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旅游统计体系的现状、问题与现代化改革.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91543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旅游统计体系的现状、问题与现代化改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旅游统计体系的现状、问题与现代化改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旅游统计体系的现状、问题与现代化改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期V o l N o 统 计 与 信 息 论 坛J OUR NA LO FS T AT I S T I C SAN DI N F O RMAT I ON 年月S e p 【统计理论与方法】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大数据时代中国旅游统计体系现代化改革路径研究”(L Y )作者简介:刘洋,女,内蒙古土左旗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旅游数字化;赵彦云,男,天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核算;张鑫钰,女,山西临汾人,研究方向:企业会计理论与实务.中国旅游统计体系的现状、问题与现代化改革刘洋 a,赵彦云,张鑫钰 b(西安财经大学a 统计学院,b

2、商学院,陕西 西安 ;中国人民大学 统计学院,北京 )摘要:旅游统计问题是世界性难题.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统计制度不断修正和完善.中国旅游统计发展的历史进程可分为旅游统计事业初步形成时期、旅游统计制度形成发展时期、旅游统计制度日益规范并与国际旅游统计不断接轨三个时期.目前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国内出游、入境接待、地方接待、网上直报、假日统计五部分;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按照生产法、收入法核算.当前中国旅游统计的主要问题是出游人数统计中国内出游和地方接待的口径不一致、游客时间和距离的界定标准问题、抽样调查的局限性等.数字技术改变人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拓宽旅游产业边界,增加旅游统计内

3、容,旅游产业功能变化影响旅游统计指标的变化.疫情防控倒逼旅游统计体系及方法改革,旅游统计现代化改革路径有:运用游客位置识别技术,推动需求指标体系改革;尝试运用大数据消费数据,完善旅游消费统计体系;运用大数据统计技术,推动国家级旅游价格指数编制;建立大旅游产业统计,实现应统尽统;通过需求侧数字生态链,扩展数据来源渠道;借助大数据技术,开展系统旅游统计体系推算.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关键词:中国旅游统计;发展历程;现代化改革;动力机制;大旅游产业统计体系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引用格式:刘洋,赵彦云,张鑫钰中国旅游统计体系的现状、问题与现代化改革J统计与信息论坛,():C

4、i t a t i o nF o r m:L I U Y a n g,Z HA O Y a n y u n,Z HANG X i n y u 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p r o b l e m sa n d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r e f o r mo fC h i n as t o u r i s ms t a t i s t i c ss y s t e mJ J o u r n a l o f s t a t i s t i c s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一、引 言随着全球数字技术的

5、发展,旅游产业融合加速,旅游产业的供给和需求方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出现,旅游产业边界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高质量增长阶段,旅游产业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转变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幸福产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国家统计部门认真贯彻并落实推动中国统计现代化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这对确定中国统计事业下一步方向,有着重要而长远的意义.旅游统计是为旅游产业发展及旅游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的重要工具.中国旅游统计长期以来面临“纵向不可加,横向不可比”、旅游产业增加值核算难度大、国家层面与地区层面统计口径不一致、统计调查技术落后、统计队伍缺乏等

6、诸多难题和困惑,这既与旅游产业的特殊性有关,也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和宏观环境密不可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穿戴技术等数字技术可以克服传统旅游统计中抽样调查的不足,为旅游统计的全样本覆盖提供了可能.同时,全球经济向包容性增长迈进,传统的旅游统计体系以及统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旅游统计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二、国内外旅游统计研究进展旅游统计数据的收集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旅游协会于 年出版刊物,第一次系统地收集国际旅行统计数据.年,在罗马举行的国际大会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讨论了旅游统计的基本定义和分类,并提议开发旅游卫星账户.年,欧洲旅行委员会发布了旅游统计计划,对世界旅游组织提出指

7、导方针.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物为收集和使用旅游统计数据提供技术指导 .年,世贸组织在渥太华举办了一场有关改进旅游统计方法的国际大会.年全球有 个国家实施了旅游卫星账户.国内外关于旅游统计的研究成果集中于以下几点:()旅游统计指标、体系等的发展及不足.最初,统计数据主要用于定义旅游 .空间、时间和动机是世界旅游业使用的关键概念.旅游统计数据通常来源于:边境和访谈数据,住户和目的地调查数据以及在目的地住宿场所的过夜次数.传统的旅游统计数据强调需求方调查(即针对游客而不是服务提供者),也无法区分游客和非旅游活动.旅游统计指标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无法系统地收集基本数据、指标难以解释旅游业的复杂性等,解决这些

