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古诗词训练题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2).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952083 上传时间:2025-01-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训练题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诗词训练题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诗词训练题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诗词训练题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诗词训练题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项检测-古诗文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故地重游金元好问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桃花记得题诗客注,斜倚春风笑不休。注本指唐代的崔护,崔氏有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处借指诗人自己。(1)本诗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2)诗眼多是诗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且能带起全篇或全句的词语,本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纱纳兰性德(清)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

2、只道是寻常。 【注】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被酒:醉酒。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游黄山白岳不果明汤显祖序: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注:乏绝:潦倒,困穷。黄白:即徽州境内的黄山、白岳山。明代中期,徽州商业兴盛,商贾富甲天下。(1)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志”,就是思想、抱负、志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3、(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清平乐周 晋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1)这是一首描写宋代读书人闲雅生活的小词。词的上片描摹的书斋是何景象?请简要描绘。(2)结合词作简要分析宋代文人“闲雅”的具体表现。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雪晴晚望贾岛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注】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1)后人认为这首诗歌体现了贾岛

4、诗歌“清冷”的特点,请从景物和情感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妙在写景,请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之妙。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中闻杜鹃宋洪炎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注洪炎为北宋末年诗人,此诗作于金兵侵宋,洪炎逃难之时。(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是作者泣血之作,联系全诗,简述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黄州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 迁流还叹学齐优。江声不尽英雄恨, 天意无私草木秋。万里羁愁添白发, 一帆寒日过

5、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 生子何须似仲谋!【注】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仲谋:即孙权,据说曹操攻吴时孙权军队很整齐,于是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1)“江声不尽英雄恨, 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2)“生子何须似仲谋”一句化用前人语句,寄予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姜夔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厓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6、。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注:1205年六十五岁的辛弃疾转任镇江知府,积极准备北伐。他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深受感动并依辛词的韵脚填写本词。迷楼:在扬州,与镇江(京口)之北固山隔江相对,是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建。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状如伏羊,相传孙权曾据其上与刘备共商抗曹大计。北门:京口,南宋时接近边界,成为北方的重镇和北大门。金鼓:指出征的队伍。依依种柳: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北伐看到自己任琅琊太守时种的柳树,都已十围。(1)请分析“千古空来去”中的“空”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并结合上片指出作者在此寄托着怎样的情感。(2)在下片中作者提及“诸葛”,请分析这处

7、典故有何用意。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盘山绝顶戚继光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注】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1)前四句写了哪些寒秋景物?渲染出怎样的氛围?(2)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1)请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诗的前两句中“忽”“渐”二字运用的妙处。(2)从“荷风送

8、香气,竹露滴清响”到“劳梦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阴朱弁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注】朱弁(10581144):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甘草子柳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9、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I)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请赏析“乱”字的妙处。(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蝶恋花晏几道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1)有人说“画屏闲展吴山翠”这一句看似闲笔,其实正是传达抒情主人公心境的妙笔。请赏析这句诗。(2)这是一首怀旧词,请分析下阕是如何表现“凄凉意”的。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方 干举目纵然非

10、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结合全诗说说蕴含了怎样的感慨?(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1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阻风宋琬【注】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宋琬在顺康年间,因被人诬告曾两次下狱,释放后长期赋闲。康熙十一年,年近花甲的宋琬又被起任四川按察使,这首诗就是赴任途中所作。(1)请简要分析“瞿塘西望路悠悠”一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奇妙之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6、阅读下面这首唐

11、诗,回答问题。豁然阁程俱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注:孤迥,借代月亮。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怎样的志趣?17、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同答问题。山丹题壁【明】杨一清关山逼仄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注】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

12、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 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 逼仄:狭窄的意思。(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忆故人 (北宋)王诜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1)赏析上片“烛影摇红”中“摇”字的巧妙之处。(2)赏析下片“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的结尾艺术。1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留春令咏梅花史达祖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

13、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1)这首词题为咏梅花,但却很少从正面着墨,请从上片内容简析本词是怎样写梅花的。(4分)(2)“故梦劳诗苦”中的“苦”含义丰富,耐人寻味,请结合下片加以分析。(4分)2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行香子七夕李清照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注】蛩:这里指蟋蟀。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1)上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2)本词运用了多

