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忠、孝、礼、义、信、智、健、勤的内涵并结合学生实际谈谈下学期如何围绕这几个字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忠:忠属于古代道德规范之一。《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从心。”从字形上看,忠,人对祭器鞠躬作礼。应当说,从早期的文字字义来看,忠当为人们祭祀时的一种态度。演变为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来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岳飞被认为是为千古“忠”的典范。
孝:“孝”,会意,形声字。上为“老”、下为“子”,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子承老形,意谓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古人讲“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曾子认为“孝者,善事亲之谓也。孝子之道,无违亲心,尽其礼而尽其心,始终如一,不弃初志,以尽孝子之诚,而承欢亲心。或亲在呼,必即刻答诺,出不远游,游必有方。或家贫,承事不丰,虽菽水亦可尽其心而承欢之。”“故事亲之道,非唯重在物质之养,要之在于尽其心也矣。”古人整理了二十四孝故事,脍炙人口
礼: 据《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礼是会意字,从示,从豊。豊字从豆象形,古代祭祀用的器,用于事神就叫礼。所以,礼最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近人王国维考证,“豊”诚为礼器,然非“从豆”而是“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尚书·盘庚》所谓“具乃贝玉”说的就是以玉礼神。从甲骨卜辞中“围”(即“豊”)字的结构上看,是在一个器皿里盛二玉以奉事于神。王氏据之得出结论:盛玉以奉神人谓之围若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因此“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 那么结合起来看,礼的意思主要是对神灵的祭祀、表达敬意和尊重,引申到日常生活,那就是对别人的尊重,以及行为准则和规范。《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简化字的“礼” ,则看不出敬神敬人的内涵。
义:据《说文解字》:“义”是会意字,从我,从羊。我是会意字,从戈从钑。戈是兵器。钑,或说古垂字。有自我牺牲之义。羊,象形字羊表祭牲。献祭的羊又表明了义是富含自我牺牲敬神的。义的本意是,合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古人为了重信义可以献出生命。而简化字“义”已失去原意。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健:不是人们望文生义所理解的健康。健的含义来自于《周易·乾卦·象》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含义是:天总是刚劲强健而运行不止的,君子观此象而感应身受,因而发奋图强,奋斗不息。
勤: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与品格,对于道德规范他要求人们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
在新学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孝敬父母教育、尊师重道教育、团结友爱教育、立志勤学教育、自强不息教育、谦虚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严已宽人教育、见义勇为教育、勤劳节俭教育、等等。
(一) 孝敬父母教育
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在春秋战国时,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论述过这个问题。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是道德的根本。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墨子提出“孝,利亲也,以亲相爱”,“父子不慈孝,天下之害也”。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提出国家要“申之以孝悌之义”。
加强孝敬父母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其具体内容是:
1.教育学生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念和人伦意识。使他们懂得“奉事老人,不是封建,不是资产阶级思想,而是人类美德”的道理,从而能自觉地做到体贴、关心、尊敬、热爱父母,做一个懂孝敬,讲孝行的孩子。
2.教育学生不断提高“孝”的境界,从思想情感上去热爱、尊敬父母。中国人讲孝,既重赡养,也重视心里关怀和内心愉悦。在有些人看来,父母老了,不能自食其力了,做子女的养活他们,使他们吃穿不愁,也就算报答养育之恩了。孔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强调“敬”,认为仅仅“能养”是不够的。所以,教育青少年学生孝敬父母应在既养又敬上下功夫。在家不仅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家务负担,而且应从思想上,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外出和到家,要向父母打招呼。在外地读书或工作,应经常写信汇报情况,或经常回家看看,不叫父母挂心。对父母有意见,应有礼貌的提出,不和父母吵架。如果发现老人有不正当行为,应耐心劝阻,不要同流合污,要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老人负责。
3.教育学生继承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在古人理想的“大同世界”中,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强调孝敬父母,并且推己及人。就是说要教育青少年学生不但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而且能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使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淳厚民风,让每位老人安度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终。