8、问题需要对指标自身以及指标之间的结构进行深入研究 .由于旅游统计方法的多样性、旅游活动的复杂性以及行业内缺乏明确和标准化的定义,导致国际之间的旅游业存在差异.与世界旅游组织相比,中国的旅游统计在出境消费、旅游业增加值等方面的工作尚有欠缺,且非货币指标过多,消费指标过于简单.为了完善目前旅游统计指标,应重点从旅游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切入,建立一个围绕旅游消费和旅游投资为核心的新型指标体系.()旅游卫星账户的运用与不足.卫星账户为社会各领域的经济分析提供了普遍认可的科学统计系统.旅游活动是一个复杂的、需求驱动的现象.联合国 国际旅游统计建议(I R T S ),将通过一组全面但分散的行业归类为旅游

9、业来反映这种复杂性.这个复杂性对官方统计中的许多领域提出了挑战,因为它需要高水平的活动分解;许多传统官方统计调查中使用的样本量无法支持地区细分.编制T S A(旅游卫星账户)的挑战大大低于国家汇总 .旅游统计数据的“孤立”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精心开发旅游附属账户或T S A方面投入了如此多精力的部分原因,并确保其与联合国系统 年国民账户的一致性.中国江苏、浙江、广西等省份也开展了地区T S A编制工作,但由于T S A编制的复杂性,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并未正式展开.()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旅游统计的现状与展望.数字经济主要通过资源赋能、产业赋能、消费赋能、开放赋能推动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数据经济彻

10、底改变了官方统计的世界.在众多统计领域中,旅游统计处于大数据来源和方法创新的前沿.西班牙来自交通环路和交通控制摄像头的数据已经被用于估计入境游客,爱沙尼亚中央银行多年来一直使用移动定位数据获得跨境统计数据.A n t o l i n i认为在官方统计数据与手机数据等新数据源整合的过程中,“正常环境”的定义也至关重要.G r a s s i n i和D u g h e r i认为手机数据不能完全替代当前的旅游流量调查,因为它们没有包含一些关于游客动机和旅行特征的重要信息.张明倩和赵彦云将数字化转型赋能于政府专利统计,认为统计现代化改革需要重视数字化统计的深度开发.旅游客流测算是旅游统计的重要组成

11、部分.旅游客流测算研究最早源于国内对于旅游流的计算.保继刚等选取 年“十一”期间个别市区的游客人数为数据,验证了以旅游人数为统计标准的统计模型是具有可行性的.刘洋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省份的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李爽等以携程旅行网数据为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讨论中国省域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综上,可看出对于旅游统计相关问题探讨比较深刻,国外旅游统计的研究集中在旅游卫星账户的实施以及旅游统计方法的改善方面,后来关于大数据技术应用旅游统计的研究较为丰富;国内对于旅游统计体系的不足讨论较多,比如旅游增加值的计算问题、旅游核心指标体系的完善问题,以及近几年关注的大

12、数据对于旅游统计的影响,尤其是将数字经济发展和当今旅游产业进行融合,综合研究旅游统计现代化改革的方法和路径.但总体来说,现有研究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大数据时代及全域旅游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旅游从经济产业转变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其产业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融合新发展、旅游统计新技术、旅游统计对象新变化,均需要旅游统计体系的现代化改革.三、中国旅游统计体系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政府统计工作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而产生.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主生产计划(M a s t e rP r o d u c t i o nS c h e d u l e,以下简称MP S)体系建立发展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时代

13、S NA体系的建立和运用,中国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政府统计调查体系.该体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经常性抽样调查.随着旅游业在第统计与信息论坛三产业中影响力的增加,世界范围内的旅游统计工作开始于 世纪 年代.联合国统计司于 年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国外机构联合制定了 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之后又于 年起草了目前应用范围最广、权威性最高的国际建议,分别是 国际旅游统计建议(I R T S )和 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T S A:RMF ).前者提供了旅游统计的基本框架,指导各国旅游统计工作;后者提供了测度旅游经济贡献的框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从 世纪 年代,中国旅游业开始真正具备现代产业特