14、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主要的两种加以赏析。参考答案1、(1)拟人。将黄莺、桃花人格化,它们都好似与诗人相识一般,一个逞弄着美妙娇柔的歌喉,一个在春风中如从前一样灼灼盛开,它们的娇美如昔和“题诗客”错失美好而且重拾不得相映衬,这样写使得诗歌写景生动,情韵深长。(2)诗眼是“记得”。昔日题诗客,旧地又重游,“记得”二字借桃花勾起往事,又将诗歌推进到一个深沉的人生主题,感叹世上有多少像自己一样的(崔护式的)“题诗客”来寻找自己那遗落的青春梦想,而错失的人生又多么可笑可悲。“记得”二字正是诗歌由景生情的关键处,可称“诗眼”。2、(1)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

15、的烘托渲染。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2)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3、(1)诗的前两句,“金银气”表明徽州是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地方;“黄白游”表明时人追逐富贵,趋之若鹜。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平生只痴迷于尘世外的绝美之境,从不逐“金银气”,从不做富贵梦。一个“痴”字直抒胸臆,抒发出诗人的平生之志:痴迷高远,鄙夷富贵。(2)此诗所用手法有:对比,将时人“黄白游”与诗人“痴绝处”对比,于对

16、比中表达诗人的平生之志趣。双关,黄白二字,既指黄山、白岳,又比喻黄金白银。借代:以“金银”和“徽州”借代富贵,引人联想,形象鲜明,凝练生动。比喻:以“梦”比喻追求、心志,既形象又含蓄。4(1)书斋里环堵皆书,垂帘密掩,温馨安谧,翠瓷壶中满插鲜花,花气飘逸研席之间,掀开垂帘,冬日阳光洒满窗户,一时满室生春。(2)宋代文人的“闲雅”表现为一种散淡。例如,从上下片内容可推知,由于前夜弈棋太晚,夜深天寒,残局未收,一枕高卧直至满窗晴日。早上起来后,也一任棋残。宋代文人的“闲雅”表现为具有极高艺术品位。图书满室,插花满壶,熏香满屋,晴日满窗,可见室雅。残棋未了,生上香炉,铺开研席,词人坐下来勘读唐碑,又

17、说“无酒无诗情绪”,可见趣雅。宋代文人的“闲雅”表现为精神境界之阔大。词作虽着笔于读书人的小天地,却用“欲梅欲雪天时”婉曲地回应了“无诗无酒情绪”,意在表明,当大自然欲梅欲雪之日正诗人欲诗欲酒之时,从而将境界从小小书斋推向隆冬将春的大自然,使人觉得人与自然相通,意远神怡,这正是中国文人和中国艺术阔大的精神境界。5、(1)诗人选取薄暮雪霁天晴时分,出门远眺见遍山白雪,樵人初归,野草燃烧,断断续续的烟霭生于傲立的石松之间,空山寒寂,景物清冷;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空山独行,情感清冷(心灰意冷、凄凉、失落、苦闷)。(2)整首诗在写景上,远近结合:选择了“野火”“断烟”“危峰”等远景,也选择了溪水这

18、样的近景;动静结合,选择了“白屋”“寒日”“溪云”等静景,也选择“归”“下”勾勒出山间景物的生气和动态;俯仰结合,写了天上溪水上升腾的云朵,也选择了采樵人沿着羊肠小道缓缓下山;明暗结合,野火为明,断烟为暗,写出了景物时间推移变化;视听结合,这首诗歌前六句全为望景,最后一联写清脆的钟声让诗歌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余韵无穷。6、(1)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在诗中塑造的悲啼不已、无家可归的杜鹃形象,抒发了自己沉痛的心情。(2)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四处流徙、无所依归的无尽感慨;时局动荡、国破家亡的沉痛心情。7、(1)采用借景抒情和拟人手法。“江声不尽”,似表英雄无尽之恨,“天意无私”,上天不因为人有未竟的事

19、业而让时间停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2)“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对孙权似骂而实为发自内心的赞语,陆游在诗中化用此语,正话反说,慨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寄予了诗人对朝廷极度不满。8、(1)空,白白地,空自。是写眼前的秋烟中的征骑,寒汐中的船只依旧,年复一年空自来去,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早已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作者借此在说朝廷需要辛弃疾这样的英雄,也希望辛弃疾能够独当一面、统帅千军万马来抗击入侵者。(2)提到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是将辛弃疾与之相比,借此推崇、盛赞辛弃疾,认为南宋要收复失地,非辛弃疾莫属。9、(1)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

