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家访之我见家访是联结教师与家长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桥梁,是教师、家长、学生感情融洽的交汇点。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发挥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的独特功能。那么,教师如何成功地运用好这门教育艺术呢?概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五要”。一、要选好时机。教师出访前要善于抓时机。1、学生时机。一般说来,学生出现重大问题、失误,或取得突出成绩时,教师“趁热打铁”及时登门家访,进行的教育较易在学生心灵上打上烙印。当然,有时抓住学生的一个细微变化,一个偶发事件及时出访,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一位性情较懒的学生,在一次听写中凭自身能力得了满分,有心的教师捕捉这一“变化”为教育的“契机”,及时对该
2、生给予肯定和赞扬,并把喜讯通报给家庭,与家长一道分析学生进步原因,共同为学生树立前进的信心。或许这次家访,就成为该生从此改变惰性的转折点。2、家长的时机。要摸清家长的职业情况和作息时间规律,避免出访时扑空。如家长是企业职工,多半不休周日,有的还三班倒;是机关干部家庭可利用晚上或周日家访;是农民家庭,则可抓住午间或直接深入田间去访问。不过,为了提高出访的效率,可以事先电话或口信预约交谈时间。二、要选好对象。从学生方来说,学习差,守纪差的“双差生”容易成为教师家访的对象,而表现一般或学习、品德较好的学生则易被教师“冷落”,从而使这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指点迷津”和更加进步的诸多良机。从教师而言,由于教
3、师日常工作繁忙,因而“守株待兔”和懒于出访的现象较为普遍;另外,同一学生在不同学科老师面前的表现也有所差异。为了使家长获得较为全面客观的信息,出访时也要避免只是班主任搞“单打”的现象发生。从家庭角度看,在学生心目中,每位家庭成员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若选择威信高,能左右学生行为的家长来交谈,取得的家访效果则更佳。三、要选好语言。家访毕竟是门语言艺术,因此,家访目的是否达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批评的语言要诙谐,含蓄,富有启发性;褒奖的语言要挚诚,客观,富有鼓励性。与家长见面时,先谈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可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询问有哪些进步和问题,然后,根据家长的要求,再谈其子
4、女在校的优点和存在问题。对差生,缺点不要谈得过多,切忌“告状”。不论学生犯了多大的错误,走访时也要心平气和,避免“火上浇油”,导致出现家长当面斥责“不争气”的孩子的尴尬局面。更不可当场责问和谩骂家长,导致让家长产生消极和对抗情绪,谈话既考虑事件的偶发性,又顾及日常行为的往常性,既谈不足,也赞优点。对优等生,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要直言不讳地指出其缺点,使家长对学生的表现有个全面、整体的了解,以便对症下药,使优等生更全面、更和谐地发展。谈话的态度一定要诚恳,实事求是。走访前要拟订家访计划,这样谈话时才有重点和层次。四、要注意场合。交谈地点的选择,要根据谈话需要的严肃程度来决定。一般爆发性错误,需选
5、择比较严肃的地点和场合。如:家庭、办公室、教导处、校长室。而持续性错误,如上课精神不振、欠交作业、干部间不和睦等,则在走廊、路上或休息室等处交谈较为合适。若走访家庭,遇到学生家里有客人时,应避开客人,这样利于谈话气氛的融洽和思想交流的畅通。若一时无法避开,谈话内容要随机而行,特别注意不要在客人面前给家长脸上“抹黑”而使家长感到难堪。学生是家访的中心和主体,教师与家长交谈时不要把学生撂在一边当陪衬,而应不时诱导其发言,参与讨论。制定相关措施时,也要征求学生同意。即使学生一时对某个要求不理解,也不能压服,而要耐心引导。五、要建立多种联系渠道。登门走访固然是家访最常见的渠道,但仅有此是很不够的,必须建立起多种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家访渠道。如与家长互通书信,建立家长联系卡,定期召开小型家长会,设立与家长见面商谈开放日等,形成口语与书面语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点与面结合的互为补充的立体家访网络。以上是我十五年来家访工作的点滴体会。总之,家访有助于建立轻松和谐的育人氛围,有助于学校与家庭教育一体化。教师应创造合适的环境和机会,恰当有效地运用好家访这一教育艺术形式,使受教育者获得及时真诚的帮助和指导,让更多的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