灌木等植物,并设置水池。水池面积、深度应视不同种类和个体大小而定,池水保持流动、清洁、无污染。对有冬眠习性的野生动物,应根据其不同发育阶段,安排越冬设施和场所。6.2.7医疗和检疫隔离区

12、6.2.7.1设置兽医办公室、诊疗室、隔离观察室、检疫室和解剖空5个部分。6.2.7.2距离饲养区域200m以上,并处于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的角落。6.2.7.3诊疗室应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和药品。6.2.7.4解剖室应便于处理尸体和污物,防化污染环境和传播传染病。3DB35/T64 0-20056.2.8笼舍和活动场6.2.8.1笼养的野生动物应建造必要的活动场,并有满足野生动物可以在其中进行适度的奔 跑、跳跃、洗浴和飞翔等运动的空间。笼舍应座北朝南,需自然采光的笼舍东西两侧应开设 采光通风窗户,并有满足野生动物可以在其中自由转动而不受到四壁限制的空间。主要观赏 野生动物的活动场和笼舍(巢区)

13、的最小空间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6.2.8.2对适宜群居的兽类或鸟类,允许数只共用活动场或者笼舍,但应严格控制饲养密度,每只野生动物所占有的平均空间,不低于本标准附录A所列相关指标的1/3。6.2.8.3笼舍(巢区)和活动场应符合野生动物生态习性、行为和所需的栖息环境,并且安 全可靠。对食肉动物,要设立磨爪设施;对有蹄类,地面既要有利于动物磨蹄又不至于磨坏 蹄,且湿度要适宜;对鸟类以及其它树栖种类,要设置休息的栖架。6.2.8.4各活动场和笼舍应充分考虑种间关系,保持一定间距。笼舍结构要利于清扫、冲洗 和消毒等操作管理以及便于游人观赏。同时光照、通风应良好,遮荫遮雨,防止积水、积尿。6.2.8.

14、5笼舍和活动场应配备电源、水源或者饮水装置。6.2.8.6对危险性野生动物,应留有过笼间。6.3绿化6.3.1根据当地条件,制定近、远期景观绿化规划。6.3.2绿化用地应占园区陆地总面积40%以上,园区绿化覆盖率原则上不低于45%。6.3.3房屋和野生动物笼舍等建筑物的用地比例不得超过园区总面积40%。6.3.4绿化植物应选择当地适生的萌发力强、病虫害少的种类,可以根据野生动物食物需要,栽培一些果树等。6.3.5 绿化植物应多样化,模拟不同野生动物原生地的自然景观,并合理配置,防止野生动 物利用绿化植物逃逸。6.3.6 严禁选用危及游人、野生动物安全的有毒、有刺种类作为绿化用植物。6.3.7在

15、游人、野生动物活动范围内不应选用有浆果或分泌物坠地的植物种类。7饲养7.1饲料7.1.1应按野生动物的食肉、食鱼、食虫、食植物等食性采购和储备相应的饲料,做到数量 充足,品种齐全。7.1.2饲料应分类贮存,防潮,防晒,防止霉变和鼠害、虫害。7.1.3植物性蛋白质饲料贮存期不得超过6个月,籽实能量饲料不得超过12个月。7.1.4肉类饲料应进行18以下低温贮存,贮存期不得超过3个月。7.1.5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饲料添加剂应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在产品的保质期内使 用。7.1.6饲料不得与有毒药品同处存放。7.1.7禁止用野生动物的活体、尸体作为饲料,投喂野生动物。7.2 饲养7.2.1饲养人员

16、应经过专业培训,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所饲养野生动物的生 态习性。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饲养,应选择有较强责任心和较丰富饲养经验的饲养员担任。7.2.2饲养方案由饲养员提出,专业工程师或技师审定,其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由园区负 责人和专业工程师共同审定。饲养方案审定表格式见本标准附录C.1。4DB35/T64 0-20057.2.3 饲养员应执行饲养方案,若需更改,应另报审定。野生动物患病期间需要调整饲养方 案的,兽去应参与审定。7.2.4 根据野生动物的食性科学配制饲料,制定饲喂量、给食时间及方式。饲料种类和数量 应随季节及饲养对象不同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及时调整,做到营养平衡、适口。