(二)尊师重道教育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为了继承和弘扬尊师重道这一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尊师重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尊师重道教育的具体内容是:
1.教育学生尊师重傅,懂得“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的道理,让学生自觉做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服从教职员工的管理。对老师有意见和要求,能善意诚恳地提出来,不许顶撞老师。让学生明白,师,是特殊的“长”;师生关系,是特殊的长幼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尊师也是敬长的表现。
2.教育学生要尊重知识。教育是传播知识,创新知识,传递文明,培养人才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全社会重视支持教育事业,这是国家文明的重要的标志。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道,其目的是教育学生通过尊师更好的学习知识,学会做人。长大后,在各条战线上成为一名尊师重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人之所以称为人,在于人类可以创造文明,而文明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积累与传递。每一代长者都把其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给下一代,才有了人类的今天。所以,对于青少年学生,应该养成谦虚礼貌之类的好品德、好习惯,尊重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从长者手里学到知识与本领,使其继承、发扬。
(三)团结友爱教育
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是华夏社会和炎黄子孙繁衍不息、繁荣昌盛、稳定统一的固有精神力量和伦理道德支柱。
1.教育学生认识团结友爱的意义与作用。使他们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从历史发展看,团结友爱能促进生产发展。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在小农经济占主要地位、生产力不发达、靠人民并肩劳作、团结互助的产物。从社会安定方面看,团结友爱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我国56个民族,提倡、弘扬、光大团结友爱的美德更为重要,这是加强人民团结、各民族大团结、祖国大统一的基本保证。从个人生活角度看,团结友爱能使人民幸福,精神愉快,安宁和谐,事业有成。
2.教育学生会讲团结友爱。会关心人、团结人。不与同学闹矛盾,有了矛盾,严格要求自己;会同情人、帮助人。对学习、生活有困难的人,特别是残疾人,要主动上前帮助,不袖手旁观看笑话;会尊重人、信任人,不揭人短,不给别人起绰号。不猜忌人,坦诚待人;会容让人、原谅人。对别人误伤自己或者错怪了自己,不要得理不饶人,要允许人家改正错误。
3.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团结友爱。要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讲求大团结,不要搞小圈子,不要搞哥们义气、搞山头、搞帮派,搞不正当的团结。为维护革命团结,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做到对自己缺点错误不掩盖,对别人批评诚恳不包庇、不隐瞒。此项教育应与学校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团结、博爱的意识。
4.教育学生会交友。交友对人生非常必要与重要。“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在交友方面主张贵在知心。凡朋友,当以“讲信重义”为基本原则。“重神交而重道合”,在交友时必须“慎择”,“结有德之友,绝无义之朋”,这是团结友爱的深厚与保证。
(四)立志勤学教育
立志勤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进行立志勤学教育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像古今中外所有伟大人物那样,少年立志,志在国家,志在人民,志在天下,矢志不谕。把“救国救民”、“为中华之崛起”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目标,并为实现志向刻苦学习,无私无畏学习。
2.教育学生勤奋学习。懂得勤奋学习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基础的道理,并付诸于行动。学习要持之以恒,要有一个“挤”劲、“钻”劲、“韧”劲,切忌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马马虎虎,粗枝大叶。在学习中,要讲求科学地学习方法,变苦学为乐学,有效地利用每分每秒,提高学习效率。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要“多思”,要好学好问,既不但向书本学习,更要向能者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3.教育谦虚求实,有自知之明。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的深刻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强以不知为知。能做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贤思齐”、“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五)自强不息教育:
1.教育学生深刻理解自强不息的含义。使青少年学生知道,自强不息不是闭门修养,光自己做“圣人”。“修身齐家”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就是内心要修养得象圣人那样高尚、纯洁,同时,要积极地参加社会事务,积极地改造社会,造福人民。即“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教育学生自强不息。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高尚、远大而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并努力追求之。自强不息是人们立德、立功、立言(古人称作“三不朽”)的思想动力基础。古人所谓“三不朽”,是以“立德”为首的。没有道德的“立功”,一定是干坏事,把坏事干得“轰轰烈烈”。只讲功业,不讲道德的人,“本事”越大,对国家、对人民的危害越大。所以,教育青少年学生立志自强,首先要教育学生立志作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全世界、有益于全人类,具有大道德的人。