14、征,旅游统计工作也开始于这一时期.旅游统计制度是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完善的.总体来说,根据旅游产业发展与中国政府旅游统计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时间脉络,旅游统计制度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旅游统计制度初步形成时期(年)中国旅游业的统计工作一直伴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发展,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曾先后发表过重要演讲,“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大量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最早开始于入境旅游,起初的入境旅游主要承担外事接待功能,具体包括交流外交事务、举办外交活动,以及接待港澳台等地区的同胞归国探亲,后逐渐开始接待欧美游客.但此时的旅游业并不

15、具备产业发展规模,涉外饭店只是定点零星设置,旅行社也属于国有企业且数量较少.此时的旅游统计数据包括国际游客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等几个指标.进入 世纪 年代,国内游逐渐兴起,北京、西安、杭州等地成为接待国内游的首批城市.年,为更好顺应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这为中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年,中国有了第一批去新加坡、泰国等地进行探亲旅游的公民.年中国第一次评定家五星级酒店.在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的背景下,中国旅游统计工作也开始逐步完善.年,原国家旅游局根据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通过的 旅游统计的方法建议 中有关条件和规范,开始研究建立一套适应于中国旅

16、游业发展的统计管理制度.之后,年原国家旅游局发布了 中国旅游统计公报,第一次公布了国内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以及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相关情况.原国家旅游局于 年公布了 年以及往后年的部分旅游统计数据,但未形成旅游报表制度,旅游人数只是估测,且国内旅游人次统计口径尚未确定.随后,政府开始定期发布入境人次数、境内消费额等总量指标.较为全面的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始于 年,是对旅游业较为全面且专业的统计数据.(二)旅游统计制度形成发展时期(年)年,国家统计局与原国家旅游局共同开展旅游产业统计工作.关于中国国内旅游总收入的测算从“回笼货币”转为通过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平均花费测算,此次变更将国内旅游收入的计

17、量精确度大幅提高,也标志着中国旅游统计制度初步健全.随后,全国各省也开始发布国内旅游统计的有关数据.年,国务院办公厅重新规定了国庆节的放假天数,并开始实行天小长假制.同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出游人次暴增,旅游收入达国内旅游收入的,从此国庆“黄金周”成为绝大多数游客出行游玩的首选时间段.年原国家旅游局开始建立旅游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和预测系统,从而对全国假期开启了统计工作.年 旅游统计调查制度 的制定,标志着国家层面的旅游统计制度已初步形成,该制度于 年开始实施.该统计调查制度也是中国统计调查制度的一个部分,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按照其统计范围、统计方法、统计口径组织实施旅游统计工作并

18、按时向上级部门报送.(三)旅游统计制度日益规范,与国际旅游统计不断接轨(年至今)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入境、出境和国内游三大市场快速增长,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吸取了其他国家T S A的实践经验之后,开始在部分省份进行T S A的试点工作,并于 年正式开始国家级T S A的研究编制工作.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大与世界旅游组织接轨的步伐.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按 国际旅游统计建议(I R T S )只公布过夜游客的统计数据,因而在各国之间具有可比性.从 年开始原国家旅游局做了大量的试点和调研工作,在论证“一日游游客”判定时间和距离的基础上,于 年提出改革完善国内旅游接待统计体系

19、的工作方案.年发布 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年 月 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 发布,同年 月发布 全国假日旅游统计调查制度(见表).刘洋,赵彦云,张鑫钰:中国旅游统计体系的现状、问题与现代化改革表中国政府旅游统计制度发展变化年份变化 年后入境旅游统计框架初步形成 年 中国旅游统计公报 中,首次公布国内旅游收入 年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发布 年原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统计局开始进行全国性的旅游统计,基于人均花费估计国内旅游总收入 年发布 地方接待国内旅游者抽样调查实施方案 年 旅游统计管理办法 实行 年制定了全国层面的 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并于 年开始实施 年开启了全国假日统计的步伐 年研究“中

