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在城市幻影中向死而生——“末班车”故事的叙事建构与思想内涵.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90857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城市幻影中向死而生——“末班车”故事的叙事建构与思想内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在城市幻影中向死而生——“末班车”故事的叙事建构与思想内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台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zhou University2023年8月第45卷第4期Aug.2023Vol.45,No.4在扬罗哈德布鲁范德的专著 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 的译后记中,译者分享了一个名为“末班车”的故事。经过多年的传播演变,它已经成为当代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互联网传播,演化出不同版本。网络传说的出现与消失、题材更迭、渠道多样化等现象真实地反映了其背后的社会语境和集体心理,同时也折射了话语权力和叙事方式的逐步变革。也就是说,“末班车”故事的不同版本及其衍生作品作为典型当代网络传说自然而然地折射出社会现实,并对现实产生影响。此外,“末班车”故事的题

2、材选取、故事建构、故事流变不仅折射出城市的现实历史,更揭示出一种向死而生的普世主题。一、“末班车”故事简介民俗学界对传说与都市传说的研究由来已久,而“末班车”故事从属的网络传说,是都市传说的现代形态。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年轻人登上了一辆末班公交车,车上有司机、售票员和一位老人。接着,两个人“架着”第三个人上车,老人设法制造纷争,拉着年轻人下车。然后,老人告诉年轻人,他注意到被架上车的第三个人并非活人。第二天,年轻人发现公交车发生事故,车上剩余的人无一生还。柳田国男在其专著 传说论 中表示:“人们相信传说确有其事,同不怀疑历史记载上的事实,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两码事,绝非同一概念。”1在科学实证史学

3、研究中,二者为并行概念。赵世瑜通过后现代史研究,指出口述传说也是历史记忆的表现方式,同样可以复现真实的过去2。林继富则指出传说的叙事建构离不开民间信仰,因而具备一定的神圣性3。就此,可以总结出传说的三个简单特性与历史同行、反映现实、神圣性,这些特性同样反映在“末班车”故事中。作为网络传说的“末班车”故事具有超越传说定义的独特时代内涵。布鲁范德在其专著 消失的搭车客 中指出:“与未经证实的报告(谣传)相似,都市传说满足了我们对可能发生的、奇异的、恐怖的、有潜在危险的事件的好奇心。非正式的谣传和传说填补了专业新闻报道所留下在城市幻影中向死而生“末班车”故事的叙事建构与思想内涵黄哲楷,黄金玉(北京大

4、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传统口耳相传的传说正逐渐向网络传说转变,后者已成为当代互联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末班车”故事作为典型的网络传说备受公众关注。“末班车”故事及其引文的故事建构与流变折射出城市交通线路建设过程中社会对公共安全的集体性恐惧,其作为传播媒介也折射出以向死而生为核心的生命传播思想内涵。关键词:传说;网络传说;神话;大众传播;生命传播;“末班车”故事DOI:10.13853/ki.issn.1672-3708.2023.04.003收稿日期:2023-06-16作者简介:黄哲楷(2000),男,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

5、媒介叙事与大众传播;黄金玉(1999),女,吉林松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传播。第4期的空白,这些丰富多彩的 真实故事(尽管通常是虚假的),可谓是当今高科技世界中传播的民间新闻。”4都市传说研究者选取的文本案例各有千秋,但都持一个共识都市传说的起源蕴含着社会广泛关心的共同母题,且会在传播中进一步丰富自身,呈现出题材化倾向。当互联网取代口耳成为都市传说的基本传播媒介,其文本议题就与现实更贴合。施爱东就以割肾谣言的叙事特征为切口,结合网络传说的传播学特征,对其传播机制进行分析,认为流行的网络传说一定直接或间接迎合了社会的流行文化与时代的恐惧5。“末班车”故事反映的正是社会在当下的一种普遍恐

6、惧。二、与城市历史同行:“末班车”故事的社会建构机制经查证,“末班车”故事文本大概衍生出六种异文版本,按时间顺序分别刊载或出现于1933年的 美 国 报 刊 The Fitchburg Sentinel、辟 谣 网 站Snopes、20 世纪 90 年代台湾电视公司旗下节目玫瑰之夜 的“鬼话连篇”板块、电台节目 张震讲故事、天涯论坛“莲蓬鬼话”版面、百度贴吧。通过对比“末班车”故事的多个版本,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人物和故事演变遵循着严谨的社会发展逻辑。它的诞生背景正是交通线路从城市向乡村铺开的不同发展阶段,实际上是对社会恶性治安事件的艺术化二次创造。(一)“末班车”故事产生的土壤:20 世纪 30

