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做功了吗 【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3.知道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1.学习从实验现象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2.从现象分析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3.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学环节安排】环节教 学 问 题 设 计教学
2、活动设计创设情境如图所示,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和他举着杠铃的过程中,哪种情况做功,哪种情况没有做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个过程的不同,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本节课的学习留下悬念。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提纲”见学案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利用课前或课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本节内容,并完成导学提纲合作共建知识点1:怎样才算做功问题1:列举生活和生产物体做功的实例没有做功的实例,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小孩提一桶水,由于太重,没提起来。运动员举杠铃,举着不动。搬运工在水平地上行走,他对货物的支持力对货物做功吗?某同学背着书包在水平地上行走,肩的支持力对书包做功了吗?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分析,得
3、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问题2:功的定义根据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给功下一个定义,然后再与课本中功的定义比较。小结: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问题3:物理学中做功的理解分析上面做功的一些实例,你是怎样理解物理学中的功的?你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又是怎样理解的?什么情况下物体不做功?小结:物理学中的“功”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做工”或“工作”的含义不同,物理学中的“功”有“成效”、“功效”或“功劳”的含义,常见的不做功的三种情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物体没有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劳而无功,s=0)惯性不做功(不劳无
4、功,F=0)物体的运动方向跟它受到的力的方向垂直(F与s垂直)问题4:处理例1和变式练习1例1:答案:D变式练习1 答案 :D知识点2:怎样计算功问题1: 物理学中是怎样规定功的?功的公式是用哪些物理量定义的?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小结: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距离。即:W=Fs,其中W表示功,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注意:公式中W大写,F大写,s小写。问题2:说出功的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单位。小结:力F的单位N;距离s的单位m;功W的单位Nm 即J,1J=1Nm.问题3:应用功的公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小结:要明确是哪
5、个力对哪个物体做功, F和s必须同向。必须注意统一单位。公式W=Fs中,F的单位要使用N,s的单位要使用m,必要时要进行换算,功W的单位才为J。问题4:处理例2和变式练习2例2:答案:20 0变式练习2:【解析】拉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运动的距离都相等,所以拉力做的功相等。答案: C教师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与做功有关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物体做功的特点。引导学生做出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初步了解物体做功的特点。组织和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物体做功的共性,并诱导学生给功下定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物理学中功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物体不做功的三中情形,深化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引导学生做出各个选项的分析,进一步深化对物体做功的理解。教师提问学生功的定义,学生回答教师最后强调和说明,加深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同时注意公式中的字母写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学生记忆教师进一步的强调应用公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加深学生的记忆师生共同分析并做出选择。诊断评价“当堂达标题”见学案教师出示达标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自我批改教师搜集学生做题信息,查漏补缺作业设计教师布置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