17、7.2.5饲喂要做到定时、定量、定位,并认真观察进食情况,对老、弱、幼者,给予必要的 照料,保障群居的每个个体可以同时采食。7.2.6 按照生活习性分类饲养野生动物,合理确定饲养密度。不得将存在伤害捕食关系的野 生动物混养。7.2.7对易受惊吓的“神经质性”野生动物,实施各种操作前,应先给一个提示,避免突然 出现在其面前或者操作时声音及动作过大。7.2.8 对畏热怕寒的野生动物,应及时做好防暑降温或保暖防寒的工作。7.2.9 饲养员应细心观察野生动物的生活变化,如实记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饲养员应 每日填写饲养管理卡。饲养管理卡的格式见本标准附录C.2。8繁育8.1 原则要求鼓励、支持经营者

18、之间相互合作。根据野生动物年龄、体质、血缘等进行选种配对,避 免近亲种、亚种和种间的混杂交配。8.2 选种8.2.1选择体质健壮、眼亮有神、反应灵敏、采食及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好的成年个体。雄 性个体要求性欲强、精液品质好;雌性个体应性情温顺、母性好、生产力高。8.2.2谱系原则上应当清楚。8.2.3禁止亚成体参加繁殖;对超过正常繁殖年限的,原则上应及时淘汰。8.3繁育8.3.1繁殖季节密切观察发情,以自然交配为主,处于发情期的雌、雄个体应及时、科学进 行配对。危险性野生动物合笼交配时,主管繁育工作的技术人员应在现场指导。8.3.2采用人工授精,电刺激采精时,需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8.3

19、.3野生动物产仔(卵)前,应按其繁殖习性,创造适宜的产仔、育幼、产卵、孵化及育雏 所需的产仔室、箱、巢及垫草、营巢物等必要条件,并在产仔(卵)前1周进行全面消毒。8.3.4野生动物产仔(卵)期间应配有技术员值班,负责观察和救护。应保持环境安静,除 喂食等必需的管理外,避免一切刺激、干扰。保证光照和温、湿度要求,及时供给充足、干 净的饮用水。要注意观察,对于难产的野生动物及时进行助产。8.3.5卵自然孵化的,在孵化期间严禁惊扰野生动物;人工孵化的,设专人负责孵化,监控 好孵化温度、湿度、转孵操作,及时进行卵的落盘及出壳管理。8.3.6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幼仔(雏)出生后,应及时观察母体是否具备自然

20、育仔(雏)能 力。自然育仔(雏)不足或困难时,应及时采取人工补救措施。人工哺育幼仔(雏),应制定 出严格的饲养管理措施,指定专人日夜护理。定时称量体重、体长,记录各项生理指标。8.3.7仔(雏)饲料应根据不同种类的营养需要配制,做到易消化,营养丰富。不能突然变 更配制方案。自行采食困难时予以人工引诱,应及时调整各幼仔(雏)位置,使之进食基本 一致、发育均衡。仔(雏)应饮清洁卫生的温水。8.3.8育仔(雏)室应保持卫生清洁和环境安静,饲养用具及环境应定期消毒,并及时合理 5DB35/T64 0-2005调整环境的温度、湿度等。严格加强管理,防止幼仔(雏)因冻、饿、淹、踩、压等原因导 致伤亡和鼠、

21、猫、犬以及猛禽等食肉动物的侵害。8.3.9对野生动物繁育情况应进行记录。繁育记录卡格式见本标准附录C.3。9展览和表演9.1经营者的行为约束9.1.1 所有表演节目应当是健康、文明的,符合合理利用野生动物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9.1.2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野生动物禁止用于展览和表演:a)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母兽、孵卵期和育雏期的鸟类、产卵期的爬行类和两栖类;b)躯体残缺、或者外观严重损毁的;c)因疾病、变异等原因致使不能正常活动或者站立、精神萎靡不振的;d)有向游人抛掷粪便或者吐口水等不良习性的;e)存在其它生理缺陷等,可能引起游人逆反心理的。9.1.3禁止采用暴力踢打、鞭抽、恐吓等手段或者有虐待嫌

