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河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隆中对作者及工作单位章小蕙 唐山市迁安市平金小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教材分析隆中对出自河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这篇课文是人物
2、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在学习上一课出师表的基础上对诸葛亮又多了一层认识。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对于
3、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九年级课文文言文课文较长,“句句串讲,字字落实”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显。学生“只是用耳,用手,耳听手记,惟独不用口与心,思维禁锢了,积极性压抑了,学习能力泯灭了”只有找到一个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教学目标1、了解诸葛亮相关故事,记住作者体裁及出处。2、朗读,初步感知课文。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4、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明确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5、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4、、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才能。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明确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才能。教学流程示意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我先通过三国演义主题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说说对诸葛亮的认识,导入新课。2、通读课文,读通课文。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或范读,或齐读,或默读,将生字词意义,疑难语句的学习权交给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个别示范等多种形式并举,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学生的参与度高。教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调动学生的学
5、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不仅能真正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初步感知,互动感悟。我依据学生自己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记,获取阅读本文的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然后把阅读所得在全班进行交流,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合作探究我针对学习重难点,找到局部突破口“隆中对策”进行引导分析,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又是文言字词句含义理解的检查。5、我眼中的诸葛亮,拓展思维。为使
6、学生能主动探究的学习,我设计迁移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以便能正确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节激趣导入自学指导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平行训练疏通文意,互动学习合作探究知识延伸教师活动一、教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导入:三国演义这首开篇词临江仙气势雄浑,令人心潮澎湃。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学习了名篇佳作出师表,相信大家对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了一些了解,说一说你印象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形象,并积累与他有关的诗句、
7、成语、对联、歇后语、故事。“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了这段佳话。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师发学案,引导学生自学以下文学常识,做好笔记。二、文学常识链接:1作者及出处:陈寿著三国志,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陈寿,字 , 朝人, 家。诸葛亮,字 曾隐居隆中,后做 丞相。2体裁:“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
8、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2、布置朗读练习。3、组织小组朗读比赛,点评朗读情况。要求学生完成练习,给加点字注音。好 为梁父吟 遂 诣 亮 屏 人 倾 颓 度 德 信 大 义 猖獗 吴 会 殆 存恤 民殷国富帝室之胄 诸 戎 箪食壶浆 乐毅 汉沔1、 老师组织小组合作,要求学生自译。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中解答疑难字句。2、 提示重点文言现象,要求学生积累。1、自学指导:参照学案提出要求。2、出示探究问题:(1)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
9、原文根据)(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4)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1、凡三往,乃见。即是 的故事。2、对对联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 。第三十八回 ( )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3、再读课文,你如何评价诸葛亮?与同学交流一下。(口头作文练习)4、布置作业:关于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研究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一生,谈谈你的感受完成三百字左右的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预设学生行为1、 学生聆听歌曲,陶醉在歌曲雄浑的气势中。2、学生发言,说说与诸葛亮有关的诗词、对联、
10、俗语、故事等。学生参照学案,了解作者、体裁、出处等文学常识,做好摘抄笔记,识记要点。1、学生认真听录音,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2、将生字词整理到学案上。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5、小组同学号朗读比赛。6、学生齐读。学生注音。学生前后桌为一小组,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将重点字词整理到学案上,积累文言词语。1、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分小组探讨人物关系、地位问题,提供原文根据。2、分小组讨论交流。3、小组代表发言,明确。4、找出文中正面和侧面描写的例子。1、 学生讨论发言。2、 口头作文,如何评价诸葛亮?完成片段:我眼中的诸葛亮。设计意图播放歌曲,激
11、起学生学习兴趣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印在学案上发给学生,使学生有书面材料,便于积累记录。1、自己积累生字词,培养自主学习意识。2、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听读、齐读、自由朗读、竞赛读调动学习积极性。及时反馈,当堂巩固。将生字词意义,疑难语句的学习权交给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个别示范等多种形式并举,小组合作探究,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提高,加深认识。为使学生能主动探究的学习,我设计迁移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以便能正确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知识网络: 隐居躬耕-抱负不凡 对策前 徐庶举荐-不可屈致 问计三往-计将安出 曹
12、操-不可争锋 对策中 孙权-不可图 结果:霸业可成 隆中答对 荆益二州-可争、可图 汉室可兴 刘备-内修、外联 对策后 先主赞赏-情好日密 说明关系-鱼之有水教学反思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学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
13、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疏通文意和合作探究”的环节中,要想深刻理解课文,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我眼中的诸葛亮”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其要义是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具体情境,因知世、论世而评人,又因评人而反观课文的用语,咀嚼语句中的真实内涵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学案和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