20、国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年改革完善国内旅游接待统计体系的工作方案,核心是提出修改统计口径,以过夜游客统计指标为核心 年 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 发布 年 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 发布 年 全国假日旅游统计调查制度 发布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四、中国旅游统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目前中国制定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主要分两大部分:统计报表和调查问卷.统计报表是针对旅游企事业单位,调查问卷是针对国内和港澳台游客以及入境游客.在该制度中统计报表采用全面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采用抽样调查方式.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旅游业不是单独进行统计的一个行业,因而也没有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旅游统计体系.(一

21、)中国旅游统计体系的现状现行旅游统计体系根据文化和旅游部 年发布的 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 及 全国假日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中国目前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五部分(见表):一是国内出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抽样调查,主要获取城乡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次、旅游花费等基础数据,从而推算城镇、居民和全国旅游总规模;二是入境接待,通过抽样调查,获取入境过夜和一日游游客在中国(大陆)期间行、游、住、食、购、娱等方面的花费,从而测算国际旅游收入;三是地方接待,通过抽样调查,获取地方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在地方花费等情况;四是网上直报,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通过网上填报统计报表,调查从业人员情况、资产数量、财务

22、状况、业务开展等方面内容,分年度统计和季度统计;五是假日统计,统计调查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期间,即元旦、春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包括国内游客出游总人次、旅游总收入、人均花费等内容.表中国现行旅游统计体系类别主要项目调查方式实施部门国内出游城镇、农村居民旅游出游人次;城镇、农村居民旅游花费、停留时间、出游目的抽样调查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入境接待游客国籍、居住国、性别、年龄、职业及旅游目的;旅游停留时间、游览方式;旅游花费及构成;旅游次数;游览城市座数及旅游流向抽样调查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地方接待国内游客构成、停留时间及构成、旅游花费及构成、旅游目的抽样调查各级文化和旅

23、游部门网上直报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数量、固定资产原值、直接从业人员、间接从业人员、星级饭店的规模和经营情况、旅行社的规模和经营情况企业上报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会同各省文化和旅游部门负责组织填报假日统计国内游客出游总人次、旅游总收入、人均花费位置数据测算精准短信推送调查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数据中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假日旅游统计调查制度 .现行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体系借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 O)编制的 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中国 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与信息论坛统计分类()将旅游及相关产业划分为三层:第一层旅游产业包

24、括旅游出行、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游览、旅游购物、旅游娱乐及旅游综合服务等个大类;第二层为中类,共 个中类;第三层为小类,共 个小类(由于篇幅原因,不具体罗列).旅游相关产业包括旅游辅助服务,即旅游教育服务和旅游金融服务及政府旅游管理服务.其中,在旅游产业的旅游游览科目中,主要包括公园景区游览和其他旅游游览.公园景区游览包括城市公园管理、游览景区管理、生态旅游游览、游乐园.其他旅游游览包括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宗教场所活动服务、烈士陵园、纪念馆、旅游会展服务、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按照生产法、收入法核算,核算所需的数据来源于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和旅游

25、及相关产业消费结构调查数据等资料.测算方法是:将旅游分类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小类,通过专项调查,得出为游客服务而产生的产出占行业小类全部产出的比例,将此产出比例分劈行业小类的增加值,按层级加总,得出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总量与结构,从而反映各相关行业为游客提供的直接服务价值.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每年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对外发布.(二)中国现行旅游统计存在的问题出游人数统计的问题现行的出游人数统计中的主要问题是统计口径不一致,以地方为整体规模的国内旅游是以接待地统计的数据为准,而以国家为整体规模的国内旅游是以出游地统计的数据为准.各省的旅游统计数据加总并不等于全国的旅游统计总人数.从国家层面统计来看

26、,关于旅游人数的统计是基于出游的角度切入,一人次的出游是指游客从客源地出发,再回到客源地的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不计途经目的地个数.地方层面旅游人数统计,是从接待的概念出发,统计的地域范围为市、地、州、盟.游客出行可能会去多个地级市目的地,地方在接待同一个人时,会出现重复计数;而国家层面只统计了一次,因而出现各省旅游统计人数加总不等于全国旅游统计总人数.关于游客时间和距离的界定标准问题世界旅游组织(WT O)认为在旅游的过程中,进行消费的主要群体包括居民、游客、旅游者以及当日游客,进而又将游客按照地域分为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在中国,有关游客的定义与国际上基本一致(见表).关于国内游客的定义,着重

