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灵魂之声念故乡.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935328 上传时间:2025-01-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魂之声念故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灵魂之声念故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灵魂之声———念故乡 教学内容:灵魂之声——念故乡(选自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材) 授课年级:初一 教材分析: 一、 作品介绍 《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德沃夏克从朗费罗长诗力度一章——《森林中的葬礼》中获得灵感的。该诗篇描写了海华沙心爱的妻子明内哈哈在饥荒与瘟疫的双重威胁下,奄奄一息,同思念中的远方丈夫诀别时的痛苦心情。那种动人的感情强烈震撼了作曲家,他将自己的感受全部注入作品里,因此从他笔端流出旋律及其感人。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整部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并将它誉为“德沃夏克最受欢迎的交响曲”、“欧洲十大交响曲”和“捷克第一交响曲”。这部交响曲似乎成了德沃夏克的代名词。 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中用英国管吹奏的旋律,是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上的曲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段旋律歌唱性很强,又表现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故乡的情绪,因而引发了许多人在情感上的共鸣。正是这种原因,德沃夏克的一位美国学生给这段迷人的旋律填上了歌词。后来,一首名为《回家》的独唱曲及合唱曲被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在我国,这首歌被译为《念故乡》。 第二乐章为慢板,复三部曲式。乐曲开始是一个简短的引子。管乐器在低音区奏出一连串鸣咽的和弦,形成一种悲惨凄切的音响效果。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下,乐曲进入了第一部分。这段感人至深的旋律由英国管奏出:这是作曲家怀念遥远祖国的愁思。其旋律朴实优美,富有歌唱性,深得人们的喜爱。以后曾被改编为各种独奏曲,也被填上歌词而成为独唱曲或合唱曲。也有人曾把这个曲调误认为是一首古老的美国民歌。接着,在弦乐器的演奏下,这一主题有了变化发展,情绪显得有些激动:英国管又奏出主题的最后4小节,乐声渐弱,第一部分结束。乐章的中间部分,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震音的背景下,由长笛和双簧管奏出旋律。这段音乐充满深切的悲痛,同时又蕴涵着无比激动的感:在悲痛、哀伤的主题后,出现了一段明朗、优美的旋律。它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回忆:作者巧妙地将这个主题用变奏的形式展现,并与前主题构成复调,使情绪更加深切动人。乐章的第三部分,仍由英国管奏出动人的思乡主题,音乐时断时续。特别是弦乐器加弱音器后演奏,感情更显得压抑内在,动人心弦。 二、作品问世: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院创办人琴妮·瑟勃夫人邀请德沃夏克担任该院院长。德沃夏克到纽约后,琴妮·瑟勃夫人急于要他依据朗费罗的史诗《海华沙之歌》创作一部歌剧。歌剧《海华沙》并未作成。但其中的一些创作初稿后来就用在了《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中。1893年5月24日,这部交响曲创作成功。这部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到美国后写下的第一部作品。本来,作者并没有给交响曲加标题,但在公演前不久,琴妮·瑟勃夫人建议加入“新大陆”的标题,并得到了德沃夏克的同意。从此以后,这部名为“自新大陆”的交响曲便名扬四海。1893年12月16日,在安东·塞德尔指挥下,由纽约爱乐乐团首演于卡内基音乐厅。这部交响曲在美国首演时,可谓轰动一时。美国的报纸甚至把它称作“美国的交响曲”。但是,德沃夏克断然反对这种说法,并强调指出:他在国外创作的音乐作品首先是捷克音乐。”  三、作者简介: 德沃夏克捷克作曲家。1841年9月8日诞生于布拉格以北20公里的小村庄——尼拉霍柴维斯。他的父亲是兼做屠夫的小客店店主。德沃夏克从小时候起,就爱听自己故乡的民歌,并在农村教师指导下学习唱歌、演奏小提琴。当他12岁时,在兹洛尼茨镇遇到了一位有经验的教育家和优秀的音乐家——安东宁·李曼。他热心地指导德沃夏克演奏中提琴、钢琴、风琴,学习音乐基本理论和即兴作曲。1857年,李曼说服了德沃夏克的父亲,让他进了布拉格的风琴学校去深造。经过两年的紧张学习,以名列第二的优异成绩毕业。以后在布拉格姆扎克乐队中演奏中提琴。这期间,他开始写了一些乐曲,但很少有机会演出。直到1873年,他的爱国主义题材的赞歌《白山的子孙》出现后,德沃夏克才走上了成功的道路。自1875年起,德沃夏克先后结识了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并将他创作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和《d小调第七交响曲》分别题献给了上述二人。1884~1886年,德沃夏克五次到英国演出,并受到热情地赞誉。1890年到俄国演出也取得了巨大成绩。由于在国内外获取的辉煌业绩,布拉格卡尔洛夫大学授予他荣誉哲学博士学位;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荣誉音乐博士学位。1890年,布拉格音乐院聘请他担任作曲、配器和曲式教授。1892年,德沃夏克接受琴妮·瑟勃夫人的邀请,担任了纽约国家音乐院院长之职。翌年春季,创作了他的杰出作品《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1894年的暑假,他回到捷克的维所卡度过的。此后,在布拉格音乐院任教。1901年,被任命为布拉格音乐院院长。1903年完成其最后一部作品——歌剧《阿尔米达》。1904年,德沃夏克因病去世。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唱歌曲《念故乡》 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二、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三、聆听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感受古典作曲家音乐创作魅力。 