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时计划
教学内容或课题:(1)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含义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概念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读写这些数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复习数的意义。
(1)你学过哪些数?说一说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等等。
②联系课文情境图,说出各种数的具体含义。
如:1722是自然数。这里表示词典页码的数量:有1722个1页。
8844.43是小数。表示八千八百四十四又百分之四十三。
这里表示把全年天数平均分成5份,空气质量良好的占其中的3份。
40%、60%是百分数。这里分别表示羊毛和化纤成分占总成分的百分率。
-25℃是负数。它表示比0℃还低的气温度数。
(2)什么是整数?
①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整数,整数包括哪些数。
②师生共同概括说明。
像…,-3,-2,-1,0,1,2,3,…这样的数统称整数。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1”是自然数的单位。
设计思路
引导、铺垫
教学过程:
③做一做
( )是正数,( )是负数。
( )是自然数,( )是整数。
2、数的读、写
(1)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
部分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
…
个位
十分位
…
计数
单位
…
︵个
︶
十分
之一
…
①填一填,读一读。
②什么是数位?数位与位数相同吗?
③什么是计数单位?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④做一做。
27046=2×( )+7×( )+4×( )+6×( )
(2)读法和写法。
①读出下面各数。
106000000 0.006 25.08
a、读一读。
b、说一说读数的方法、要点。
②写出下面各数。
九十万三千 二十亿五千零十八 零点二零零八
a、写一写
b、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3)改写。
①把54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②把24940000000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过程要求:
a、学生改写。
b、说一说改写的方法、要点。
3、数的大小
设计思路
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我们所学的各种数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1)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4、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1)填一填。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请和同学交流。
设计思路
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课后作业:练习十三6、7题。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
课时计划
教学内容或课题:(2)数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概念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意义。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并正确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小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基本性质。
①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②填一填。
③分数大小不变,但什么变了?(分数单位变了)
(2 小数的基本性质。
①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板书: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把下面的小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0.300 2.5 4.3 000
③ 小数大小不变,但什么变了?(小数计数单位变了)
(3)小数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
如:0.3 = 0.30 = 0.300
(3)小数点移动位置,小数的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
设计思路
引导、铺垫
教学过程:
如果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小数比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如果把小数点向左移位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比原来的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2.倍数与因数。
(1)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举例说明。
①4×5=20
20是5和4的倍数。 4和5都是20的因数。
②20的因数还有哪些?一共有多少个?
20的因数有1,20,2,10,4,5。一共有6个。
③4的倍数还有哪些?一共有几个?
4的倍数有4,8,12,……,有无数个。
④着重说明:
最小
最大
个数
因数
1
本身
有限
倍数
本身
/
无限
(2)2、3、5倍数的特征。
①2的倍数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是偶数。
②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如:10,25,45,60等。
④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是3的倍数。如123,303等。
(3)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①什么是质数?最小的质数是什么?
②什么是合数?最小的合数是什么?
③1是什么数?(1是奇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公因数与公倍数
12的因数 20的因数 50以内6的倍数 50以内8的因数 12和20的公因数 50以内6和8的公倍数
(5)对于“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你还知道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设计思路
通过举例进一步掌握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
教学过程: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三第2~5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交流
设计思路
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练十三中第6、7题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
课时计划
教学内容或课题:(3)数的运算(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理解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与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四则运算的意义。
A我们折了36颗红星,还折了28颗蓝星。
B我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
C我们有24m彩带,用做蝴蝶结,用做中国结。
(1)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图提问题。
问:你能提出哪些用计算解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说 明解决方法。如:
① 一共折了多少颗星?36+28
②折的红星比蓝星多多少颗?36-28
③ 买矿泉水用了多少钱?0.9×40
④做蝴蝶结用了多少彩带?做中国结用了多少彩带?
24× 24×
⑤ 做蝴蝶结用的彩带是中国结的几分之几?
(2)结合算式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①什么叫做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吗?
②什么叫做减法?小数减法、分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吗?