27、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以是否超过小时且不超过 小时以及 公里等节点判定一日游游客以及过夜游客,国际游客的时间限定为不超过年.随着都市圈的扩大,世界上产生了许多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中国特大城市的划分标准为:城区人口在 万 万.人口规模的扩大也带来城市边界的延伸,每天在城市之间往返超过小时以及超过 公里的人群比较常见,而此类人群并不属于一日游游客.在大城市发展和交通工具急速发展的当代,出行距离 公里是否依然作为一日游游客的标准,值得商榷.表各组织关于游客的不同定义组织游客/国内游客/一日游游客/国际游客世界旅游组织(WT O)国内游客:本国的居民不以利益为目的去往除居住地以外的国内其他地方,驻地时

28、间不超过半年当日游客:一位游客不以利益为目的在访问地停留不超过一天且在当地不过夜的游客国际游客:一个人不以利益为目的去往除了常住以外的其他国家,驻地不超过一年原国家旅游局国内游客:在国内不以利益为前提,进行游玩、探望、处理事务等活动的本国居民国内一日游游客:出行在 小时之间,去往除居住地点之外 公里以上的国内其他地方的国内游客国家统计局游客:出行者以观光游览、度假、探亲访友、公务等为目的,去往居住以外的其他地方,时间不超过一年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旅游统计方法和核算的问题()抽样调查的局限性.由于旅游统计没有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现行的旅游抽样调查是独立开展的,难点在于确定旅游对象的抽样

29、框比较复杂,对流动性的旅游人群抽样调查难、成本高、精度难以提高.由于传统的统计方法是靠人工进行填报和抽样,导致游客规模计量不准确、统计工作效率不高以及在数据建设方面存在“怎么算”不清楚、“何时发”无预期、“谁应对”无体系等问题.在对全国城镇居民进行国内旅游调查统计的基础上,通过两个阶段的抽样调查:第一阶段在省会城市中抽样,中国大陆共有近 个地级市,尽管省会城市居民在出游率、旅游花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也不能代表中国的其他城市,这样的抽样刘洋,赵彦云,张鑫钰:中国旅游统计体系的现状、问题与现代化改革样本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第二阶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在随机电话号码库中,任意拨打电话,对通话者

30、采取询问,且事先对样本基本信息做出配额规范.通过事后分层技术,加权推算总体情况.调查间隔应以季度为准,并且每季度的有效调查样本控制在一万个以上.抽样调查受调查人员专业水平、受访人的心态和情绪影响较大,且样本量较小,不能反映总体特征.这种分层抽样可以使样本更具代表性,有利于提高总体估计值的精确度和抽样工作的效率,但是完成步骤与操作相对复杂,并且对抽样框的要求比较高.()抽样调查地点的选取问题.从入境接待和地方接待来看,抽样调查的地点主要选择旅游住宿单位和旅游吸引物场所,经营性住宿单位分为星级饭店和非星级标准住宿设施、民宿客栈、疗养院、游船、公寓及家庭旅馆等几类;在旅游吸引物的选取上兼顾市区、市郊

31、、郊县等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吸引物.其中势必会扩大样本中过夜游客的比例,同时,忽略未进入景区的游客,测算结果会出现旅游收入与出游人次不匹配的现象,抽样调查中关于旅游消费的结果偏大于实际花费(根据实际调研某省文化旅游数据中心工作人员获得).()旅游增加值核算的问题.从国际标准来讲,旅游统计应该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S NA)是以卫星账户的形式进行旅游核算.中国一直没有从国家层面编制卫星账户,仅有个别省份如浙江尝试编制.国家统计局对增加值的测算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进行核算.文化和旅游部测算则以投入产出为方法.通过测算其数据值来推断,后者的测算口径大于前者,因而两者不具有方法与口径的可