22、疑的方式对待野生动物或者驱使 其表演节目。9.1.4不得使用任何可能伤害野生动物的工具和方法制服或驱使野生动物,在野生动物可能 对工作人员、游人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情况下除外。9.1.5提倡采用散养方式饲养、展出野生动物。9.1.6闭园后,禁止在园区内进行干扰野生动物的各种活动。9.1.7禁止在游人面前以活体动物投喂野生动物。9.2游人的行为约束公告园区内应设立公告栏,告知游人爱护野生动物,不得有下列行为:a)向野生动物投掷物品、吐痰;b)追逐、挑逗野生动物;c)以自带的食物投喂野生动物;d)伤害、恐吓、惊扰、报复野生动物。对游人伤害、恐吓、报复野生动物的,应当予以制止。对不听劝阻的,可向当地

23、林业主 管部门或公安机关等执法部门投诉、举报。10卫生10.1环境卫生10.1.1定期进行全面清扫、灭蚊蝇及灭鼠,及时清运污水、垃圾利粪便,创造清洁卫生的环 境,保障野生动物、游人和工作人员的健康。10.1.2野生动物活动场、笼舍及笼舍内的设施,应经常清扫,不积留污垢。10.1.3野生动物的褥草、垫褥等用品应经常清理更换,保持干燥整洁。10.2饲料卫生10.2.1严禁在疫区或途经疫区采购饲草或肉类等饲料。肉类饲料应当经卫生检验部门检验合 格的,方可购入或投喂。主管兽医、技术人员和饲养员应经常检查饲料及配制的卫生、质量。10.2.2饲料仓库和加工间的设备、工具应经常保持整齐、清洁,每天实行预防消

24、毒,每月全 面清扫次。10.2.3食物喂饲之前应洗净。易污染、易发霉变质的饲料应采用加热、脱毒、清洗、消毒等 6DB35/T64 0-2005饲前处理后,方可饲喂。严禁饲喂发霉、变质、含有杂质、被污染等不符合卫生条件的饲料。10.2.4残余饲料应及时清除,防止饲料腐败变质。10.3用具卫生10.3.1饲槽、饮水器应防腐、耐用,安装牢固,数量充足,采食方便,不易污染,便于清洗 和消毒。饲槽与饮水器每日使用前后要清洗,每周定期消毒1次。10.3.2笼舍外环境的清扫工具应与笼舍内的清扫工具分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应有专用清 扫工具,清扫工具用后立即冲洗,定期消毒。10.3.3饲料运输工具使用前后都应

25、清扫干净;野生动物运输工具使用前后都应清扫和消毒。10.3.4野生动物患病期间应有专用清扫工具及饲槽、饮水器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严禁混 用。10.4人员卫生10.4.1应定期体检,传染病患者在痊愈前,不得担任饲料加工和饲养野生动物的工作。10.4.2上班应穿工作服,并经常清洗,保持整洁。在野生动物疫病护理中,必须用消毒液洗 手。护理期间的工作服必须专用,定期消毒。10.4.3不得在野生动物笼舍和活动场内吐痰、吸烟、喧哗等。10.5污物及尸体的处理10.5污水收集输送系统不得采取明沟布设。排污管道沿地势流向一处,污水池与集粪池可 以合并一处,应远离水源及饲料加工间。集粪池应用砖与水泥砌成,上设

26、池盖。10.5.2及时将粪便单独清出,不与尿?污水混合排出,并将产生的粪渣及时运至贮存或处理 场所,实现日产日清。10.5.3垃圾及野生动物尸体应进行无害化处理,焚烧炉应设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 向处,相关设施的建设应同时符合环保要求。11防疫治疗11.1防疫制度11.L1应以防为主,防治并举,每年制订防疫计划,并按当地动物防疫部门的要求开展防疫 工作。11.1.2每年的春秋两季对整个园区进行全面的预防性消毒,并根据不同时期动物疫情的流行 情况,进行不定期的预防性消毒。野生动物活动场、笼舍及其设施应每15天进行1次预防性 消毒。11.1.3定期接种疫苗;可按需要在饲料、饮水中添加预防性药