教学难点: 用自然的、富有表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一、附点八分音符节奏的掌握。 二、学习对《第九交响曲》思念故乡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数:1节   教学用具:电脑,课件,电钢琴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父老乡亲》彭丽媛演唱(MP3),《家乡》韩红演唱(MP3),《大海啊故乡》(MP3),配乐诗《乡愁》(MP3)片段。 2.学生思考:这些声乐和文学作品共同反映出什么思想感情? 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介绍: 同学们说的很好!这些作品都深深抒发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由于你们年龄还很小,还体会不出离家的思乡之情。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能给同学们一些启发。老师离开家乡有20多年了,每次当我听到《父老乡亲》这首歌,都会勾起我对家乡的思念。接下来就让老师带领大家共同感受学习一首国外的思乡歌曲——《念故乡》。 4.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灵魂之声——念故乡。 二、感受歌曲 1.播放《念故乡》音频课件。 2.学生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速度怎样? 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合唱、慢板) 4.教师演唱《念故乡》。 5.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出现最多的节奏型是什么?(附点八分音符)。附点音符在歌曲中的作用?(附点节奏的运用,更能体现惆怅、沉重、忧伤的情感。) 6.附点节奏练习:x.x x x.x x x.xx.xx- 三、体验歌曲 1.打手号视唱乐谱。 2.击拍唱词。学生对歌曲旋律较为熟悉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击拍的方法来演唱歌曲歌词,关注附点的节奏,对比歌曲旋律有无附点在歌曲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3.挥拍演唱。 在学生较好地掌握歌曲的击拍和演唱以后,可按以下步骤学习: (1) 教师挥拍指挥学生演唱歌曲。 (2) 根据四拍子的指挥图示,让学生尝试边唱边挥拍。 (3) 请挥拍较好的学生上台指挥学生合唱,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指挥能力。 四、赏、析 1.完整欣赏《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A部分。 (1)学生思考:找出歌曲《念故乡》的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两次) (2)学生思考:听出乐曲大致分为几段?(三乐段) 2.欣赏a主题。 (1)学生思考:乐曲的速度怎样?表现a主题的乐器是什么?教师总结:a主题速度缓慢,英国管忧郁的音色缓缓吹出;那如泣如诉、优美而又伤感的旋律,表现了浓郁的乡愁之情。 (2)唱a主题。随琴哼唱a主题;引导学生用情哼唱,用交替踏脚的动作体会和表现附点节奏强调的作用,表现出作曲家怀念祖国的愁思。 3.欣赏b主题。 (1) 学生思考:b主题较a主题乐器与情绪有何变化? (2)哼唱b主题,比较旋律与a主题有什么变化和发展? (3)教师总结:弦乐演奏,乐曲由弦乐演奏,乐句重复。旋律走向下行或级进;如人声般诉说,加强了思乡的情感。 4.欣赏第三部分。 (1)学生思考:乐曲第三部分重复了a、b哪个部分?(a部分) (2)乐器音色有何变化?力度、速度有何变化?(圆号、渐弱、渐慢) (3)总结《新世界交响曲》A部分为aba的曲式结构。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德沃夏克课件,介绍他的生平。 2.交响乐的定义。 3.以《念故乡》的伴奏作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上《乡愁》进行朗诵,体验乡音乡情。 4.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并作为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念故乡》。感受体验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思乡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希望大家通过更多的艺术形式体验并表达 乡音、乡情,再见。(轻声播放北京天使合唱团《念故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导入 1.播放课件《父老乡亲》、《家乡》、《大海啊故乡》、《乡愁》(投影) 1.思考:这些声乐和文学作品共同反映出什么思想感情? 2回答:思乡...... 创设思乡的意境,便于学生理解思乡的情感。 感受体验歌曲 1.播放《念故乡》音频课件。 2.4.教师演唱《念故乡》。 3. 附点节奏练习:x.x x x.x x x.xx.xx- 4.打手号视唱乐谱。 5.击拍唱词。 6.挥拍演唱。 1.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速度怎样? 2.学生发言...... 3.学生用手脚击拍。 4.学生演唱歌曲。 5.学生尝试边唱边挥拍。 6. 请挥拍较好的学生上台指挥学生合唱。 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听觉和鉴赏音乐的能力。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指挥能力 赏析 1.完整欣赏《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A部分。 2.欣赏a主题。 3.欣赏b主题。 4.欣赏第三部分。 (1) 思考:找出歌曲《念故乡》的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2) 思考:听出乐曲大致分为几段? (3) 思考:乐曲的速度怎样?表现a主题的乐器是什么? (4)随琴哼唱用交替踏脚的动作体会和表现附点节奏强调的作用,表现出作曲家怀念祖国的愁思 (5)b主题较a主题乐器与情绪有何变化? (6)哼唱b主题,比较旋律与a主题有什么变化和发展? (7)思考:乐曲第三部分重复了a、b哪个部分? (8)思考:乐器音色有何变化?力度、速度有何变化? 多思考,多亲身体验,积极参与到鉴赏活动中来。 拓展延伸 1. 出示德沃夏克课件,介绍他的生平。 2. 交响乐的定义。 3. 放投影。 4.教师总结本课。 1.学生配上《念故乡》伴奏音乐进行朗诵。 2.学生发言。 体验乡音乡情。 增加音乐知识,拓宽视野。 “铜川市薄弱学科”赛教教案 授课课题:灵魂之音——念故乡 授课年级:花城版七年级下册 授课人:曹新 单位:药王山中小学 授课时间:2014年5月28日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