32、比性.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第三产业的计算方法,服务业一般按照营业收入计算总产出.如果按照分类标准的旅游分类,旅游包含的产业比较大.旅游产业包括部分农业、部分制造业、大部分服务业(如餐饮、交通运输).如果单纯用营业收入不是很恰当,根据各旅游产业的特征计算然后剥离,这种方法也涉及诸多问题.有学者将旅游增加值按照国民经济核算的支出法进行统计,将其看作居民消费的一部分,从而通过住户或居民进行消费调查.但是,由于中国居民消费调查的内容包括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费支出以及 个基本分类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居民消费调查是事后性调查,采取入户调查和电话调查时,居民大多采取估算的方式来预估旅游消费所占比例,且由于问

33、卷时间和内容长短有限,对旅游消费的细节不可多列.因此,如果把旅游统计调查看作居民或住户消费调查,在部分省份的旅游数据不全面且不具体的情况下,无法按照上述办法测算旅游增加值,也无法计算当地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三)中国旅游统计体系问题存在的原因旅游产业综合性强,涉及部门较多,统计口径不统一从需求角度看,旅游活动从游前、游中到游后,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部门,与其他产业交叉性较大,旅游产业复杂程度较强,从需求角度统计游客的出行人次或消费,无法实现精准统计.旅游产业增加值的测算也需要从其他多个产业部门中剥离再综合测算,这也无法测度真实的旅游增加值.从统计口径来看,中国充分借鉴世界旅游组织关

34、于游客的定义,界定的时间和距离是以小时和 公里为一日游游客界线.而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测算距离有 公里、英里、公里等距离标准.中国的游客统计与国际难以实现口径统一.国内旅游统计事业起步较晚,统计制度、体系逐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统计事业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旅游统计体系真正建立发展到现在仅四十年左右时间,而国际上的旅游统计体系建设比中国早二十年左右.伴随着中国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的不断调整,旅游统计事业不断推进,从开始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合作开展抽样调查,到现在由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统一负责,统计制度、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中.旅游统计工具、统计技术较落后

35、,统计人员较缺乏传统的旅游统计中,国家层面的入境、国内、出境三种旅游市场与规模数据,主要是通过抽样调查获取,其中的数据指标主要包括对人数、收入、花费相关指标的统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将旅游作为附属账户进行核算.受制于旅游统计队伍人员较少,力量单薄,与国家一、二、三产业调查队伍相比,在调查对象和调查人员方面的力量比较薄弱.传统的统计方法是靠人工进行填报和抽样,导致游客规模计量不准确、统计工作效率不高.随着大数据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假日统计中,运用位置测算加抽样调查互相验证的方法,是旅游统计方法的重要突破.统计与信息论坛五、中国旅游统计体系现代化改革的动力机制及路径(一)中国旅游统计体系现代

36、化改革的动力机制以 G、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在融入产业发展不断衍生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同时,重塑了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旅游”融合趋势加强,旅游产业的边界逐步拓宽.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组织形态不断涌现,旅游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随着创新速度加快,数字化、信息化、生态化是未来的主要场景,旅游产业更多的功能在于满足居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需求.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要着力于绿色低碳和地球环境改善方面,从而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见图).图旅游统计体系改革的动力机制数字技术改变人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类社会演进的动力在于不确定性下的分工深化与信息交换,

37、信息交换促进分工协作,分工协作提升人类对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数字技术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并深刻改变生产关系和人类关系,企业组织向扁平化发展,社会学习和文化交流成为提升人类社会福祉的重要方式.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和文旅数字化的发展.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重塑了经济社会发展形态,通过融入产业发展不断衍生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技术发展,对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产生着重大影响.G、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促使各种行业产生改革创新的想法,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诞生了大数据,同时也对

38、旅游业产生了深刻影响,智慧旅游、在线旅游、数字旅游等都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数字技术拓宽旅游产业边界,增加旅游统计内容随着数字技术在文旅行业的广泛使用,加速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传统的旅游产业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几大核心部门.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的旅行社诸多业务由O T A(在线旅行社)平台代替,未来的旅行社需要思考组织变革、产品创新等问题,否则可能面临淘汰的境地.新型旅游景区不断出现,沉浸式场景、主题街区、剧本杀等新内容不断丰富旅游景区的统计内容.新型旅游住宿也不断出现,露营地、主题民宿等新型旅游住宿也是未来旅游统计应加入的内容.传统旅游产业模式经历着重大调整和变革,传统的旅游景区

