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通过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实验研究,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我国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在浮力方面的具体应用实例,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重、难点: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2、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大烧杯、小烧杯、浮沉演示器、水、酒精、塑料圆柱体、装水的塑料袋
策略方法: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在液体中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这一现象出发,研究如何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这一实际问题,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和重力两者的关系,并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老师用视频、图片或情景引入课题,如: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自主学习
1、物体浸没在水中后的状态:
猜一猜:把泡沫塑料小玻璃瓶钩码乒乓球牙膏皮橡皮泥硬币……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将如何运动?动后试一试,将序号填在下表中:
上浮的物体
下沉的物体
即不上浮又不下沉的物体
结合课本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浮沉状态:上浮、下沉、漂浮、悬浮
2、提出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进行猜想:物体的浮沉可能决定与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三、合作共建
1、物体的浮沉条件:
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 (学生讨论后得出用弹簧测力计)
怎样利用所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下沉、上浮、漂浮、悬浮时受到的浮力?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
下沉 F浮=G — F
上浮、漂浮、悬浮 F浮=G排=ρ液gV排
做一做:分别用小石块、蜡烛、和适当配重的小玻璃瓶实验,将实验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物体的状态
重力/N
量筒内的液面示数
放入物体后液面示数
浮力/N
重力和浮力的关系
下沉
上浮
漂浮
悬浮
由实验数据让学生得出结论:物体的浮沉条件
F浮<G 下沉
F浮>G 上浮
F浮=G(浸没) 悬浮
F浮=G(未浸没) 漂浮
2、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3、浮力知识的应用
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重力达到上浮、下潜、悬浮的目的。
轮船:轮船漂浮在水面上F浮 = G
气球:在气囊内充入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氦气(氢气),使气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四、知能应用
你煮过饺子吗?生饺子被放入锅中时便下沉到锅底,煮熟的饺子就浮起来了,如果反凉的熟饺子放入锅中,又沉到锅底,这是为什么?
五、诊断测评
1.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决定于液体所受的____力和____力的大小。
2. 当物体所受的重力____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所受的重力____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的重力____浮力时,物体漂浮。
3. 铁块在水中下沉是因为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重力;铁制的轮船漂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轮船受到的浮力____重力。它们受到的浮力的方向都是________。
4. 请判断体积是0.6m3,质量是450kg的水雷浸没在水中的浮沉情况。(g=10N/kg)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