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生活期中考试测试题苏.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909846 上传时间:2025-01-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期中考试测试题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化生活期中考试测试题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化生活期中考试测试题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化生活期中考试测试题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化生活期中考试测试题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二文化生活期中考试题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既不同于“人类文明”意义上的广义文化,也不同于“文化知识”意义上的狭义文化,而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下面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类思维长期发展的产物 文化既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文化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只能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才能逐步培养出来 文化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等都属于文化A B C D2上海世博会吉祥物

2、“海宝”的造型融入了汉字“人”的造型和浪花的形象。这说明( )A文化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B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C文学、艺术源于灵感 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3、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雪域明珠中国西藏文化周”曾在香港特区举行。文化周通过100块展板、500幅西藏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和60件文物,全方位介绍了西藏自治区的文化与风貌。这说明 A.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B.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C. 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4.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

3、更深刻、更久远。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支持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上述材料说明(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先进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A B C D5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管理与创新”培训班上,中国招商引资研究院院长李伟林作了题为招商引资创新与实践中国招商引资研究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的报告,他指出:“招商引资最终靠筑巢引凤,筑巢引凤首先要进行战略发展策划。一个地区的战略发展,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

4、和经济就不会存在B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D政治是基础,经济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6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下列各项能够说明两者相互交融的是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B经济发展了文化就一定能够发展C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落后文化阻碍经济发展D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7.唐山大地震上映不足半个月,票房已经超过3亿。优秀的文化产品,就是这个时代的阳光,永远温暖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优秀作品的这种作用来自于( )A.作品本身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B.人的心灵震撼和感知C.作者的凭空想象 D

5、.优秀文化对人生的塑造8、第十六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11月27日在中国广州举行。人们在观看体育比赛时,会不由自主地被运动员那种“拼搏、进取,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所感染。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特点。A、博大精深 B、深远持久 C、潜移默化 D、源远流长9孔子的论语被公认为代表中国文化首屈一指的著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在历史的变化发展中存续下来,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这体现了 A文化是思想家的精神产品的总和 B文化素养只有通过阅读经典才能获得C文化经典是决定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10某校积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

6、力度,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把学校办成“文化的大观园”,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校方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在于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氛围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文化活动促进文化理论的创新A B C D11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 如何全面提高广大师生的文化素养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的任务。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A思维方式 B交往方式 C行为选择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2在南非世界杯上,每当自己的队伍进了球,我们看到巴西球迷敲着鼓,跳起了桑巴舞;而法国球迷双臂前伸,双手左右翻动,跳起了法兰西舞蹈;韩国球迷穿戴者典雅的

7、高丽古装,敲响了鲜族长鼓。不同国度的球迷不同的庆祝方式体现了世界文化的 A多样性 B继承性 C同一性 D稳定性13. 我国一直都重视白蛇传传说、阿诗玛、凤阳花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和浙江江郎山等自然物质遗产的登记和保护工作。下列对我国重视对文化遗产保护理解正确的是 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保护应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A BC 14“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有 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不同民族的

8、文化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新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A B C D15.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文化的 传播。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奏响了跨世纪宏伟乐章的主旋律,网络传播是人类文化传播史上的一次空前的革命。这意味着()A新的传媒出现,旧的传媒消失B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C各种文化传播的方式各有自己的特点D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16广东人的日常用语是方言,但在校学生却习惯使用普通话,以至于在使用方言时

9、,也常夹杂着普通话。在校学生习惯使用普通话表明: A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D日常生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172010年4月1日至6月30日,新华保险河南分公司推出“孝行天下,慈惠中原”慈孝感恩百日行动。活动以“慈、孝”为主题,在全省18家地市同时开展“万家慈孝人,幸福和谐家”慈孝家庭评选、“孝心慈意大调查”活动、慈孝家庭联谊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表明()A我国传统文化得到全面弘扬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稳定不变的C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人们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18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

10、时期楚国的忠臣屈原,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吃粽子、赛龙舟。这说明()传统习俗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 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传统习俗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AB C D19民居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等各具特色。这体现了 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唯一标志 传统建筑凸显民族文化的个性A B C D202010年10月的中华遗产杂志发布了该社组织的“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评选结果。该刊主编原本预估评选结果会是见仁见智、千人千字,但最终却是令

11、人意外的“英雄所见略同”。“尤其是票数比较集中的汉字,若将它们排列起来,几乎就是儒家文化的关键词:天、和、礼、道、德、仁、义、忠、信。”这表明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汉字的文化内涵丰富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A B C D212010年两会期间,文化部长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说,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民族性与世界性并举,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切实保护国内文化安全并行。提高文化软实力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因是()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文化发展是改造传统文化与创造新文化过程的统一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

12、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A B C D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在北京、上海、广州、山东、河北、海南等地已经相继出现了“孔子馆”、“孔子学府”、“讲经堂”、“孟母堂”等,广泛向人们宣传、讲授传统文化。据此回答2223题。22学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应()A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B沿袭古代成熟的教学模式C把经典名著作为学生的主修课程 D大力弘扬孔孟所创立的儒家思想23针对有人主张小学生重读四书五经,我国国学大师文怀沙认为,在中小学课本中选录优秀的四书五经文章是好事,但没有选择地让孩子学四书五经是开历史倒车,其中所