39、向旅游吸引物转变,在全域旅游场景下,任何一种事物都可能成为旅游吸引物.对于未来的旅游景区,不仅仅是自然风貌和名胜古迹,也有日常空间和现代场景.“旅游”融合的结果是旅游产业边界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到底哪些产业属于旅游产业?旅游统计时出现的新业态如何纳入统计范围?旅游产业的边界如何界定?传统的旅游发展需要在学界和业界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传统的旅游统计已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旅游统计,因此需要重建大数据时代的旅游统计框架.旅游产业功能变化影响旅游统计指标的变化随着全球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旅游融合成为全球化趋势,也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举措和必然选择.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对文化旅游

40、产业带来深刻的影响,文旅数字化将增强沉浸式体验、提供高品质感受、全方位学习,促进行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双变革.旅游产业的发展导向转变为刘洋,赵彦云,张鑫钰:中国旅游统计体系的现状、问题与现代化改革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产业,在发挥经济功能的同时,更多的作用在于启智润心,提升游客的文化修养,展示生活空间和当代场景.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景区更加注重可承载量与生态建设,注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现有的旅游统计指标,游客人次、旅游收入等大多数指标是从经济贡献角度设定的,未来的旅游统计指标是否需要加入提升幸福指数、文化修养、服务社会功能的指标体系,值得讨论.疫情防控倒逼旅游统计体系及方法

41、改革新冠疫情暴发后,对经济社会全链条影响较大,各地推出的省级“一码通”、国务院的“行程码”等实时动态的大数据疫情统计和监测方法对经济和社会统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给旅游统计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冠疫情暴发对于旅游统计的影响在于几方面:第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战略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精准实施跨省旅游“熔断”机制,旅游统计数字出现断崖式下滑或者非正常增长,这给旅游统计的测算工作带来挑战;第二,疫情防控对正常统计工作开展,尤其是给抽样调查数据的获取带来严峻挑战,疫情防控也倒逼旅游统计改革目前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为了克服传统旅游统计的不足,防止旅游统计数字因疫情发

42、生而产生的异常现象,结合数字技术发展的社会热潮,各地成立了旅游数据中心,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旅游实行全链条统计监测,景区全面实行网上预约制,运用旅游数据中心的大数据平台对景区流量实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景区二维码扫描可以同时监测景区人数和景区游客来源地区,超过景区最佳容量就会报警;同时,游客通过O T A平台实现全链条预定,企业通过视频直播进行宣传,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在线参观等多种创新形式影响旅游统计内容和方法的变化.(二)旅游统计体系现代化改革的路径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随之而来的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经济社会统计要实现理论创新、制度方法创新、标准创

43、新和应用创新,旅游统计核算范围、数据来源、统计方法均需要进行改革.运用游客位置识别技术,推动需求指标体系改革需求指标体系的改革是从游客端设计和出发的统计指标.第一,游客人次统计体系应包括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出境游客三方面,若再细分,可以将上述指标按照是否过夜划分为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关于如何界定一日游游客的问题,现行的统计着重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以是否超过小时且不超过 小时以及 公里等节点判定一日游游客以及过夜游客(见表).随着现代都市圈的扩大,每天在城市之间往返而超过小时以及超过 公里的人群比较常见,而此类人群并不属于一日游游客.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借鉴大数据技术,不再纠结大于

44、小时并小于 小时,是否超过 公里为判定标准.大数据背景下,每一表各国对游客旅行距离的要求国别距离中国 公里芬兰 公里加拿大 公里澳大利亚 公里资料来源:俞宗尧,葛建军,张国帅制定中国旅游业经济核算标准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贵 州民族大学学 报(哲 学 社 会 科 学版),():.个游客用户在观察期内会拥有一个不变的I D编码,用户精确的地理位置、频繁出入地、活动持续时间等大量信息是可以被追踪的,通过设定有效的旅行识别算法,训练每个事件(以入境旅游事件为例,见表)与惯常环境距离、频繁度设定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将游客的惯常环境和旅游目的地有效地区分开来,从而能够更为客观地判断用户活动的惯常环境属性.即使存

