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1单元第2课,学时为1课时。
1、《历史必修Ⅲ》一书主要讲述中国从古至今的思想科技与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及近代以来的西方科技与文化。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思想的演变》,把我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分成了鲜明的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而《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门讲述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如何发展成为正统思想。中国儒学在世界诸文化诸学术中,是一门显学,有极为重要的世界意义,曾推动东方以至世界文化的发展。而董仲舒的新儒学治国思想在成为我国正统之后,一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影响世界打下了坚实基础,本课所讲述的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正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可以说,要真正了解中国儒家主流文化,不能不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治国思想,正是因为他,才使得儒家思想获得统治者认可而成为正统。
作为本单元第2课,在继承前一课讲述的儒家思想如何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儒家思想在经过焚书坑儒,黄老之治后如何在董仲舒的发扬光大之下使之成为中国正统思想的历程。本课一方面介绍了董仲舒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阐述了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并讲述了正是因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得到汉武帝的青睐,才使得其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该课在本单元中也是其中一根关键的链条,绝不可缺,否则无法了解中国儒家文化是如何走向正统的。
2、课堂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并综合该课在整本书知识体系的地位,确定这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西汉前期社会状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内容,了解汉武帝使新儒学成为正统的措施
⑵探究新儒学成为正统之后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②、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感知→思考→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对比探究问题→迁移与拓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重点:新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新儒学的内容
确定依据:因为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而思想文化往往是社会发展的深刻反映,只有学生深刻了解时代背景(秦焚书坑儒、西汉初期社会发展状况、面临的社会问题等),才能理解董仲舒新儒学产生和走上正统的必然性。而必须深刻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内容,才会明白董仲舒的治国之道是如何适应时代及统治者的需求而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的。
⑵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
确定依据:董仲舒的新儒学作为一种治国思想而存在,学习思想史本身就对学习者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古代思想史,不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古文水平而且要有较高的思维能力才能深刻理解。对于这一难点,应该适当补充历史材料,与学生一起解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董仲舒思想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同时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上网查询相关儒学专家对这一问题的节构,以期更能体会新儒学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说学情
由于该课授予对象是高二学生,大约16—17岁,经过一年的学习,其历史思维有所提高,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能够运用理论逻辑思维,思维也比较活跃所以常会提出一些新的设想,新的见解,但总体历史理论思维水平还有待提高
2、学法指导
⑴探究学习
怀疑是迈向真理的第一步,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入课堂
⑵合作学习
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分成小组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这种方法不经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⑶自主学习
一堂课不应该也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学,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本科理论程度较强,对学生思维水平是一个挑战,所以我主张用问题式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让学生有明确的思考方向。同时,也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感受历史(主要在学习社会背景时),另外,利用网络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探究。
四、课堂学习设计
我所理解的成功教学是师生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开放性和多元化,真正给素质教育一片天空的历史课堂。
教学方式是:打破认知结构→问题生成→合作探究→成果交流→迁移拓展
1、课前预习探究
第1课已经谈到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成为大宗,然儒家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能成为正统思想?(提问,引起学生思考,引发强烈学习动机)
2、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⑴导入新课
让学生找出儒家从战国到西汉初期经历了哪几个发展过程?并借此导入新课。
⑵进入合作学习
㈠董仲舒新儒学形成的背景
找一段反映汉武帝统治时期面临的社会形势问题的影片资料。让学生观看之后分析西汉前期社会状况。(以直观生动的多媒体影像创建本科学习的历史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分小组讨论一下:面对西汉当时的社会状况,你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每个小组提出一个不同的解决方案,要有可行性。(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在评出最佳解决方案之后,让我们来看看汉武帝是如何解决此问题的?
㈡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
寻找相关原始材料,适当删减,以让学生能够从更完整的资料中理解其新儒学的精髓(鼓励其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也可让学生上台展示其课前在网上搜集的相关史料或名家解说(培养其自主学习精神)。
㈢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
探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统治思想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
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尝试解决,自我总结,教师引导和启发。)
㈣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使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让学生归纳总结即可(培养学生阅读和归纳总结能力)
㈤全文小结
董仲舒在西汉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响应时代的需要糅合道家、阴阳家形成了新儒学,并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成为中国的正统,但是是否儒学就已经发展到顶峰状态而不需要进一改进呢?(“存问题“教学,承上启下引发思考,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㈥迁移与拓展
学生可运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在课堂外通过读董仲舒的著作继续研究董仲舒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