27、物;对需要驱虫的野生动物,应定期进行驱虫。11.1.4同一饲养员不得同时饲养2种以上的灵长类。11.1.5严禁园区内私自饲养动物,严禁携带动物入园参观。在展区出入口处应设消毒池或消 毒垫等消毒设施。11.1.6病亡野生动物尸体的解剖和处理,必须按防疫规定办理。死亡动物剖检用具和剖检场 地要严格消毒。尸体经检查后,应深埋域焚烧处理,掩理深度应在1 m以上。IL L 7发生疫情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防疫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 疫情扩散。11.1.8接触患有传染病的野生动物的工作人员,应经严格消毒,否则,不得接触其它健康的 野生动物。7DB35/T64 0-200511.1.9工作

28、人员和游人不慎被野生动物咬伤、抓伤的,应及时进行治疗处理。11.2 检疫11.2.1严禁从疫区或途经疫区引进野生动物及其繁殖材料。11.2.2 新引进的野生动物,应在检疫隔离区按规定隔离检疫,隔离饲养期限在I个月以上。检疫期间,由专人管理,工具专用,粪便要集中处理。检疫期满,确认健康无病、无寄生虫 后,方可转入展览、表演区。11.2.3 野生动物外调时,应依法经过检疫。检疫合格后,方可调运。11.3 健康检查11.3.1 每季度应进行1次动物健康查访,每年应进行1次动物健康普查,并进行相应的检查 记录,及时研究、调整饲养和疾病防治方案。11.3.2 兽医和饲养技术人员每天查访1次所分管的野生动

29、物。饲养员每天应仔细观察野生动 物的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11.4 疾病治疗H.4.1患病或者怀疑患病的野生动物应及时送至医疗和检疫隔离区,临时隔离饲养观察或者 接受治疗。11.4.2 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患病,兽医必须进行诊断,迅速采取治疗措施,并填写病历卡,病历卡格式见本标准附录C.4。对重症和疑难病例,应严密护理并做好急救准备。园区负责人 应亲临现场,组织医护人员抢救治疗。11.4.3 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病亡应及时进行解剖和必要的病理检查,填写死亡解剖登记卡。死亡解剖登记卡格式见本标准附录C.5。12安全12.1 设施、设备保障12.1.1笼舍、活动场和表演场等的建设应达到下列要求

30、:a)根据不同野生动驯养繁殖需要,选择质量可靠的钢筋、水泥、铁丝网、木材等用材和 材料规格,,并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和工程监理要求实施;b)园应和各单体建筑外围应根据需要设置围墙,墙基应深入地下0.5m1m。对于善攀缘 种类应用网覆盖或室内饲养等方式防止逃逸;c)留有饲养员专用通道,并布设适当的安全设施:d)电线严禁明线、裸线,电源插座应设有遮盖物进行隔离,水管应铺设在地下,门窗玻 璃应根据需要加设防护网罩,采暖设备应设置防烫伤隔离设施;e)加强外伪装装饰,增加隐蔽性:f)对危险性野生动物,应制作防范性护栏等隔离装置,适当安装监视其活动的电子装置,设立紧急情况下的游人疏散通道。

31、12.1.2危险性野生动物散养区应配备巡逻车,巡逻车要有良好的越野性能利自我保护装置,车内备有防卫用具、驱赶动物用的抛掷物及处理抛锚车辆的牵引设施等。散养区可设置防止 逃逸的电网装置,并设立两道电动门,间距应确保安全。12.1.3配备消防设施和器具,并放于明显处,定期检查。12.1.4配备麻醉枪等捕捉用品,专人保管,定期检查。驯养繁殖有毒种类的,还应备足抗毒、解毒药品,以便应急使用。12.1.5采用电网装置防止野生动物逃逸的,应当配备自有发电设备,并定期检查,.确保设备8DB35/T64 0-2005可以正常运转。12.2操作管理12.2.1各园区应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并制定各个岗位的安全操

32、作规程,经常组织学习,开展安全教育和宣传。12.2.2在园区入口处或门票上标注园区游览路线图及安全须知。在明显位置和危险性野生动 物展览、表演等区域应当设立安全警示牌。安全须知和安全警示牌应告知:a)儿童必须由家长或者其他成年人全程陪同参观;b)在危险性野生动物展区或者表演区参观的行为约束;c)根据各园区的实际情况,需要告知的其它事项。12.2.3每天全面检查野生动物的笼舍、围栏、护网、沟壕、门锁等,确保各项设施、设备正 常运作。12.2.4电动门、电器、机械设备等应有专人负责,按安全操作规程操作。危险性野生动物散 养区电动门安全操作应符合下列要求:a)散养区开园前,应先检查电动门运行正常与否