7、年代的美国都市“末班车”故事最早出现于美国报刊 TheFitchburg Sentinel中的杂文版面。这个版面主要记录纽约都市午夜俱乐部传播的故事。“末班车”故事大意为:一个女孩在地铁上遇到三个男人,其中一个是被另两人谋杀的死人,幸亏得到一个医生的帮助,女孩幸免于难。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这个故事以相似的形态作为谣言出现在辟谣网站Snopes上,出场的人物性别、地铁环境、故事时间都有了细微的变化,但依然紧紧围绕午夜地铁作为母题展开叙事。“地铁”成为故事发展的舞台有其时代背景19 世纪 30 年代至 19 世纪末,美国轨道交通网逐渐成熟,而美国的地铁主要建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好与“末班车

8、”故事的出现时间相吻合。1870年,纽约建成首条地铁线。其后30年,布鲁克林等地区与芝加哥的地铁相继建成。如The Fitchburg Sentinel所述,“末班车”故事正是在这个时期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行于纽约城区。(二)“末班车”故事生长的导火索:中国公共交通的普及20世纪末至 21世纪初出现的故事异文文本已经将“北京近郊公交车”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那英、张震都在叙述中特意提及了末班公交车的危险性。北京在 20 世纪 80 年代加速公交环线建设,公共交通客运量迅速增长,客运量从 1977年的 15.6 亿人次增加到了 1985 年的 33.43 亿人次,年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 10%6。随着

9、公共交通出行人数的增加,治安管理系统发展并未跟上,在天网系统尚未普及之前,京郊常发生午夜出租车与公交车上的恶性治安事件。公交系统的野蛮生长与日益增加的安全威胁使得“末班车”故事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分支,而异文的生成则对应着20世纪末中国民众的普遍恐惧。(三)“末班车”故事中的时空因素“末班车”故事的各种版本都对深夜的恐怖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绝不是巧合。这表明“夜晚”这一背景对于此类故事的叙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夜晚常常意味着未知且深不可测的危险,其作为一天中的暗面,显著影响了犯罪过程的可见性,为罪犯隐匿行踪、掩盖身份和实施犯罪提供了掩护,因此犯罪往往多发生于黑夜。我国学者程连生和马丽对北京市

10、 1994 年刑事案件时间分布的研究发现,凌晨 0 时至 6 时和晚上 6 时至 12时是犯罪高发的时间,这正是夜晚对公共空间犯罪行为产生影响的证明7 105。同时,新近出现的异文版本将故事发生地点从近郊向远郊转移,也考量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照明系统日趋完善的现实因素。除了时间因素,封闭的公共交通空间本身也资料来源:https:/ 92。因此,公共交通作为相对封闭的城市公共空间,人与人之间的相对距离被迫缩短,难以根据开放空间的社会规范调整安全的社交距离。当人们处于这样的空间时,往往把身旁干扰空间的人视为物体,一般避免目光接触以减少不适。这种回避趋势加剧了故事主人公的恐惧,逼仄压抑的封闭环境让其难以

11、观察其他个体的异常。正因为主动观察的不确定性,故事中需要一个拥有全知视角的角色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末班车”故事的起源和传播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密切相关,时空要素共同为故事提供了现实恐怖特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使故事的讲述者将叙事背景从非机动车转移到了机动车,而封闭的公共交通空间尤其容易在夜晚发生犯罪行为。针对这样的犯罪行为,除了专业新闻报道外,城市网络流传的传说也成为了另一种补充,以猎奇为导向,集中讲述这些犯罪故事。在故事不断传播的过程中,随着传播者不同的解释倾向,“末班车”中的犯罪元素也在不断被拆解和重塑。在此过程中,各种版本的“末班车”故事不断演变,展现出丰富的叙事可能性

12、。三、恐怖传说如何走向“现实”:“末班车”故事的传播演进机制尽管“末班车”故事含有丰富的现实细节,然而,通过对京郊数十年间新闻纪录的查阅,笔者发现并不存在特别重大的公交车凶杀案。因此,它实际上是作为谣言被广泛传播。卡普费雷在研究谣言时总结:“谣言是集体作品,由每个人的参与而成”,为此,他还将谣言演绎过程的参与者区分为挑唆者、代言人、舆论引导者、普及者8,见图1。“末班车”故事作为典型的网络传说,实际上诞生于对北京公交安全性的谣传。在其演变过程中,网民自身分化出不同角色,对故事的分裂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谣言传播过程中的核心人物,他们在传播过程中赋予谣言更大的影响力。他们可能会为谣言添加更多的细节,

