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房县实验小学 张秀丽
内容摘要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以实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教师只要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学内容及目标,组织引领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亲历过程,自主充分的开展活动,就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现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我 提出以下问题: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一把直尺,一根橡皮筋,大家想办法如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生活经验,可能提出许多的方法(如学生把橡皮筋拉成弓弦状去弹纸张,使其发声;或有的把纸折叠成纸泡来甩使其发出声音等)。2.敲打鼓面,观察豆子在鼓面上会怎样?3.请全班同学用手摸着喉头部分,一起读一段课文内容,感受手有何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探究,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发现科学奥秘,掌握科学知识。
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实验探究既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呈现问题情境的基本素材和方式。通过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科学探究是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就是说把过去的注重教师的“教”变为注重学生的“学”,把时间和空间多让给学生。通过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身边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多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科学探究的方案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智慧。
1.在猜测、辩论、倾听中启迪探究
教学中,抓住相关的内容或有利的时机,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在猜测中互相启迪,可以使后面的探究探究方法更加科学,探究的重点更加突出,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如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一)》时,学生猜测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的学生说可能与线圈圈数有关;有的学生说可能与导线的粗细、长短有关;有的学生说可能与电池的多少有关;有的说可能与铁芯的长短、粗细有关等。这样,他们在猜测争辩过程中,倾听他人的看法和见解,互相启迪思维,提高作出假设的能力,也便于后面有序地检验假设。
2.在亲历过程中体验探究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而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好动、好奇心强,对周围新奇的事物和现象兴趣浓烈,是天生的探究家。我们在教学中只要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他们熟悉的容易亲近的、喜欢的、能动手做的、有兴趣参与的现象和事物,精心设计,耐心细致地组织引领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亲历探究过程,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从众多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态度与价值观。如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以凤仙花为典型材料,通过种凤仙花,让学生了解凤仙花的生长发育过程。教学中如果问学生:凤仙花的种子种到土里,会发生哪些变化?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说:种子种到土里,会生根、发芽、会长高、会开花结果。学生说的虽然没错,但这种认识只是学生表面的、肤浅的知识和经验,这绝不能做为教学的终结。如何把这些肤浅的知识经验变成科学的知识和经验呢?教学时这样引导:“老师现在交给你们这些种子,回去种到土里以后,观察记录;过多少天生根发芽?根和芽怎样生长?是什么样的?能长多高?怎样逐步长高的?过多少天开花结果?花是什么样的?果是什么样的?种子是什么样的?一粒种子能繁殖多少新的种子?从播种到结果要多长时间等?”这些问题查不到资料,既使科学家也不能做出准确、具体的回答。只有自己通过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亲自去种植、去观察、测量、记录,你的回答才具有科学事实、科学依据。如果不去这样做,想当然,编数据,或者针对内容,说说而已,这就失去了科学探究的意义。
3.在课外延伸中深入探究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教育,然而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单纯的靠课堂四十分钟的探究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出发,结合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把课堂的探究活动有意识的从横向、纵向去解决问题。利用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方面向课外延伸,把大量的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自主的开展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不断的延伸下去。如在教学完《改变物体沉浮》一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外去玩橡皮泥,运用不同方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有的做成船形;有的做成空的像饺子、像汤圆的形状;有的借助其他的物体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些都是运用改变物体沉浮的条件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还有的把橡皮泥做得很薄,轻轻地放在水面上也能浮在水上,并提出塑料尺子、三角板等物体也有这种现象(这是新发现,学生对此特别好奇,探究欲望异常强烈),随后同学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仔细的观察探究,发现其中的奥秘是水表面张力的缘故,使探究活动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实际给学生创造探究氛围,提供探究机会,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
《科学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