13、隐含的奴性文化,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麻木。这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传统文化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待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要防止传统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A B C D242010年4月13日,“中原风”民间传统文化展演活动在郑州拉开序幕。舞狮、舞龙、大鼓、剪纸、糖人、丝绢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参演,还有一些几近失传的艺术门类也在展演中亮相。该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展示中原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目的是全面继承传统文化主要是为了开发旅游资源A B C D25上海世博会作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为我们展现了异域风情和中国元素

14、交相辉映的盛景:以色列的“海贝壳”馆体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情;墨西哥馆以“风筝森林”广场为核心,通过风筝这个中国元素拉近两国文化上述材料所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A B C D26世界电影艺术已经走过百余年,它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视听效果吸引了无数观众,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如今的世界电影,以宏片巨制、双超大银幕电影、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球幕电影、动感电影等高新技术,创造着巨大的文化反响。从电影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A文化传播 B文化交流 C文化继承 D文化创新27“无

15、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只要您身怀才艺,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从文化生活看,强调了 A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D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和引导28.今年中秋节上午,深圳飞往台北的航班满载了120余名在珠三角地区工作、学习的台胞返乡过节。他们手里大都提着月饼及粤港地区的特产,同根同源,场面非常温馨。这说明: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文化与外域文化和谐相处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A B C

16、D29大人给孩子喂奶时,冲好的奶粉不凉一会儿,就会烫得孩子大哭。这个常见的生活现象启发了青岛市实验小学的徐学政发明了测温奶瓶,使他获得“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奖”三等奖。这说明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 A知识积累 B发明人的大脑 C社会实践 D主观想象30.“给力”的词义与潮汕方言的“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C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推陈出新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312010年2月11日是中国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2周年纪念日。1958

17、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世界上通行的拉丁字母为汉语拼音,拼写汉语。这是()A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中西文化趋同的表现B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表现C借助大众传媒,促进中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表现D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进行民族文化创新的科学尝试322010年1月,佛山陶瓷入选上海世博展览中心举办的首个案例。在环保政策的影响和低碳经济的推动下,将成熟健康的产业基础和文化传承的精神结合是“佛山案例”创意的来源。这说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A社会实践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人的智慧 D理论应用33、下列四幅作品的设计共同体现的文化生活

18、道理是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B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民族特性寓于中华文化的共性之中C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是繁荣民族文化的前提D实现文化发展和创新需要推陈出新、博采众长34年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它始于汉代民间在门上所贴的“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年画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为题材,表达驱邪纳祥、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天津的杨柳青、开封朱仙镇、苏州桃花坞的年画极负盛名。绵延至今,民间在门上贴年画仍是中国春节的明显标志。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年画题材狭窄,工艺落后,节令性强,因此仅能一息尚存,始终不能兴盛为产业。由此可见()A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焕发生机和活

19、力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C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35“典籍长河尽展华夏悠久文化,书香社会助力民族今朝腾飞”。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2010年4月23日,国家图书馆隆重举行“源远流长的中华典籍”大型广场活动,迎接第15个“世界读书日”。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需要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A B C D二 材料分析题(30分)36.杭州是古老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最近几年,杭州市利用人文区域优势,在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的服装工业发展进程中,注重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

20、时尚的有机结合,加强与俄罗斯等国的优秀服装设计师的交流与合作,在积极发展中国丝绸服装贸易的同时,也对外传播了中国的文化。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杭州市是如何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10分)37. 2010年11月12日是广州亚运会开幕日。右图是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的标志。工作者在创作这一文化活动标志的过程中,深 入实际,广泛调研,全面搜集各类素材。最终这一活动标志的原型取自粤剧脸谱,标志传神地演绎了花旦唱念间的飞扬神采和眼神回转时的动人瞬间,具有浓厚的岭南韵味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岭南文化内涵和国际设计风格的完美结合。该标志不仅表达了广州亚运会是亚洲多元文化交流的 盛会,也为国内外来宾展示了独特精

21、彩的岭南文化魅力。结合材料,分析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 的设计过程是怎样体现文化创新的。(10分)39. 37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 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1)在上海世博会上,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5分)(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5分) 高二文化生活期中考试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10:CBCAC DACDA 1120:DABCD BDDDA 21-30:AACAB D

22、BCCD 3135:DADAC36、答案:(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是基础,对文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杭州市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立足经济发展,发展文化,创新文化,做到首先尊重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3分)(2)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杭州市积极发展服装贸易,不但在商品中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因素,而且直接对外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3分)(3)文化是多样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杭州市在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面向世界,注意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时尚的有机结合,加强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做到尊重差异,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4分)37、答案

23、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工作者在创作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的过程中深人实际,广泛调研,搜集各类素材,立足于广东社会文化生活的实践体现了这一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的设计原型取自粤剧脸谱,融人岭南文化特色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一标志的设计正确把握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之一。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的设计,体现了岭南文化内涵和国际设计风格的完美结合,正确把握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在设计过程中坚持了正确方向,克服了错误倾向,即克服了“守旧主义 ”“封闭主义”和“民

24、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38、答案:(1)在上海世博会上,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分)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其次必须遵循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5分)(2)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世界各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5分)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管理学资料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