33、,并检查周围电网和区内有无异常情况;b)开启电动门时,必须先开第一道门,待车辆完全进入两道电动门中间后,将第一道门 关好,才能将第二道门开启,待车辆完全通过,并确认没有野生动物进入两道电动门之间以 后,方能关闭第二道门;c)开启电动门之前,必须观察清楚门前是否有动物,如果有动物,必须将动物驱赶走以 后才能开启电动门。12.2.5 例园前,应将大型食肉类等危险性野生动物收回笼舍中,并认真检查,确认无遗漏在 活动场内。12.2.6 清扫笼舍、活动场时,应将危险性野生动物转移到过笼间,确认无误后,方可清扫。12.2.7 危险性野生动物串笼时,必须将野生动物容器固定好,方可进行串笼操作。12.2.8因

34、科研、治疗等,需要进入可接触野生动物的笼舍或者活动场时,应持必要的防护用 具,注意野生动物的神态,确认安全后,两人以上入舍操作。12.2.9笼舍、活动场维修时,应将野生动物转移,维修人员方可入内操作.12.3运输安全12.3.1容器应结构牢固,根据野生动物的大小和习性,确定容器的结构、材料、空间大小以 及提柄、抓手、吊带、吊钩等辅助设施。12.3.2 容器的空间大小应既不会使野生动物受到挤压,乂使其在容器内相对稳定,阻止其过 度运动;容器内表面不得有任何尖锐的边缘或者突出物。12.3.3 运输兽类、鸟类容器的底面应采用板条结构,必要时在上面铺设网眼结构,防止足、尾等陷入缝隙,底部安置可以移动、

35、不透水的隔槽,以收集污物。12.3.4 运输野生动物时,容器应固定好,保持平衡,避免任何可能的移动、摇晃;应备有应 急工具、食具、水具、饲料及常用急救药品。12.3.5装运时应迅速、协调,野生动物进入容器后,应及时钉好或锁好容器门(盖)。搬运 装有野生动物的容器应稳抬轻放,严禁倒置或倾斜。大型容器的装卸应使用铲车或者吊车。12.3.6大型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搬迁、捕捉、治疗、装笼、运输等,应由各园区安全生产 领导小组技术负责人召集有关人员共同制订方案,并有专人现场指挥。启运前,各单位安全 生产领导小组技术负责人应亲自对运输工具、容器和物品等,进行全面检查,并签字确认。12.3.7明显处于怀孕后

36、期或即将临产的母兽不得运输。9DB35/T64 0-200512.3.8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不能放在同一容器(容器有分割的,不能放在同一分隔间)中运 输;除冰已确知同一种类的野生动物可以和睦相处,否则不得在同一容器中运输。12.3.9野生动物不得与人、畜禽、食品近距离接触,混合运输。12.4游人安全12.4.1发现游人翻越防护设施的,应及时予以制止。12.4.2禁止招徒游人与危险性野生动物共同表演节目,或者近距离接触、挑逗、拍照。12.4.3车况良好的车辆方可进入危险性野生动物散养区游览。游览时应当关闭门窗,发现游 人开启车门窗、将头臂探出车外、下车等情况的,工作人员应及时予以制止。12.4.4

37、游览车在危险性野生动物散养区出现故障时,匚作人员应守护好门窗,保障游人安全,并在车内等待救助,严禁开启门窗或者下车修理;自带车辆出现故障时,工作人员发现或接 到游人的求助后,应告诫游人紧闭门窗,不得下车,并立即派出巡逻车赶到现场处理。12.4.5拒绝酗酒的游人进入园区参观。12.5事故应急措施12.5.1制定危险性野生动物逃逸的应急方案,加强演练,确保在发生野生动物逃逸事件时,可以从容应对,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发生人身伤亡事故。12.5.2野生动物逃逸事件发生后,工作人员应立即上报,尽快疏散游人,并设法捕捉或者采 取其他补救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可报警,寻求援助。12.5.3对确实无法捕捉且严