3.教育学生自强不息,首先是立志,其次是砺志不懈。使学生懂得为了坚持和实现自己的崇高志向,还必须不断地磨砺自己。这是实现志向,获得事业成功的关键。
(六)谦虚礼貌教育
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虚礼貌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社会风貌的现实反映。对一个人来说,它反映着这个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文化教育素养程度。因此,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在青少年学生中应进行谦虚礼貌教育。
1.首先要教育学生对谦虚礼貌有个正确的认识。懂得什么叫谦虚礼貌,其本质内涵是什么?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进行谦虚礼貌教育有什么意义。通过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懂得谦虚礼貌是高尚道德修养,是心灵美与言行美的统一,它与资产阶级客套虚伪是两码事。使学生懂得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各种各样的行业礼仪规范,而且,它们有着严格而琐细的规范,要经过严格的甚至苛酷的训练。比如商业的“微笑服务”,旅馆餐饮业的“站立服务”等。从某种意义讲,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礼貌礼仪作为现代文明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已成为现代生产力的一部分,正在生成价值和利润。那种把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的竞争意识与谦恭礼让对立起来是不对的。
2.教育学生懂得怎样做叫谦虚礼貌。教育学生严格按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恰当地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请、谢谢、您早、您好、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实在抱歉、给您添麻烦了、感谢您的帮助、欢迎您再来、再见、祝您一路平安等等。
3.还要向学生提出一些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例如,尊敬老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尊敬父母和长辈、团结同学和兄弟姐妹等。提出要求要具体可操作。如在路上遇见师长学友互有礼貌地打招呼,与师长说话要站直、坐正等。“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购票购物按顺序”讲先来后到,“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路、让座”,等等。
4.谦虚礼貌教育应与学校开展的“五讲”“四美”活动,以及旨在贯彻执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统筹运作,以收到整体效益。
(七)诚实守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待人接物方面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视为做人美德。
诚实守信教育具体包括:
1.教育学生要懂得诚实守信的意义。知道,诚信是团结一致的保证,是治国之宝。没饭吃大不了一死,但不取信于民,国家却会灭亡。
2.教育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是交友之道、为人之道。不取信于友,就会失去朋友。与朋友交,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许诺别人的事努力做到,不失信于人。自觉抵制“老实人吃亏”、“不说谎办不成大事”等虚假思想的不良影响。
3.教育学生以义取信,惟义所在。古人云,长大成人、自立于社会要有三个条,“人所以立,信、知、勇也”。虽然信摆在第一位,但有“信”还要有“知”。“知”就是指有道德知识,要辩是非,明善恶。孟子对信、义有比较正确的看法,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上》)。即言之信否,行之果否,一切以大义为转移,合义者必信、必果,不合义者则不必信、不必果。民间流传的陈世美贪心的故事。派去刺杀秦香莲母子的韩琦,在当时韩琦义、信不能两全,他以义为重,宁可失信,也不杀无辜母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以义取信的美名。
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还要告诉学生不要“轻诺”,要“重然诺”。一是重视自己对别人许下的诺言,说过的一定要做到;二是不要轻易许诺,许诺前要三思而行。合乎义则诺,不合乎义,则不诺。对合乎义的诺言,一定要守时、守信、守约。
(八)勤劳节俭教育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传统美德。所谓勤劳节俭,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与品格。作为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所谓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它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节约生活,节约财用。
对学生进行勤劳节俭教育,具体内容包括:
1.教育学生懂得勤劳节俭的意义。
2.教育学生继承勤劳节俭传统美德,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美德。
3.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继承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并不是一种模式化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伦理观念。不讲吃穿,不乱花钱,不摆阔气,爱惜劳动成果,节约用电、用水、用粮,养成良好的艰苦奋斗的勤俭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