13、使其更具吸引力。代言人通常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或权威性,使他们的言论更容易被人接受。谣言的源头,挑唆者创造或发现某种信息,并开始传播。这些信息可能是他们自己创造的,也可能是他们从其他地方得到的。无论如何,他们都是谣言传播的起点。有影响力的人,如社区领袖、名人或专家。他们对谣言的看法会影响其他人的观点。如果他们相信并传播谣言,那么谣言就更容易蔓延;如果他们质疑谣言,那么谣言就可能被阻止传播。谣言传播过程的最后一环,他们将谣言传播到更广的人群中。他们可能没有深入研究过谣言的真实性,但他们的传播行为使谣言得以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图1谣言演绎过程的参与者挑唆者与代言人的角色相对重合。“末班车”故事发端于

14、海外,其来源已完全不可知。因此,网民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往往只剩下道听途说,难以依托现实事件建构情节。作为明星的那英在玫瑰之夜 中的口述就成为这个故事最好的背书。在原版故事的情节之外,以那英为代表的挑唆者与代言人构建了一套基于中国文化的独立叙事体系,并使得故事逻辑自洽。与原始故事情节不同的是,那英的叙述中存在“借尸还魂”这一中国僵尸文化细节,如此阐释也出现在网络论坛的异文版本中。那英为“末班车”故事增添了更多细节,用东亚民俗、宗教中的神鬼对故事进行解释,认为上车的是僵尸,将车上的司机和乘务员杀死以还魂。这个故事显然更易为中国网民所接受。通过质疑故事情节合理性,舆论引导者同样掌握故事的演进方向。贴

15、吧等论坛流行的版本中,在抛出“借尸还魂”情节之后,故事讲述者自问自答:是不是觉得很真啊?相信胆小些的朋友们看完这个帖子已经感到很害怕了吧?以后晚上都不敢坐公交车了。其实我可以告诉大家,当我看完这个帖子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是某人把一个真实的杀人事件经过自己添芝麻加醋,造就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恐怖故事,对于这个恐怖故事的原题材事件我以前看过了,现在我就把这个事件告诉大家,大家就不会害怕了。9随后,故事讲述者会抛出一个“更合理”的情节,指出上车的实际上是准备抛尸的杀人凶手,主人公被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刑警所救。这些故事讲述者,即贴吧大 V,就是典型的舆论引导者。通过文本比对可以发现,贴吧大V对舆论的引导

16、提18第4期高了故事的完成度。普及者在故事的传播演进中相对隐形,渗透、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形成群体传播,将更大范围的个体卷入网络传说的叙事逻辑中。普及者是“末班车”故事的传播中介。然而在讲述故事时,这个相对庞大的群体内部存在一定的差异,并非所有人都相信故事的真实性,甚至有一部分人在传递故事之后就转变了态度。过去针对网络传说的研究都强调其与社会事实的欺骗性连结,实际上,“末班车”故事的部分讲述主体是对情节真实性存疑的,而这些疑惑也在网络论坛评论区与新的故事异文中不断展现。四、在追逐幻影中向死而生:“末班车”故事的思想内涵“末班车”故事通过文本的超链接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改编和再演绎,使得故事

17、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故事的核心情节始终保持一致,其思想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神鬼故事本身,在反映社会现实之外,为生活在快速扩张的都市中的每一个人提供了寄托精神的诗意空间,在互联网交互对人全新心智结构与思维模式的介入下,更反映出生命传播层面的可贵内涵。(一)对现实危险的提示“末班车”故事的意义建构与文化记忆紧密联系,它所记忆的材料是传统的,然而,通过对传统材料的全新阐释,它所揭示的问题是现代的。作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末班车”故事对社会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警醒影响,在事实上成为承载中国近现代城市化发展有关集体记忆的“里程碑”。道金斯在 自私的基因 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迷因”(meme)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

