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一、教材分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
2、成像的规律。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f凸透镜的成像特点,把观察结果记录表格中,分析得出结论,也就是直接给出成放大缩小、虚实像的分界点。对于我所教的实验班的学生来说,就会对探究时为什么选取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做为分界点产生疑问,有的学生会进一步提出当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或二倍焦距时会成什么像呢?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先不交待透镜的焦距,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一组不同性质的像,同时记录物距和相距。再把使用同焦距透镜得到的几组数据用excel表格进行排序处理,得到成
3、虚实像的分界点、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感到探究更加完善,且通过探究得到的规律更真实更可信。(二)分析学生情况 1.知识储备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2.技能储备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对
4、于蜡烛的使用非常熟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3.学习心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
5、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4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这是学生在物理课上经历的第二次探究实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二、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三、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1学生体验一:教师手持一张精美的中央电视塔图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动,学生用凸透镜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你观察到什么性质的像,是在什么情况下观察到的?”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触到凸
6、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物距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2学生体验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竖着并排放置,同时观察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二)设计实验,操作记录 1制定实验方案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示范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
7、屏上成清晰的像? (2)怎样观察虚像? (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教师再示范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领。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成虚像,与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
8、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经过展示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把学生分为三大组,给各大组焦距不同的透镜,学生进行实验时,观察成缩小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实验探究的初级阶段,对于表格的设计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此处直接在学案中给出实验记录表格。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现以四组过去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
9、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这时实验中使用凸透镜焦距为5厘米的学生们会不认可这一结论,学生们会建议再处理另一大组的数据,结果找到的分界点是5cm和10 cm,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透镜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点不同,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到两个分界点,但如何从数据中分析出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比不同大组的数据找到与焦距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
10、他们的成功与快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一倍焦距处、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物距大于2f成放大的像,小于2f成缩小的像,则2f处成等大的像。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四)小结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五)当堂巩固用一个试题来巩固所学。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4.4眼睛和眼镜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眼睛和眼镜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等内容。它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1、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2、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3、教学重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应用的物理知识比较多,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了解眼睛成像原理
12、和调节作用,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重点: 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难点: 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4、教具和学具教具:多媒体学具:光具座、光屏、蜡烛、白纸、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二、教学方法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法、直观教学法、对比实验探究法、归纳法、观察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三、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提出研究课题俗话说“良好的
13、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计划创设两种情景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景一、请大家闭上眼睛,问刚才老师在干什么?情景二、请戴眼镜的同学取下眼镜,告诉大家他的感受。根据情景请同学们提出一个与眼睛有关的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眼睛怎样看件物体?眼睛是怎样近视的?怎样矫正?”等问题作为今天的主题,其它问题给以鼓励。通过以上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坚实基础。2、新课教学根据教材安排,本节课分五大部分进行:眼球的构造;眼睛看物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眼睛看物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
14、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重点把这两部分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阐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现在学生的近视率越来越高,保护我们的眼睛已经刻不容缓,所以也应该把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一)眼球的构造由于学生生物课上已经了解了本部分知识,眼球的构造也比较简单,在此不多加叙述。(二)眼睛看物原理眼睛看物原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而且还是学习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的基础。所以我计划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凸透镜中间越厚,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越强,会聚能力越强;在透镜位置不变时,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像的位置也发生改变。进而提出问题:当我们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我们的眼球和
15、视网膜能不能前后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人眼睛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为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眼睛的调节作用,我在课堂上设计用动画模拟眼睛看远近物体的原理来进行教学。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共同归纳总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请同学们先看自己的手纹,然后眺望远方,亲自感受眼睛是怎样调节的。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体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突破重难点。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是:近视眼的
16、成因和矫正。下面我谈谈我的设计思路。(三)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对比探究)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应用到的物理知识也比较多,所以采用对比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使学生经历、领会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体现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具体我是这样设计的:(1)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回答“什么是近视眼?近视眼的成因是什么?”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近视眼患者的眼球有向外凸、眼底向内凹的趋势。从而提出问题: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经过近视眼成一个什么样的像?学生猜想,进行下面的环节。(2)设计进行试验。探究实验,强调学生
17、的地位和主动性,并不是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是探究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由于“探究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这个实验不是课本中现成的,需要学生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迁移来进行。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根据近视眼眼球的特点设计实验来验证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学生根据近视眼的特点选择10厘米的凸透镜做为正常眼,5厘米的凸透镜做为近视眼。先使蜡烛通过10厘米的凸透镜呈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在光屏上,保持光屏、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10厘米的凸透镜换成5厘米的凸透镜,观察光屏上成像情况,而后移动白纸找这一次烛焰清晰的像,比较白纸和光屏的位置,得出结论。在5厘米凸透镜前加一个学生戴的凹透镜或者凸透镜,
18、观察哪种透镜能使像呈在视网膜上。(3)分析与论证让学生根据观察的实验现象,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规律,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进行总结。(4)交流与评估科学探究的评估可能并不影响对探究结论的得出,但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能及时发现、改正错误和疏漏。所以我设计了交流与评估环节。学生讨论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光的折射规律。多媒体演示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会聚。戴凹透镜矫正,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由于是让学生体会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所以教师尽量不要与学生争抢地位,精讲注意事项后,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自己去实验中探索,获取新知识
19、,吸收营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总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行。(四)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学生已经探究出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尝试由已知知识推测未知知识,然后读课文证明自己的推测正确,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它和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程序相似,在此不多阐述。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把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与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放到同一张幻灯片上,让学生对比理解,加深记忆。(五)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家用电器的增多,人们饮食结构的不均衡,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导致学生近视率逐年上升,所以引导学生注
20、意用眼卫生,提高眼保健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现场调查班里近视学生的人数,再出示我的调查表,激起学生保护眼睛的欲望,学生讨论总结保护眼睛的措施。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3、小结并板书学生小组讨论今天的收获,通过合作学习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技能互补,达到兵教兵,兵带兵的目的。也可以很好的避免课堂教学过于沉闷的,同时也可以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小组汇报时教师板书今天的收获。板书如下:眼睛和眼镜1、眼球的结构。2、眼睛看物的原理。3、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4、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5
21、、探究无止境教师可以适当介绍恐高症和患近视眼的人老了,他很可能既是近视眼,又是老花眼。戴上边是凹透镜下边是凸透镜的镜片。介绍激光治疗近视的原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求知欲望,激起学生保护眼睛的欲望。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1、作业设计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设计如下作业:(1)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的三道题。并根据科学世界的知识测一测爷爷奶奶老花镜的焦距,计算度数。(2)你还想知道什么?请到看一看。这样的课后学习,把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转向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总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投入到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去,尝试发现问题的方法,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体味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本节课设计的主题;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敢于创新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