20、。(2)希望打败敌人,终生卫国。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10、(1)“忽”,迅速,快;“渐”,慢慢地。这两个字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注意题目中的“夏日”),明月可爱而“渐”起,又表现出一种心理的愉快感受,才有了三四两句中散发乘凉和开轩闲卧的闲适。(2)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悦耳清心清幽绝俗的境界使诗人想到音乐,要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分由“鸣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怀人”上来。这种“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由景到情,层递自然。11

21、、(1)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表现了对故国的深深思念。(2)前两联写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一二句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三四句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恐怖。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2、(1)“乱”字下得极好,将秋雨拟人化,既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象,间接地,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其心绪也恰可着一个“乱”字。(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寄情于物,写出

22、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婉曲含蓄。13、(1)床前的画屏在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地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在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反衬出自己的郁闷伤感。这里有怨物无情的意思,却含而不露。(2)“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诗里字”是筵席上题写的词章,它们原是欢游生活的表记,触发了自己对旧日欢乐生活的记忆。只是如今旧侣已风流云散,回视旧欢痕迹,反引起无限凄凉意绪。“红烛”句用拟人手法,写红烛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长洒同情之泪。因为烛油倾泻,似人流泪,这两句不说自己寒夜无眠,不说自己“自怜无好计”,

23、不说自己垂泪,而移情于物,把这一切都归之于红烛,更能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情,词情感人。14、(1)描写了傍晚时分鹤飞蝉鸣(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的景象。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慨。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景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和对思想内容的把握。解答此题,需抓住颔联的“鹤”和“蝉”两种意象进行描述。感慨要重点分析“投”“过”“孤”“别”等关键词,这些词体现了诗人的脱俗与清高,反映了作者的身世之慨,自悲自叹,却又无可奈何的心境。(2)内容上,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形式上,末句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

24、”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结尾的作用。诗歌结尾或画龙点睛、或给人启迪、或照应开头等。作用要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15、(1)此句一语双关,明写过了瞿塘峡这险要之处,西行之路还十分漫长;实写未来的仕宦之路,正如这瞿塘峡西面的水路一样险恶,一样漫长。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句思想内容的能力。解题时要考虑字面意思和作者情感。解答此题时,要注意结合注释,抓住“无聊”“倚舵楼”“泪”“白发”等关键词,分析其深层含义。(2)诗人将巨浪与“征人泪”作类比(或以巨浪比喻征人泪),征人的泪水竟如长江水一样可以随风作浪,并且以江上的如雪白浪来比喻白发(或用

25、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和长江都为西风阻行而愁白了头发),更是新奇之至。抒发了诗人在高压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或突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炼句、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感情的能力。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答题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三句以巨浪比喻征人泪,第四句以浪花比喻白发,把长江拟人化,手法新奇。第二问,抓住“路悠悠”“征人泪”“巨浪”“西风”“白头”等意象,结合注释,可以体会出诗人的感情。16、(1)描写了一幅晚霞飘浮、清风徐吹、帆破湖面、碧浪千顷、风挟云雨、镜湖碎月的

26、图景。(2)前两句写乘舟返城,隐隐流露了作者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摒弃世俗、率性而为、自由恬静的高雅志趣。17、(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18、(1)上片写主人公深夜酒醒时的情景。“摇”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微风之中烛光摇动的朦胧形象,又写出了主人公思

27、念故人、心神不宁的心绪,可谓情景交融。(2)结尾三句以景结情。“海棠开后”,是说花落春残,象征芳华易逝;“燕子来时”以燕归反衬行人未归;“黄昏庭院”则将前面两景融合在一个统一的凄凉意境中。结句将离思伤感之情巧妙地蕴含到客观景物之中,含蓄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19、(1)通过清幽的月光、迷蒙的烟雾、清澈的溪水来烘托梅花,写出她幽美的姿态;通过诗人的内心感受衬托,通过“挂愁”“相思”等词语表现梅花动人的神韵。(2)诗中的“苦”,一是相思之苦,是对梅花的相爱之深、相思之切;而是吟诗之苦,苦于难以用诗句表达对梅花的这一份情意;三是传递之苦,苦于找不到使者传递对梅花的思念。20、(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

28、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

29、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