③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设计思路
引导、铺垫
教学过程:
④什么叫做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小结: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与除法意义都分别相同。只有小数、分数乘法(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四则运算的方法。
(1)整数、小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2)分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整数加减时,数位对齐;
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 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分数加减时,分数单位相同。
(4) 整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5) 说一说整数、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6) 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
4.在四则运算中,应注意一些特殊情况。
出示以下内容:
a+0=( ) a×0=( ) 0÷a=( )
a-0=( ) a×1=( ) a÷a=( )
a-a=( ) a÷1=( ) 1÷a=( )
注意:当a作除数时不能为0。
以上交流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归纳。
5.四则运算的关系。
四则运算的关系可概括如下:(以提问方式完成下面关系网)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商×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设计思路
运算方法由学生合作交流得出
教学过程:
小结:加法是在计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性计数,是最基本的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是加法的还原。乘法又是加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加数的加法简便算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也是乘法的还原,它是减法是发展是求相同减数的减法的简便运算。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文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交流。
设计思路
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练十四中第1、2题。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
课时计划
教学内容或课题:(4)数的运算(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学阶段所学习的运算定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练习,能应用其进行合理灵活的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四则计算。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运算定律。
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1)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运算定律,并与同学交流。
(2)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
举例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3) 算一算。
① 计算:2.5×12.5×4×8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2.混合运算.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算一算:(710-18×4)÷2
设计思路
引导、铺垫
教学过程:
板书 (710-18×4)÷2
=(710-72)÷2
=638÷2
=319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二、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完成课文练习十四第3~7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交流。
设计思路
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练十四中第3,4题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
课时计划
教学内容或课题:(5)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综合复习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理解四则运算中的数学术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综合复习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选择合理的算法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1、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练习。(让学生先练习并讲出算法,然后讲评)
二、文字题的列式计算
1、例:用去除3与2.25的差,所得的商再减去0.9,结果是多少?(先让学生列综合算式,然后讲解)
(1)这里的“结果”是表示什么?(差)
(2)什么数与什么数的差?(商与0.9的差)
(3)那么商是多少?怎么算?
(4)在老师的引导下列出综合算式:
(3-2.25)-0.9
=0.75-0.9
=1-0.9
=0.1
0.75除以,虽然是小数与分数混合运算,但是像这样情况
设计思路
引导、铺垫
教学过程:
还是要让学生掌握,以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2.练习
(1)25.16除以3.7的商,减去0.2乘20的积,结果是多少?
25.16+3.7-0.2×20
=6.8-4
=2.8
问:这里“的商”“的积”为什么可以不添上括号?
(2)174.8减去74.7,所得的差除以0.91,得出的商再减去100.95,结果是多少?
(174.8-74.7)÷0.91-100.95
=100.1÷0.91-100.95
=110-100.95
=9.05
问:这里“的差”为什么要添上括号?
从以上练习中可以看出,在文字题中数学术语的理解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除法中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着重掌握。
例如:
a÷b可以读着:
(1) a除以b; (2)b除a;
(3) a被b除; (4)b去除a。
可以看出:“a被b除”与“a除以b”是一样的;“b去除a”与“b除a”是一样的。
三.总结:四则混合运算要认真审题,观察题目里的运算符号决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简捷算法。对于文字题列成综合算式,审题时要注意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在列式时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就要合理地使用括号,以及注意题目中的叙述,如“除”与“除以”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交流。
设计思路
采用练习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
课后作业:练习十四第5、6题。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
课时计划
教学内容或课题:(6)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重点:掌握运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算一算。
出示算式:
过程要求:
(1)利用计算卡片逐一出示算式。
(2)学生口算,直接说出计算结果。
(3)选择部分算式,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方法。
2、列式计算。
(1)200的是多少? (2)200减少后是多少?
(3)甲数是500,乙数是甲数的,乙数是多少?
(4)甲数是500,乙数比甲数多,乙数是多少?
(5)甲数是500,乙数比甲数多,乙数比甲数多多少?
过程要求:
①利用电脑课本或幻灯逐一出示以上题目。
②认真读题,说一说题中分率表示的意义。
③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④列式计算。
二、知识梳理
1、 说一说解决问题,有哪些主要步骤。
设计思路
引导、铺垫
教学过程:
学生回答时,不必要求统一表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内容正确都应该予以肯定。 如:
(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4)计算;
(5)验算。
2、说一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过程要求:
(1)学生回顾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
(2)与同学交流,互相探索、整理;
(3)不必作统一要求,让学生找到自己所理解的方法。
3、举例说明。
(1出示例题。
六年级举行“小发明”比赛,六(1)班同学上交32件作品,六(2)班比六(1)班多交。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
(2)解决问题。
① 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② 分析数量关系。
A、这里的表示什么?
(表示把六(1)班作品平均分成4份,六(2)班的作品比六(1)班多其中的1份)
B、画线段图表示。
C、六(2)班作品是六(1)班的几分之几?
D、求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实际是求什么?
(实际是求六(1)班的“1+”是多少,也就是求32件作品的“1+”是多少件)
E、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请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三、练习。
1、完成课本做一做。
2、完成课文练习十四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交流。
设计思路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
课时计划
教学内容或课题:(7)式与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熟练掌握用字母表示公式、计算法则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教学重点:能根据字母所取的数值,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含义,能通过列方程和解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用字母表示数。
(1)请学生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说明。
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3)说一说你会用字母表示什么。
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后再与同学交流。然后汇报交流情况。
① 说一说,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书写数与字母、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
如:a乘4.5应该写作4.5a;
s乘h应该写作sh;
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是s=vt.
