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学习语文的经验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传统的桎梏,提倡课内课外一体化,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增长才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的基本做法是: 一、适应小学生心理特点需要,创设一种“语文即生活,社会即课堂”的学习环境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1、激发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敢问,这是他们年龄特点决定的。一切学问都始于疑问。“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
2、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胆质疑问难,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疑难,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有的学生就问:“跳鱼儿怎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教师就巧妙引导:“是啊,老师也不知道,可是闰土就知道,可见闰土的社会知识非常丰富。同学们下课后可以查查资料,做一个像那样知识丰富的人。”再如学习草原第一段后,有的学生提问“高歌一曲和低吟小诗能颠倒一下位置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明白了作者从拥挤的都市来到大草原,眼前豁然开朗,所以高歌。而在欣赏了草原美景后,陶醉了,所以低吟。引导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和生活实际质疑、解疑,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延伸拓展,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2、多学科联系
3、,激励学生动手做,动笔写。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它通过课文给学生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没有纯语文的语文。因此,语文学科与思想品德、自然、社会、数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改革课堂教学,就是强调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手写一写,画一画。如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让学生把解题思路、解题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自然学科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引导学生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准备、过程和结果等。再如学习介绍风景名胜类的课文,让游览过景点的同学为大家讲解,讲讲出发前是怎样确定旅游路线的(涉及地理知识),路途中需要用多长时间(涉及数学知识),景点的文化知识(涉及语文知识
4、)等等。这样教学既直接从语言文字中欣赏了风景名胜的美景,有从同学的讲述中感受了游览的乐趣。 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加强语文与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学科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想象能力。如听音乐编故事,听一段音乐,根据音乐语言编写故事;引导学生画一幅画,先仔细观察再画下来,画完再写下来,学生由看到画到写,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再如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通过看电影祖国的花朵了解歌曲写作背景及感情基调;学会歌曲后,让爱好舞蹈的同学根据歌词编舞蹈,让其他同学改编歌词;在欣赏课上,先听音乐,再请同学配乐朗读歌词改编的散文;最后欣赏根据歌曲编排的舞蹈。这样,音乐、诗文、舞蹈相结合,给学生提
5、供了想象空间。 3、开辟“智慧角”,引导学生开展奇问妙答。 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必须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空间里,如蜜蜂一样广采百花,才能酿得佳蜜。我们在每个班的黑板报上辟出一角,称为“智慧角”专门收集摘抄有趣的对联、谚语、名人名言、历史故事、奇妙问答,学生最爱这个栏目。 4、观察大自然,鼓励学生做有心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的源头,要鼓励学生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社会,为语文学习注入鲜活的时代内容。如学生从电视、报纸上知道北京出现沙尘暴天气,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沙尘暴天气
6、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写出调查报告,在班级举行一次报告会,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广播、报纸、电视报道光辉灿烂的五十年,反映建国以来的巨大变化。各年级及时把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课文抽出来,结合庆祝建国50年,开展系列活动,如调查家乡的信息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时,学生动手收集、动脑思考、动笔画、动口说,及好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根据小学生爱模仿的特点,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 儿童的认识和学习,从咿呀学语、认识周围事物,到学会各种动作,都是从模仿
7、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以锻炼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 1、把课文中的内容画出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内容片段如同一幅幅多彩的画面,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让这些画面浮现在头脑中并用语言描述出来,如学赵州桥就让学生用积木做模型,体会赵州桥设计上的创举;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让学生想象假如课文有5幅插图的话,第五幅图会画什么,写什么?学生兴趣盎然地动脑筋想,动手画,动笔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把课文中的内容演出来。 采用娱乐活动引导学生学课文,如学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们就让学生当讲解员,为同学讲解这幅油画。任务一布置,每个学生都
8、开始仔细读课文,思考怎么来讲解,同学们学得格外认真。 3、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引导学生模拟实践。 对于小学生来说,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日益增多,为新课程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如在课堂上进行说话训练时,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境,把教室变为商店、医院等,用录像、光盘播放一些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片段,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让学生初步感知社会 1、随时补充鲜活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学生既生活在社会当中,学校教师就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
9、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我帮助学生做到三点:(1)掌握学习的知识。如科学用脑、学习策略知识、动静结合学习、电脑网络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2)了解最新社会动态。(3)“结交”时事人物。所谓时事人物,一般来说是那些反映某一领域有杰出才能和贡献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及成长的经历,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 2、按体裁授课,按需要说写。 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就要勇于创新和改革课堂教学,我打破教材中的单元编排,按照需要重新组合编排。如将课本中写人物的文章集中起来学习,学完再比较这些人物的特点,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品质、特点就会把握得更好。再如将古诗集中在某个时段,教师可示范指导学习其中一首,再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学一首、二首,这样便于学生举一反三。习作也可以打乱顺序,根据情况添加、删减。因为教材中的习作编排是面向全国,不可能照顾到地区间的差别。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本地实际的需要重新安排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