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尝试湖北省宜城市李当中学 侯国梁 电话:13886286135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谁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答案是最富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摆在教师面前的又多了一道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好方法。探究式学习的特点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由间接被动地接受知识改为通过学生探索、直接主动地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体现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
2、思想和精神,既要相信科学,又要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现行的教材属于过渡性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比较强调书本知识,强调知识与技能。虽然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观察,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倡导将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在平时教学中,中考也逐步地作了一些改革,但是考虑到教学进度,中考的需要,不可能向新课程一样实施全开放教学。我在教学中也力争该收的收,该放的放,适时地指导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性学习。例如:概念教学中我过去采用讲授法,忽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近年来的的探索,在概念课中我也不失时机地渗透探究式学习,
3、舍得花时问,花精力,引导学生弄清化学概念及某些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实验时,以往只是注重观察和结论,现在也适时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课外,根据本地的特点适当地给学生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谈一下我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几点尝试:一、概念教学中适时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在绪言中,对性质和变化两个不同概念,我先明确指出:性质是物质具有某方面的特征或能力,但不一定已表现出来;而变化是指物质的某种动的过程,也就是表现某些性质的过程。举例让学生明白后质疑:你们能发现在描述性质的语言中常有哪些字眼?经过探究,学生总结出:性质的描述中一般使用易、能、会、可以等字眼。而在第三章氢气的性
4、质学完后,我有意出了道题:指出下列描述各属什么变化或性质?1、煤能燃烧 2、氢气燃烧 3、冬天能用木炭取暧对此问题学生往往简单的认为1和3都是化学性质,不会认识到性质和变化的差别,在我带疑问的神情中,学生经过探究又清楚了性质和用途的区别与联系。二、实验中的适时探究性学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实验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方法。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中,首先通过对实验室制氧气和制氢气方法的回顾,再让同学通过对二种气体制法的比较、分析、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课堂探究的课题:1.探究
5、制二氧化碳所需的药品,即化学反应原理。2.探究实验装置。3.收集二氧化碳和验满方法的探究。 1、关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探究。首先让学生明白,制某气体必须生成物中有该气体。然后要求学生写出学习过的所有生成物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对这些化学方程式逐步探讨判断,逐个弄清它们不能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理由,让学生明白了在实验中选取药品时应考虑的一些实际问题: 药品的来源或者说价格;反应条件在实验室易达到;产物要纯净;易收集;告诉学生以下三个化学方程式是成立的,且药品来源广泛:CaCO3+2HCl=CaCl2+H2O+CO2CaCO3+H2SO4=CaSO4+H2O+CO2Na
6、2CO3+2HCl=2NaCl+H2O+CO2请同学们猜想以上哪些可能用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分组进行探究实验。通过现象对比,学生得出:碳酸钠的反应太剧烈,故碳酸钠粉末不适宜作为制二氧化碳的药品;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不仅慢,而且反应一会儿就停止了(教师提示:观察、比较反应后液体的状态。然后解释为什么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一会儿就停止了),故也不适宜作制二氧化碳的反应。最后学生通过对上面的探究总结得出一致的结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可以用稀盐酸与大理石的反应。学生通过感知前后思想的不同,感受认知的过程,养成以实验探究结论、以事实说明问题的习惯。2.实验装置的探究。将实验室制氢气和氧气的两套装置展示出来,
7、让学生指出哪一种可用于制氧气?哪一种制氢气?为什么?提示:从反应的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来分析。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分析不难得出固体与固体反应可用哪种装置,而固体与液体反应用哪种装置,需要加热就要用到酒精灯。有了这样的结论后教师提问:制二氧化碳应用什么装置?在实验桌上给出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试管、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U型管、橡皮管、橡皮塞、单孔橡皮塞、带支管的烧瓶、玻璃导管、漏斗、铜丝、水槽、酒精灯、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铁架台等仪器。出示探究实验的目的: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上述某些仪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仪器,看哪组设计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多?此问题情境一出,同学们个
8、个跃跃欲试,大胆思维、讨论比划、尝试,力图设计多组装置,力求自己设计的装置有所创新。正所谓有思则明,明则通,通则能变。学生们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了多组装置,同时知道了破试管还大有用处,形成废物再利用的意识。3、收集和验满方法的探究通过对氧气、氢气的收集和验满方法的回顾,引导学生思考: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是根据它们的什么性质?在复习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后,学生就不难探索出二氧化碳的收集和验满方法了。我在本堂课的探究性学习中,尽量作好引导的作用,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发挥主体的探究活动,学会研究制取气体的科学方法,亲身体验设计和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本节
9、课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三、课后的探究学习。结合当地实际和生活实际,我有时还给学生提出课外探究习题,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例如:学完酒精的性质后,我问学生:酒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除了今天所学,你们还了解它多少?回去后调查:比如说酒的度数是如何确定的等。不少学生由此得知:我们常说的酒的度数,就是指白酒中含乙醇的浓度;与酒精同时学习的白醋可以解酒等。尽管他们的某些结论不完全正确或者说不正确,但我想要的是他们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精神,我经常给学生说:当学生就不要怕犯知识的错误,因为知识的积累本是在不断的错误与纠正错误中获取的。因此我给了他们充分的肯定。
10、我相信有了以上亲历和感知,在我解释后,他们会永远记住:我们常说的酒的度数,是指白酒中含乙醇的体积分数,一般指在20oC时,100毫升白酒中含酒精的毫升数。如我们喝的50度的白酒,指100毫升白酒中含酒精50毫升。而啤酒商标上的度数却不是指酒精含量,而是指麦芽汁中含糖的浓度,通常以每公斤麦芽汁中含糖类物质的质量(克)的1/10为标准。如:每公斤麦芽汁中含有120克糖类物质,该啤酒就是12度,其酒精含量一般为3-35。对于以醋解酒的做法则是不科学的: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在高中我们将会知道,乙酸和乙醇在有浓硫酸并加热的条件下的确会发生酯化反应,而在人体器官内,一般不可能发生酯化反应,因此醋起不到解酒
11、的目的,反而增加了对胃的刺激作用。通过以上事件,增加了他们对高一级学校的向往,激励了学生的热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四、意外事件的探究学习。例如:在进行学生制氧气的实验中,少数学生因好奇心闻了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的氧气后发现有明显的异味,因而向我提出疑问。就这一问题我让学生去讨论,学生探究确定集气瓶中肯定不是纯净的氧气,自然想去探索这个分解反应的副反应,从而丰富了知识。学会从事物的全局来考虑,培养了敏锐的洞察力和全局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并加强了学生的好奇心,要知道好奇乃是学好化学最大的动力。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发现问题的喜悦,解决问题的成功之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附:侯国梁,男,31岁,中学一级教师,襄樊市化学骨干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各级教育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案例共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