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当代教育者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本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抓住有利时机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实现教学民主,培养创新能力。l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 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
2、”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 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个答不上再多问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其实,这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懂了,也不意味着此问题就这一个答案。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纵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或否定,只好放弃了。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学生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
3、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因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运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善待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比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有一道例题:159?,我注意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先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索。有的学生用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5l;有的用拆减数,把9拆成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的想加算减;还有的利用学具小棒,一根一根去数来减,做到方法多样,人人参与。当学生得到各种不同的算法之后,我安排学生对这些算法加以比较,找出最佳
4、的算法。二、开放教学内容,服务创新能力。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尊重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开放,能反映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不应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要使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探索知识奥秘的工具,就要活用教材,使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服务。 l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调整、删减或重组教材内容。 如在上“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时,考虑到生活中已很少用到分币,教学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l元钱可以买什么?”让学生“认识元”,知道1元10角,再“认识角”,最后“认识分”。练习时可适当删去教材中分币的习题,选择日常
5、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价格(如一支圆珠笔1元4角等),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兑换人民币游戏,模拟商场购物等开放性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钱币,了解进率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充实教学内容。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适当选取和补充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尝试用数字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和日常生活的现象。如:奶奶今年84岁,班上有56名同学等等。有一位学生还能说出,教室墙上有一幅瓷砖拼成的画,横着铺了13块瓷砖,竖着铺了
6、7块瓷砖,一共是91块瓷砖。通过这些素材,使学生充分感受至到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意识。 (2)加入一些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发展,给学生的创新提供空间。 例如,在“统计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内容;调查一个书店的售书情况,如新苗书店一个星期内的售书情况如下:科技书208册,文艺书294册,工具书65册 根据调查得出的数据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根据制成的统计图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如果你是书店的经理,在进书时该怎样考虑。 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调查结果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思路,体现出学生不同的水平,从而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7、。 (3)适当安排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运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活动内容。通过实践,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可以让学生将带来的物品(如萝卜、胡萝卜、马铃薯、葱、蒜、苹果、香蕉、雪梨等)分类,想怎样分就怎样分。大部分学生按水果和蔬菜分成两类,其中有的学生将西红柿分在水果那一类,他们认为,西红柿是可以当水果吃的。少数学生还能按这些物品是否长在地里为标准来分类:如萝卜、胡萝卜、马铃薯是长在地里的,苹果、香蕉、雪梨是长在树上或树茎上的等等,分类方法多样,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只要说得有道理,老师
8、都应给予肯定。 三、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记得以前教育台播放过一位老师教质数和合数的电视。师生基本上不讲话,只用手势,要求是:1、必须用乘法;2、限用自然数;3、不能用“1”。接着教师写:4=?学生提出:4=3+1,教师摇头,用手指指要求。学生思考后提出4=2*2,教师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教师用同样的方式出示:6=2*3、8=2*4、9=3*3,接着教师出示3=?学生摇头写不出,于是教师在3后写上“质数”两字。同样:2=?、5=?、7=?学生均不能按要求写出来。最后教师问了一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归纳小结,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2、加
9、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
10、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创新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
1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
12、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例如教学“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又如教学“统计”,借助媒体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两者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实践是创新精神萌芽和成长的沃土,实践活
13、动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心智活动提供了交流机会o此外,实践活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热爱科学的热情,磨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这些都是创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尽量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为了上好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我事先布置学生回家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的学具,并强调必须自己亲手做。第二天,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其实这时学生已对长方体有了初步的感知。课堂上,我又让学生讲讲做学具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用指指、摸摸等方法,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践,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从不同方面领悟到数学学科本身的魅力所在,思维异常活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