18、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迷因通过模仿、传播和演变,成为网络传说和民间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传播迷因,“末班车”故事具有多重意义。它孵化于公交文化的遗传因子,传达出人们对公共安全、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中的恐惧的关注,从而引发广泛的社会共鸣。故事中的紧张氛围和恐怖情节使人们得以在阅读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恐惧情感,起到了心理调适的作用。它让人们认识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引发对安全、信任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通过故事情景的塑造,“末班车”故事唤起了人们对于相似情境的认知,使得读者在面对这样的生活困境时产生共鸣和支持。而正是通过展现人类面对未知和恐惧时的智慧与勇气,“末班车”故事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应对生活未

19、知挑战的启示和鼓舞。(二)作为母题的拓展性跳脱出故事的叙述框架之外,“末班车”故事作为媒介本身,也具备丰富的意涵与拓展性。借用麦克卢汉在 谷登堡星汉璀璨 中提出的观点,在“末班车”故事叙述之外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与故事、角色、情节毫不相关的语言。作为机械编码,语言的意义来源于集体经验,是用于交流传播的大众媒介。在崭新的传播习惯与信息环境的加持下,集体经验得以重塑,赋能于编码,催生出一种普适的、通俗的语言。也就是说,诞生于集体经验的故事本身可以成为母题,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复现。作为语言的媒介本身,它的意义就足够伟大。同时,作为媒介的“末班车”故事还能被转写成为更多媒介形式,甚至作为社交游戏的剧

20、本走向商业化,或是作为影视作品的脚本被搬上荧幕,这就是它本身作为媒介所具备的强大语言亲和力。(三)对城市发展的诗意想象“末班车”故事的诞生与流变,是普世道德与价值体系在人文层面抽象与升华的结果。它的存在引导人们关注公共安全、信任与怀疑、勇气与恐惧等核心议题。它表达了人们对社会与公共空间失序的担忧,同时也展现了人们面对未知和恐惧时的智慧和勇气。技术为北京铺就了完备的公共交通网络,却并未在文化与精神层面赋予其进一步的现代意义,后者是民众自发通过口耳相传的网络传说赋予的。当代社会的迅速扩张带来了城市景观与生活方式的巨变,而一般市民的经验理性完全无法把握城市的变迁,于是在有限的知识储备与逻辑思维背景下

21、,转而借助传统的传播方式,借助自己熟悉的人物角色与故事蓝本,用故事叙述的方式对世界的变化进行阐释,并赋予“冷酷”的现代技术以人情与意义。因此,“末班车”故事建立于切实的城市建设历程中,又跳脱于城市建设的体系之外,流露出一种超出现实的民间想象。通过黄哲楷,黄金玉:在城市幻影中向死而生19台州学院学报第45卷分享,人们在社会交流中传递出同一种诉求,进而获得群体传播中的归属感与获得感。拥有共同意志的人与人之间搭建起了切实的纽带联系,通过为自己的原始情感打开得以宣泄的缺口,获取他人在文化层面的广泛关怀与认同。(四)具有启示性的现代神话网络传说是叙事性与抒情性的集合,具备神话的某些特点,因此被有些人称为

22、“现代神话”。人们通过编织传说,不自觉地为物质世界构建意义。将天涯论坛“莲蓬鬼话”板块的故事与神话研究学者坎贝尔提出的“英雄之旅”阶段论相对照,可以发现其中的许多情节都相互照应,可以称之为“现代神话”。1.召唤冒险:故事发生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主人公(年轻人)在等待最后一班 375路公交车。这个场景为故事营造了神秘和不安的氛围,暗示了一场冒险的开始。2.拒绝召唤:在这个故事版本中,年轻人没有明显的拒绝召唤的阶段。然而,他对老人的警告和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事实表示怀疑,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上的拒绝。3.遇见导师:在这个故事中,老人充当了导师的角色。当年轻人被拉下公交车后,老人告诉他那个被架上车的人

23、是死人,这是他对年轻人的启示和指引。4.过渡门槛:当年轻人与老人看到有人上车时,他们就进入了一个未知的危险境地。这个阶段代表了他直面未知挑战的勇气。5.面临试炼:在这个故事中,年轻人的主要试炼是面对恐惧和不确定性。他必须学会信任老人,才能在这场冒险中幸免于难。6.获得奖赏:在这个故事中,年轻人的奖赏是成功地避免了在公交车上遇到的可能发生的悲剧并活了下来。7.重生和归来:在故事的结尾,年轻人发现公交车司机和售票员已经死亡,并因为自己听从了老人的建议而幸免于难感到庆幸。这个阶段象征着他在经历了这场冒险之后,对生命和命运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在这个故事中,年轻人作为潜在的英雄,经历了日常生活空间与精神

