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忽然想到(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的观点,了解写作背景。2.感受以本文语言的特点,了解角色的象征意义。3.明白文章深层含义教学重难点:1.文章概括观点的能力与语言品读能力的提高。2.文章语言艺术与深层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
2、书信100万字。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故乡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二、课文导入。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检查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四、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五、分析理解课文。 无论是谁,只要站在“辩诬”的地位的,无论辩白与否,都已经是屈辱。更何况受了实际的大损害之后,还得来辩诬。(本文为作者由五卅惨案引发的如何救亡存国的思考。所谓“辩诬”就是为
3、别人加于自己的“诬陷”进行“辩白”之意。此段先叙述对五卅惨案后报刊上的“辩诬”言论的看法,后文再具体叙述其经过。)其实,这原由是很容易了然的,就因为我们并非暴徒,并未赤化的缘故。(点明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并非暴徒,并未赤化”而导致积弱不堪,所以变成外国肆意欺凌的对象。)因此我们就觉得含冤,大叫着伪文明的破产。可是文明是向来如此的,并非到现在才将假面具揭下来。只因为这样的损害,以前是别民族所受,我们不知道,或者是我们原已屡次受过,现在都已忘却罢了。公道和武力合为一体的文明,世界上本未出现,那萌芽或者只在几个先驱者和几群被迫压民族的脑中。但是,当自己有了力量的时候,却往往离而为二了。(此段进一步
4、批驳当时报刊“辩诬”的同时感慨“伪文明破产”的言论和思想。)然而将实话说出来,就是:因为公道和实力还没有合为一体,而我们只抓得了公道,所以满眼是友人,即使他加了任意的杀戮。(此段点明产生上一段所述情况的原因:国贫民弱,积重难返,即作者所谓的“公道和实力还没有合为一体”,既然没有“实力”,只好寄希望于他人施舍的“公道”了。)可惜中国历来就独多民气论者,到现在还如此。如果长此不改,“再而衰,三而竭”,将来会连辩诬的精力也没有了。所以在不得已而空手鼓舞民气时,尤必须同时设法增长国民的实力,还要永远这样的干下去。(此段指出“民气论”的毫无效果,肯定了“民力论”。)但足以破灭这运动的持续的危机,在目下就有三样:一是日夜偏注于表面的宣传,鄙弃他事;二是对同类太操切,稍有不合,便呼之为国贼,为洋奴;三是有许多巧人,反利用机会,来猎取自己目前的利益。(此段为补充内容,是针对五卅惨案具体事件,提出三条认识或建议。) 六、 小结七、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