38、重危及公共安全的危险性野生动物,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考虑依 法予以捕杀,并立即报告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12.5.4笼舍或饲料库失火时,应速报警。立即组织灭火,并将野生动物撤离现场。13档案管理13.1饲养资料13.1.1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驯养繁殖、疾病治疗等方面的著作、论文以及相关法律法 规等,应编号分类归档。13.1.2野组动物饲养方案审定表、饲养管理卡、繁育记录卡、音像资料等,应编号分类归档。13.2医疗资料13.2.1野生动物病历卡、死亡解剖登记卡,应编号分类归档。13.2.2特殊病例,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病例会诊记录,新药使用效果,麻醉技术,医疗检验 学术报告等资料应集中保存。13

39、.2.3野生动物健康检查报告、发病率、治愈率、死亡率等统计报表,应编号分类归档。13.3野生动物资料13.3.1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应建立谱系档案,并编号分类归档。谱系表的格式见本标准附录 C.6O13.3.2各园区每年度应当对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变化情况进行核杳、统计,并填写种类和数 量年代变化情况表,并及时归档。野生动物种类利数量年代变化情况表格式见本标准附录C.7o 13.3.3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标记管理。13.3.4野生动物台帐统计报表、繁育统计报表、死亡统计报表应向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每 年报备1份。报表格式见本标准附录Bo10DB35/T64 0-2005附录A

40、(规范性附录)主要观赏野生动物活动场和笼舍(巢区)最小空间A.1兽类活动场和笼舍最小空间见表A.1所示。表A.1兽类活动场和笼舍最小空间表种类参考体长(单位:cm)活动场规格(单位:m/只)笼舍规格长X宽X高(单位:用/只)1.灵长类蜂猴26 3822.5X2.5X2狐猴科50104.5X5X4.5猾猴5160104.5X5X4.5熊猴51 65104.5X5X4.5短尾猴58 71104.5X5X4.5金丝猴(仰鼻猴属)52 78308X8X5山胆70 76104.5X5X4.5狒狒属70 75104.5X5X4.5叶猴属42 90208X7X5长臂猿科50-100207X6X5猩猩类140

41、207X6X4.5其它大型灵长目70207X6X4.5其它中型灵长目30 50104.5X5X4.5其它小型灵长目1402004 X4 X3其它中型食肉目70 140483X4 X3其它小型食肉目5005008.5X6.5X5野马2202801004.5X3.5X3亚洲野驴1892141004.5X3.5X3斑马2002401206X5X3蕤科150-210604 X3X3犀科2204202006X4 X3野猪90-180255X5X2河马科300-4 004 X6(水池)5X5X3双峰驼320350806X4 X3羊驼120225404 X3X3麝属65 90303X2X3毛冠鹿82 119

42、303X2X3史鹿70 9630,3X2X3坡鹿170353X3X3梅花鹿105-170203X3X3马鹿165265405X4 X3麋鹿150405X4 X3长颈鹿38047012010X10X6印度野牛250330505X5X3野耗牛200280305X4 X3高鼻羚羊108146204 X3X3鬣羚14 0-180304 X3X3扭角羚170-220405X4 X3塔尔羊130-170204 X3X3北山羊115-170204 X3X3岩羊108-14 0204 X3X3盘羊180200304 X3X3其它大型食草类2001005X4 X3其它中型食草类10020020 404 X3X3

43、其它小型食草类705X15(水域 50%)1.5(宜径)中型雁形目40 705X10(水域 50%)1(宜径)小型雁形目60100m(圆形笼)L5(直径)中型鹰隼鹃30 6050(圆形笼)1.5(直径)小型鹰隼鹃604 X61X1X2中型鸡形目30 604 X51X1X2小型鸡形目504 X61X1X2中型鹦形目30 504 X51X1X2小型鹦形目353X51X1X2中型雀形目20 353X41X1X2小型雀形目202X30.3X0.3X0.413DB35/T64 0-2005A.3两栖、爬行类活动场最小空间见表A.3所示。表A.3两栖、爬行类活动场最小空间表种类参考体长(单位:cm)活动场

44、规格(单位:只/?)其中:适宜水域面积比例(%)两栖类有尾目6202080%无尾目3101060%爬行类龟鳖目平胸龟背甲715450%乌龟背甲717450%黄喉拟水龟背甲12-14450%中华花龟背甲20450%四眼斑龟背甲12-14450%亚洲巨龟背甲44150%巨龟背甲800.550%其它淡水龟科背甲7800.5450%陆龟科背甲12760.5430%鳖背甲10-25380%蜥蜴亚 目大壁虎背甲7801015%丽棘蜥6101015%长鬣蜥100315%巨蜥科100200120%中国石龙子10-131220%避役科17 25410%其它蜥蜴亚目10 9031215%蛇亚目蟒600-7000.