24、空间的倒置,并在危机中获得救赎。在故事中,午夜公交车扮演的实际上是神圣与世俗交融的场域,日常生活的世俗社会是危机四伏的,而精神空间则蕴含着超越日常生活的无限想象。当我们沉浸在这个神秘故事中时,不仅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共鸣,还能从中汲取精神世界的勇气和智慧,这也是它作为一个具有“神话”特质的故事存在并流传于世的意义所在。故事中的年轻人有老人作为“导师”的指引,而当现实生活中的人遇见这类窘境时,往往需要独自面对。此时,“导师”的力量指向本心,随心而行,方能逃离恐惧与未知的阻滞。故事背后凌驾于物质世界之上的内容,不断开拓着人类生存的精神空间,意味着一种诗意的生存方式,意味着童话般的意义殿堂,在故事的演

25、进中不断帮助人类向上追求精神的无限性。怀疑、恐惧和神秘的多维元素编织出了这个独特的故事。在读者尝试通过不同维度对这个故事进行回应时,不妨参考作为神话学研究泰斗的坎贝尔给出的解答:“如果你循着内心直觉的喜悦而行,你就走上了一条早已等待着你的轨道,你应该过的生活,就是你正在过的生活。遵循你内心直觉的喜悦,不要恐惧,那么这扇门就会为你而开,而你无法预期它会带你到哪里去。”10正如坎贝尔所言,当我们遵循内心的直觉与喜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未知与恐惧,那么生命中的每个挑战都将成为我们成长的契机,引领我们走向更为丰富和充实的人生旅程。(五)网络传说的生命传播内涵生命传播,即生命在其之内又超乎其外,在交流互动

26、中不断生成更迭,在关注生命内容的同时,注重生命中思想生成的性质、过程以及形式,主张互联网时代传播学更应注重生命叙事和体验11 9。“末班车”故事反映的是社会现实,更是城乡结构倒置、交通网络铺陈过程中集体思想形成的全过程,实际上体现的是生命的内生性体验。而生命传播具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媒介叙事。媒介叙事成为生命传播之前提,正是基于个体感知力与回应力的差距,个体的心理差异百川成海,汇聚成整个社会心理的脉搏。对于城市易犯罪空间的恐惧以文字形式流动在互联网上,随着传播的演进体现出神话化的符号,最终回归个体对社会议题的恐惧与思考。“末班车”故事来自飞速发展的城市,也终归来自分布在城市每个角落的生活中

27、的个体。因此,讨论“末班车”故事的20第4期深层精神内涵,与生命传播之概念脱不开干系,应该从生命传播的思想内涵入手,去把握“末班车”故事传播中的变与不变。在“末班车”故事中存在一对独特的矛盾死亡与生存。故事中的所有角色都处于生死之间的状态,而成功存活下来的主人公,则是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困顿与迷惘,达到了向死而生的境地。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口口相传的故事等属于传统经验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少有解释,更多的是在提供魅惑、悬念、紧张、恐怖等的同时,让人体悟到机智与愚钝、乐观与悲观、快乐与痛苦、和平与暴力的最后和解。生命正是在故事表面上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使叙事分层错落杂乱又不失内在联系地得以存在11 1

28、1。“末班车”故事直接通过生死问题,提供了窥视生命状态的视角,因而,所有的故事异文无论采取何种解释视角,都离不开对生死状态的讨论。生命作为传播母题的母题,始终笼罩在“末班车”故事的全媒介叙事之上,作为一种超越文本的存在而存在。在“末班车”故事的现实建构、叙事题材之外,其故事本身也是生命传播的一部分。生命传播有两大特点:强调实时性,认知在感觉流动中、在交流对话中不断形成与发展;认知情境是动态与变化的,其中更加强调感觉、情感、情绪的力量,这些力量也在不断改变着认知情境本身11 13。“末班车”故事是实时发展的,互联网环境建构的故事场景里的每一个数字、每一座站台、每一条街道,都在故事的传播互动中与崭

