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6节 物种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
《生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本节教材列举了向光性、保护色、拟态等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说明每一种生物都以不同的方式适应它们生存的环境,从而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同时生物的种内和种间也存在着互助、竞争和共生等关系,因而每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在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中破坏了环境,从而使许多物种灭绝。教科书呈现了一些我国珍惜动植物的例子,并要求学生收集动物园、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的资料,目的在于培养善待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从而在个人行为上自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
通过对本章前五节内容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有关“生物适应性”的知识,熟悉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但是探究实验的设计、探究结论的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看,本节内容处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使用温度计;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
(3)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境知识,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含义之一
——“种”的多样性;
(4)调查本地生物资源的特征和合理开发资源已有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根据要求设计探究性实验,并对数据进行合理解释,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
(2)能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材料来解决问题,并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合作;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实验的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难点: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实验器材:白炽灯一盏、2只烧杯、若干温度计、沙子、湿泥土。
2.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 新课引入
展示:变色龙
问:变色龙为什么要改变自己的颜色?是好玩吗?
生:变色龙这种身体颜色随环境而改变的能力,能很好地使自己的颜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从而有效地起到保护自己、逃避敌害的作用。
(二) 新课展开
展示:实验证明,植物对单侧光的响应能引起弯曲生长,这是植物对光照的适应。在沙漠,蝎子白天藏在沙子里的幻灯片。
问:它们为什么这样做呢?
生:为了逃避危险;为了躲避炎热的天气;为了寻找食物。
讲解: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蝎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假设它们是为了躲避炎热的天气,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实验,大家思考一下,应该如何设计呢?
展示:白炽灯、两只烧杯、沙子等实验器材。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用一盏白炽灯同时照射两只相同高度的砂子和湿泥土,每隔5分钟用温度计测出表面、2厘米处、4厘米处、6厘米处的温度。
时间(分)
位置
0
5
10
0
5
10
表面
干细沙温度(℃)
湿泥土温度(℃)
2厘米处
4厘米处
6厘米处
思考: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过渡: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生物都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适应生存的需要。下面我们就来了解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展示:一组动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小结:
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保护色、拟态,以及警戒色等。
展示:
课件展示东部的一件事情:关于一个生态系统里动物被捕食的新闻事件,指导学生来讨论。
问: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生:加速了生物种类的灭绝。
过渡:展示我国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
讲解:我国的珍惜动植物。
问:如何保护我们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如何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生:建立自然保护区。
(三)课外探究
课外观察活动:
活动目的: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材料准备:纸盒1个,白纸1张,蔗糖、糖精、食盐、 黄砂各1勺,饥饿的蚂蚁数只。
活动过程:(1)将白纸平铺在纸盒底部。
(2)将蔗糖、糖精、食盐、黄砂分别放在纸盒四角。
(3)将蚂蚁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并记录蚂蚁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