②你还知道哪些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设计思路
引导、铺垫
教学过程: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用字母表示公式。
长方形面积公式:s=ab
正方形面积公式:s=a2
长方体体积公式:V=abh
正方体体积公式:V=a3
圆的周长:C=2πr
圆的面积:S=πR²
圆柱体积:v=sh
圆锥体积:v=sh
(4)做一做。
完成课文做一做。
2.简易方程。
(1)什么叫做方程?
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②举例。
如:X+2=16 4.5X=13.5 X÷=30
(2)什么叫做解方程?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解方程。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独立解方程。
②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③ 师生共同评价,强调书写格式。
3.用方程解决问题。
(1)出示例题。
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行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2)结合例题说一说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3)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
(4)全班反馈、交流。
路程不变
原速度×原时间=实际速度×实际时间
3.8×=实际速度×2.5
(5)做一做。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五。
设计思路
通过复习所学知识引出方程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所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交流。
设计思路
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练十五中第2,4题。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
课时计划
教学内容或课题:(8)常见的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熟练掌握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
教学难点:掌握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常见的量与计量单位
师:这一节课,我们来复习常见的量。
板书:常见的量。
问:我们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
过程要求:
(1)由小组同学共同分类整理。
(2)教师引导学生列表整理,并巡视课堂进行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
分类整理结果如下:
1.长度、面积、体积单位。
(1)板书:
长度单位
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面积单位
平方毫米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体积单位
立方毫米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容积单位
毫升
升
(1)板书:
(2)说一说。
① 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设计思路
引导、铺垫
教学过程:
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
面积:物体表面(图形)的大小。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②1厘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1米呢?
③1平方厘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呢?
④1立方厘米有多大?1立方分米有多大?1立方米呢?
要求:学生用手比划或举例说明。
(3)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有什么联系?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4)你还知道哪些长度、面积或体积单位?
①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单位。
如:千米、平方千米、公顷等。
② 与同学交流,说一说你对这些计量单位的理解。
2.质量单位。
(1)常见单位:克(g) 千克(kg) 吨(t)
(2)进率: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3)估一估。
①1只梨大约有多少克?1块橡皮擦大约有多少克?
②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时间单位。
(1)常见单位:年、月、日、时、分、秒。
(2)进率:1年=12个月 1月有31日、30日、28日或29日
1年=365天(闰年366天) 1日=24时
1时=60分 1分=60秒
(3)说一说
① 1节课有多长?1小时大约有多长?
② 1秒是多长?你跑100米大约要多少秒?
4.人民币单位。
(1)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设计思路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各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过程:(2)进率:1元=10角 1角=10分
二单位换算
1.说一说。
(1)如何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2)如何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2.练一练。
(1)3时20分=( )分 (2)2.6吨=( )吨( )千克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请和同学交流
设计思路
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
课后作业:练习十六2,4题。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
课时计划
教学内容或课题:(9)比和比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比
比例
意义
各部分名称
基本性质
引导提问:
(1)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3)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4)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2.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1)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2)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3)出示表格。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填空。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分数
除法
设计思路
引导、铺垫
教学过程:
(4)举例。
5:6=( )÷( )
3.比、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用处。
(1)比的基本性质的用处?
① 化简比。 0.12:2
② 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化简比
(2)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解比例: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②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并说明根据.师生共同评价.
4.比例尺.
(1) 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 比例尺1:3000000表示
② 比例尺20:1表示
③比例尺0 30 60km表示
(3)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4) 求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二巩固练习。
1.求图上距离。
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请和同学交流。
设计思路
通过练习这一环节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十七第1、2题。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
课时计划
教学内容或课题:(10)比和比例(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正、反比例的意义。
(1)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
学生回答要点:
正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减少;
③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 两种量的积一定。
(2)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板书:(一定)……正比例
(一定)……反比例
(3)举例说明。
①牛奶的袋数与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设计思路
引导、铺垫
教学过程:
牛奶的袋数
1
2
3
4
5
质量(g)
220
440
660
880
1100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②每袋面包个数与所装袋数。
每袋面包个数
2
3
4
6
所装袋数
24
16
12
8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4)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 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 订《少年报》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 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 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 圆的面积和半径。
2.用比例解决问题。
(1)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 学生回顾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
② 师生共同概括。
A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B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C设未知数X;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E解比例;F检验。
(2)举例。
修一条公路,全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种一共需要多少天?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七第3~5题。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设计思路
采用实例进一步区分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请和同学交流。
设计思路
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
练习十七4,5题。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
课时计划
教学内容或课题:(11)数学思考(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教学例5。
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1)学生根据题意,画图连线。
问:这样连线方便吗?如果是8个点、10个点呢?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点的个数与连线条数的关系。
② 小组交流。
③ 汇报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整理后板书。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④ 你有什么发现?
⑤ 根据规律,你知道8个点、12个点、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学生交流后得出结果:
8个点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