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运动的快慢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2、过程与方法:举例说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比较、讨论,感受物理作用,培养兴趣。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计算。
时间
分配
课堂导入3分、导学新知8分、合作交流 14 分、小结3分、练习提升12分
学
习
过
程
自主学习案
课堂导学案
一、课堂导入: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导学新知:
导学一:速度的概念及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问题1:在百米竞赛中,运动员甲用10s跑完全程,运动员乙用11s跑完全程,哪位运动员跑得快?
问题2:汽车A在2h内行驶80km,汽车B在2h内行驶170km,哪辆汽车运动得快?
导学二: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将km换算成m,即1km=1000m,同时将h换算成s,即1h=3600s,在运算得出结果。 导学三: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重要特征是快慢不变且运动路线是直线即方向不变;运动的快慢不变即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两者缺一不可。简而言之,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化的运动。是最简单也是最理想的一种机械运动,在任意一段相等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平均速度:总路程比总时间。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V S
t t
速度—时间图像 路程—时间图像
三、课堂提升:
新学案8页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本节课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五、当堂检测:
新学案8页4、5、6、7题。
六、作业布置:
练习册5页2、3、8、9、题;10题选作
一、课堂导入:
结合生活体会速度的重要,看图,在学生熟悉龟兔赛跑,猎豹、飞机、公交车等,明白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同时让学生观察对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带着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走进课堂。
二、预习检测:
新学案7页自主预习1、2、3、4。
三、合作探究:
1、首先让学生自学,然后看图,逐步理解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一是看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 二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2、合作讨论: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呢?
3、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公式、单位及单位换算,举例反复说明练习理解。
四、课堂提升:
新学案8页第1—3题,学生独立回答,集体纠正,教师个别讲解。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检测:
新学案8页4—7题。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完成,选择个别学生口述思路,师适当引导,讲解。
七、课后作业:
练习册5页2、3、8、9、题;10题选作
八、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1、 速度的物理意义:
2、 速度的概念:
3、 速度的公式:
4、 速度的单位:
5、 速度的计算:
6、 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