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教学设计】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2008-11-05 16:00:48|分类:七年级教学设计|举报|字号订阅合肥市阳光中学何银发【内容标准】以都江堰等著名的工程和建筑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列举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都江堰修建的日期、位置,知道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是李冰父子。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读图与识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知道编钟的由来,通过欣赏图片和音律,提高观察和审美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整理课文内容,结合文中图片及教师提供的资料,较全面地认识都江堰与编钟,感受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在教师
2、的点拨下,学生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懂得文字资料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种方法,历史文物和遗迹也是一种重要的认识历史的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恰当的鼓励与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知道先秦时期我国人民的巨大创造力,了解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强化环保意识。二、教材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都江堰的修建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水利方面的最高成就,证明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创造力。编钟的出土充分说明我国古代音乐
3、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巨大成就,并形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具有开创意义。(二)学生分析1.本课内容抽象概念很少,对于初一阶段学生的掌握问题不大。2.为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可增加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强化学习效果。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结构及其水利灌溉作用与编钟的神奇。2.教学难点:通过都江堰巧妙结构的了解,让学生体会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四、教学准备教师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影像资料、都江堰示意图与现状图,将上述资料合理整编,制成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都江堰、编钟的资料,去都江堰旅游过的同学可以准备相关资料进行
4、展示或讲解。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让学生抓住“天府”一词,作出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为何成都平原会成为“天府之国”的原因。进而引出本课的学习。(二)自主学习新课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多媒体展示“李冰父子像”、“二王庙”、“都江堰”遥感图像。同时多媒体显示图表,师生共同完成。主持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时间:战国时期地点:岷江流域都江堰的结构及其功能:“分水鱼嘴”分岷江为内外江、“飞沙堰”用于排沙泄洪、“宝瓶口”用于引内江水灌溉;修建的原因:排涝防旱,以利灌溉修建的意义: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
5、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学习都江堰的基本概况以后,多媒体显示都江堰的灌溉区域图片,让学生感受都江堰的巨大作用,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天府之国”的真正含义。过渡: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除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外,还有什么呢?多媒体显示修复的“战国曾侯乙编钟”演奏视频,让学生领会我国古代编钟的神奇和先民的聪明才智。引出本课第二目“神奇的编钟”的学习。(三)自主学习新课神奇的编钟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多媒体展示的“战国曾侯乙编钟”图片,让学生了解以下几个问题:教师提问:1.编钟是什么制造的?学生回答:铜2.铜钟的用处?学生回答:贵族在宴会、祭祀活动中使用的乐器。3.什么叫编钟?大型编
6、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古代常把几件铜钟组合成一套,它们的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称为编钟。大型编钟的出现表明,两千多年前的我国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四)课堂小结: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都江堰水利工程代表了这一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水利建设方面的最高成就,编钟则说明了我国古代在音乐方面已达到了很高水平。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从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巨大成就。(五)板书设计:略(六)布置作业都江堰为什么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六、教学反思对于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在于基本知识点的传授,而是在于良好情感的培养,特别是对于我国古代先民在两千多年前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如何将这种伟大的先民成就化成激励我国目前中学生努力向上的动力,可能是我最值得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