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力课标要求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2. 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3. 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情分析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在具体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前建立力的初步概念,了解力的相互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然后引导学生做一些实验,体验力的相互性和力的效果,让学生形成有关力的物理图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怎么样通过生活中实例建立力的概念。2、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掌握力的相互作用,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4、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对某些例子的分析。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自己列
2、举生活中的现象和教师展示的例子总结出力的概念、施力和受力物体。2、能够通过同学们自己做实验,亲身感受力的相互性,并具备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师生演示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并能运用于具体实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力的一些信息。3、培养学生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力的相互作用。3、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力概念的建立教学方法讲解、启发诱导、自主探究式教学,并贯穿使用合作和讨论式。 学习方 法指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使学生
3、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资源及媒体多媒体、大屏幕、刻度尺、水桶、细线、橡皮筋、气球、弹簧、直尺、玩具车、长木板、胶水、鸡蛋壳等。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创设情景观察: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感受力最初是从肌肉紧张中得来的。(介绍中国的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向学生讲解大家非常熟悉的掰手腕游戏,并邀请学生和教师进行公平比赛,同学们作为裁判。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入新课关于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熟悉的,请同学上台演示扇子的打开和合上、弹簧被拉长、直尺被压弯,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人拉车、人提水桶、机
4、器压金属板的动画,总结得出这些现象中都有力的作用学生动手感受能知道力的存在新课教学1、力是什么?(1)观察、实验【投影】运动员用力举起杠铃顽皮的大象用力向下压跷跷板渔翁用力拉起鱼网推土机用力推走泥土【做一做】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带静电的橡胶棒吸引小纸屑(2)分析论证运动员、大象、渔翁、推土机、磁体N极、带静电的橡胶棒是物体;举、压、推、排斥、吸引等是动词,在物理学上叫力的作用;杠铃、跷跷板、鱼网、泥土、磁体N极、小纸屑也是物体。(3)问题讨论【议一议】由同名磁极相互排斥,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请同学们举几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的例子。2、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实验【做一做】
5、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并思考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2)分析论证【点拨】手对桌子作用一个力,桌子对手也作用一个力左手对右手作用一个力,右手对左手也作用一个力手拉橡皮筋,橡皮筋也拉手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力的作用发生时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力的作用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2)物体的运动状态指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因此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中只要有一项发生改变,则可称为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学生认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能小结力的定义、相互作用。
6、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教学 预设手向上提包,包也向下拉手(3)问题讨论【提示】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议一议】手拉橡皮筋,施力物体是哪个物体?受力物体是哪个物体?橡皮筋也拉手,施力物体是哪个物体?受力物体是哪个物体?列举几个力的作用相互性的应用实例。3、力的作用效果(1)观察、实验【课件演示】 (2)分析论证现象结论射箭时弓被拉弯了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甲球员用脚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乙球员用头顶足球,足球改变了运动方向守门员用手接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
7、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指南针能指示方向,说明有受力物体不一定有施力物体B只有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才会有力存在C漂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浮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水D足球场上向前滚动的足球受到一个向前的冲力【例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C)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D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学生讨论交流小结看图得出结论 学生总结能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课堂小结(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
8、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小结本节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作业布置一、本节知识巩固:1、力是_,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一定有_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2、下列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能发生改变的是( )A、在弯路上的汽车匀速转弯B、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C、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匀速转动D、小孩沿直滑梯匀速下滑学生汇报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学生练习完成二、新知识预习P104 1、2、3、4 预习第二节 完成同步的自主探究补充练习加强练习教学反思一、亮点:力的概念部分,改变了课本上让学生直接总结力现象特点的教授方法,直接将力的特点变换成题目的形式,让学生课前完成,既降低了难度,也使学生有了清晰的脉络,利于课堂教学。更多的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相互作用和作用效果,并增加了一些实际应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如合作共建和智能应用等都体现了这一点从教学中发现问题查找自己的得失。二、不足:概念中“力”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三、再教设计:去寻找一种更能很好的体现力的定义的引入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改进,效果应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