45、520%王锦蛇200320%黑眉锦蛇200320%灰鼠蛇75 220320%滑鼠蛇190260320%乌梢蛇170-270320%银环蛇80 150620%舟山眼镜蛇100200320%眼镜王蛇200-300120%尖吻腹150220%其它蛇亚目30 1502820%鳄目扬子鳄1502000.580%其它鳄目4008000.1-0.380%DB35/T64 0-2005附录B(规范性附录)野生动物统计报表B.1野生动物台帐统计报表见表B.1所示。表B.1野生动物台帐统计报表填报单位:年度:单位:只、头序号种类保护级别上年数引进数繁殖数调出数年底数合计种只签发人:填表人:填表时间:年 月 日15

46、DB35/T64 0-2005B.2野生动物繁育统计报表见表B.2所示。表B.2野生动物繁育统计报表填报单位:年度:单位:只、头序号种类保护级别性别出生时间成活情况备注合计种 只签发人:填表人:填表时间:年 月日DB35/T64 0-2005B.3野生动物死亡统计报表见表B.3所示。表B.3野生动物死亡统计报表填报单位:年度:单位:只、头序号种类保护级别性别年龄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备注签发人:填表人:填表时间:年 月日17DB35/T64 0-2005附录C(规范性附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记录表C.1野生动物饲养方案审定表见表C.1所示。表C.1野生动物饲养方案审定表序号、动物种类饲料种类每日每只供

47、给量(克)饲料加工与饲喂说明总量上午饲下午饲审定人:饲养员:时间:年 月 日18DB35/T64 0-2005C.2野生动物饲养管理卡见表C.2所示。表C.2野生动物饲养管理卡动物种类:笼舍编号:饲养员:年动物健康食欲饲,,斗粪便性活动月状 况消耗质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备注常常伤病 正异受发常如少 正增减无 b常常 正异 a.b.a.优;b.一般;C.差a.正常;b.异常愠配娠 发交妊 h19DB35/T64 0-2005C.3野生动物繁育记录卡见表C.3所示。表C.3野生动物繁育记录卡种 类编号出生日期性

48、成熟年龄性 另IJ初次发情时间和年龄:发情表现特征:发情天数:年产胎数:繁殖情况产次发情日期配偶编号交配日期妊娠天数分娩接 产状况仔数哺乳状况填表人:20DB35/T64 0-2005C.4野生动物病历卡见表C.4所示。表C.4野生动物病历卡种类编号性别出生日期动物来源及日期繁殖情况发病日期诊断治疗情况转归情况既往病史及 药物过敏史备 注主管兽医填表人:填表日期:年 月 日21DB35/T64 0-2005C.5野生动物死亡解剖登记卡见表C.5所示。表C.5野生动物病死亡解剖登记卡种 类编 号解剖号性 别出生日期解剖日期死亡日期解剖负责人生前情况 及临床诊断剖检结论:参加人22DB35/T64

49、 0-2005C.6野生动物谱系表见表C.6所示。表C.6野生动物谱系表填表人:填表日期:年 月 日编号种类保护 级别拉丁 学名目、科、属代号或代名性别年龄动物来源父系呼名父系来源母系呼名母系来源出生日期、地点初生时状况体长:体重:肩高:其它说明:捕获日期、地点捕获时状况体长:体重:肩高:其它说明:入园时状况体长:体重:肩高:其它说明:现存地点现状况体长:体重:肩高:其它说明:死亡日期及原因注销原因备注:习性等23DB35/T64 0-2005C.7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年代变化情况表见表C.7所示。表C.7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年代变化情况表填表人:填表日期:年 月 日数项年初实有数 变动情况年底实有数总数展出数增 力口减少总数展出数国外赠 送、交换国内赠 送、交换购入捕捉繁殖国外赠 送、交换国内赠 送、交换售出夕匕亡其它种只种只种只种只种只种只种只种只种只种只种只种只种只种只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