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初步认识实象、虚象的概念.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三.教学过程:1. 上节复习(1)概念检查;(2)作业讲解.2. 凸透镜成像实验:(1)几个概念:物距(u):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透镜的距离;实象: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象:能看见但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有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2)实验器材:光具座(有时可以用刻度尺代替)、凸透镜、蜡烛、光屏(有时要火柴);(3)实验准备:测定所选凸透镜的焦距f;(4)实验过程: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
2、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然后使烛焰从距透镜较远处逐次靠近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是如何随物距的减小而变化的?(5)实验结论:a.u2f时,fv2f,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象;b.u=2f时,v=2f,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象;c.fu2f,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象;d.u=f时,不成像;e.uu,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象.(6)注意点:将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处在同一高度,为蜡烛的像完全呈现在光屏的中央.(7)总结:一倍焦距处是倒立、正立的分界点,也是实象、虚象的分界点;两倍焦距处是放大、缩小的分界点. uf,当u减小时,v增大,像也
3、变大;u10厘米 C. =40厘米 D. 40厘米(4)用照相机照相时,想让人的像更大一些,应该( )A. 加大人与相机的距离,并且使底片向镜头靠近B. 加大人与相机的距离,并且加大底片和镜头间的距离C. 减小人与相机的距离,并且使底片向镜头靠近D. 减小人与相机的距离,并且加大底片和镜头间的距离(5)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5厘米。若把放在镜前20厘米处的物体沿轴向透镜移动10厘米,在此过程中物体通过透镜成的像变情况是( )A. 始终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并且像逐渐变大B. 始终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并且像逐渐变大C. 由正立放大的虚像变为倒立缩小的实像D. 由倒立放大的实像变为正立放大的虚像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