45、在通勤者而需要排除在旅游统计范围之外的情形,也可以通过游客活动位置的频繁性进行识别判断.表入境旅游事件用户I D国别事件发生时间详细地理位置 J P N :北纬N 东经E (北京故宫)U S A :北纬N 东经E (南京夫子庙)U S A :北纬N 东经E (南京中山陵)G E R :北纬N 东经E (上海迪士尼)同时,可以借鉴大数据技术,运用移动手机数据、卫星遥感图像数据以及道路感应器和船只识别数据,判统计与信息论坛其主要目的是受聘到访地,并获取报酬,经常往返于惯常居住地和受访地的居民个体.定出行距离和目的地,既可以克服景区、旅行社、旅游住宿点游客的重复计算问题,在统计时间、距离上,不再限定

46、小时、小时、公里这样的统计标准.在与国际标准相吻合的基础上,可以构建由“国家省市”形成的三层旅游大数据统计体系.改革后的全国游客统计模型可以设定为:TVVVn()其中,T为全国游客总规模;V,V,Vn指全国到省的游客规模;VSSSn()其中,S,S,Sn指V省包含的S到Sn个市区的游客规模;SHHHn()其中,H,H,Hn指市包括的H到Hn个住宿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的游客规模;过夜游客规模:住宿设施宾馆饭店公寓私人住所车船其他;一日游游客规模指未进入住宿设施的旅游吸引物区域游客规模.同时,建立游客规模统计数据平台模型,如图所示:图游客规模统计数据平台模型尝试运用大数据消费数据,完善旅游消费统计体系

47、旅游消费指标是旅游统计的核心指标之一,是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地区旅游业产品结构是否合理的指标.世界旅游组织非常重视旅游消费指标,在指标划分方面十分详细,其中包括国内旅游消费、出境旅游消费等类别.但是,相较于中国现行的旅游消费统计指标,缺乏出境旅游消费的统计(见表).这对衡量中国居民的购买力以及外汇流动等经济数据非常不利.中国现行的旅游消费是通过对游客的抽样调查得出的统计数据,这样的统计数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易受抽样方法、抽样调查主体以及调查人员的专业水准等多因素的影响.国际上对于旅游消费的处理和计算原则方面与中国不同.S NA 将旅游消费分为最终消费项目和中间消耗(旅游

48、业务费用)以及进口项目(反映在国民账户中),将最终消费分为“最终消费支出”和“实际最终消费”.旅游卫星账户将游客消费分为游客实际最终消费(包括游客最终消费支出与旅游实务社会转移)和旅游业务费用.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将旅游消费的计算从居民消费中乘以比例而计算.年,新西兰旅游统计数据源中的住户旅游支出数据,由“国内 旅游调查(D T S)”正式更换为“住户旅 游支出估量(HT E E)”,HT E E中游客消费信息来自于银行卡交易数据(E T C)数据库,并且HT E E可计算具有详细分类的旅游消费,是新视角下计算旅游消费的成功实践.运用大数据统计技术,推动国家级旅游价格指数编制旅游价格指数是旅游

49、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有助于反映市场供求信息,但是旅游价格指数不等同于消费价格指数(C P I).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定期公布旅游价格指数,目前中国没有官方编制旅游价格指数.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从 年开始发布中国旅游者消费价格指数(T P I).具体通过采集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价格,构建专业模型,从而反映旅游消费价格波动情况.如 年发布中国海南旅游消费价格指数(简称“海南T P I”)为 ,包括七大类(门票、住宿、餐饮、交通、娱乐、购物、特色旅游)指数.刘洋,赵彦云,张鑫钰:中国旅游统计体系的现状、问题与现代化改革依据 年发布的 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地方接待抽样调查主要

50、包括住宿设施和旅游吸引物调查,可以认为这是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两大主要区域,也是统计游客规模的主要渠道.根据A R O C AP,VO L OS,B R I D EG T o u r i s mS t a t i s t i c s:C o r r e c t i n gD a t aI n a d e q u a c y(f o r t h c o m i n g)T o u r i s m E c o n o m i c s T o u r i s mE c o n o m i c s,():,整理得到.表旅游消费统计指标改革方向序号现行旅游消费统计指标出境旅游消费统计指标(增加)城镇居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