29、新的城市相扣;同时,故事所蕴含的情感与情绪也随着社会情绪的波动起伏,一次又一次重塑着自身。在不断流变的过程中,“末班车”故事对生命本源母题的追溯与坚守才更难能可贵。也正是在变与不变中,“末班车”故事折射出网络传说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结语“末班车”故事作为网络传说满足了人们对奇异、恐怖事件的好奇心。它的起源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不完全发展密切相关,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犯罪现象与潜在危险。它出现在美国地铁发展初期,在中国借着公交线路建设的时代背景蓬勃发展。借用环境行为学的相关定义,其包含的时空因素对故事展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蕴含着社会中存在的普遍恐惧。“末班车”故事的发展过程,正是意见领袖为其传播推

30、波助澜的过程,也是故事展开集体再创作的过程。那英、张震等人主动改造的文本,唤起了更广泛公众的好奇心,也间接引导了舆论,以数字形式流动于互联网。不管信服与否,网民都在故事的传播中扮演了中介角色,帮助故事寻找下一片生长的土壤,嵌入更多城市发展的框架之中。“末班车”故事在揭示社会快速发展中制度缺陷的同时,使用诗化与神话化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公众对飞速发展的城市的主观感受。此外,该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展示了在新的传播习惯与信息环境下如何借助集体经验塑造普适的、通俗的语言。这使得“末班车”故事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启示和传播意义。它在社会建构中扮演着多面角色,乃至其作为媒介本身就是一个可供加工为

31、电视剧、电影的母题。在作为传播母题的“末班车”故事背后,有一个更大的母题,乃是生命。“末班车”故事始终紧扣生死话题,通过对生命的跨媒介探讨,坚守向死而生的故事底色而不被城市发展的阴影所遮蔽,其传播在不断流变的社会中才更弥足珍贵。在“末班车”故事的变与不变中,体现的是个体通过文本的阐释对自我的认识,是自我在对话与交流过程中对他者生命的认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样的认识与感知被深刻嵌套在日新月异的技术逻辑中,深刻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与思考模式,或许人们身处其中而不自知,那么“末班车”故事的诞生与流变就是最好的现实例证。参考文献:1 柳田国男.传说论 M.连湘,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

32、:90.2 赵世瑜.传说 历史 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 J.中国社会科学,2003(2):175-188+208.3 林继富.神圣的叙事: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11-17.4 布鲁范德.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 M.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8:18.5 施爱东.盗肾传说、割肾谣言与守阈叙事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0(6):5-20+157.6 毛保华,郭继孚,陈金川,等.北京城市交通发展的历史思考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8,37(3):6-13.黄哲楷,黄金

33、玉:在城市幻影中向死而生21台州学院学报第45卷7 马瑞.城市“易犯罪”空间研究 D.北京:清华大学,2010.8 李玉涵.当代“都市传说”的叙事建构与传播机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51-56.9 大阿警.解密1995年轰动北京的330路公交车的神秘失踪事件EB/OL.(2012-07-01)2022-02-01.https:/ 坎贝尔,莫耶斯.神话的力量:在诸神与英雄的世界中发现自我 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157.11 师曾志.互联网时代媒介叙事下的生命传播 J.中国编辑,2018,105(9).Living to Death in the City Phantom

34、Th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a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of The Last Bus StoryHuang Zhekai,Huang Jinyu(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traditional oral legends are graduallytransforming into online leg

35、ends,which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emporary Internet culture.Among them,the story of The Last Bu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online legends.The story of The Last Bus and its quotes reflect the collective fear of public safety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rb

36、an transportation lines,and its use as a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alsoreflects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being communication,which is centered on the idea of living towards death.Keywords:legends;online legends;myths;mass communication;being communication;The LastBus StorySpiritual Exercises in

37、the Practice of Lifein the Age of Digital IntelligenceExploring Pierre Hadots Thought of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Tang Qian(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Abstract:The crisis of modernity in the age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is increasingly reflected in

38、 thehuman mind,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ers are trying to find solutions.By compa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ical argumentation and philosophical life in different periods,especially in ancient philosophers,Pierre Hadot proposes an ethical view that goes beyond philosophical disc

39、ourse,namely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He sees it as an antidote to the modern crisis by guiding mantowards a happy life.To live a philosophical life,it is necessary to engage in fundamental spiritualexercises,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 self,of the present moment,of nature and

40、ofeverything in the world with a downward gaze.It is through conversation that one realizes ones ownignorance,establishes an organic interaction with others,and strives to embrace the world and theuniversality of mankind,thus acquiring the courage to cope with uncertainty and the conviction to livepositively.Keywords:philosophy;way of life;spiritual exercises;conversation;Pierre Hadot(上接第15页)22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