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 学 设 计
题 目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总课时
2
学 校
星火一中
教 者
刘占国
年 级
九
学 科
化学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教
材
分
析
本课题对初中化学乃至高中化学学习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面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题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
在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因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改变和增加,知道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3.能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4.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5.通过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过程方法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初步学会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所获得的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1.通过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3.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化学方程式的简约之美;
重
点
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难
点
1.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实验器材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 学 流 程
分课时
环 节
与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6min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2min
[播放]罗蒙诺索夫的实验图片
[讲述]有这样一个故事,1756年的某一天,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他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中煅烧,看见生成了白色的物质,他突然想起来,我干吗不来称一下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质量呢?这不称不要紧,一称不得了,一个伟大的定律诞生了。他发现在煅烧前后总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是守恒的。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如蜡烛燃烧后就没了;铁生锈后变重了等等。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提出问题】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化学变化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无变化?
【假设与猜想】
(引导)根据同学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家 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可能
发生哪几种变化?
[提出要求]
在设计方案前,先请同学们讨论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假设,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实验该怎么做,一定要用到什么仪器?
3、实验中需称量吗?需称量几次?
4、此实验是为了证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观看图片
聆听
思考
思考问题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并总结。可能以下几种情况:
1.反应前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质量总和。
2.反应前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质量总和。
3.反应前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质量总和。
交流与讨论]
讨论交流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生1:实验
生2:天平
生3:需称量2次,反应前称量1次,反应后称量1次。
△通过这个小故事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本节课的主题上。
△培养学生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
△通过讨论,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认同,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更加明确,更加周密。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 学 流 程
分课时
环 节
与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的关系,因此你对设计的实验装置有何要求?
设计方案】
参与交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设计方案,适时提出修改意见。
【指导实验】
为探究前面的假设中哪一种正确,要求学生利用所设计的方案加以验证,北面一半学生做白磷燃烧反应的实验,南面一半学生做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在实验中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交流与小结】
1.主持学生的交流发言,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结论
(过渡)同学们通过两个不同的实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其实在很早以前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做了大量的实验,也和同学们一样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播放影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2.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
3.提醒学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中的注意点。
【拓展与提高】
(提问)任何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演示实验)P92实验5-1和实验5-2
生4:实验装置必须密闭,不能让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有物质的交换。
各小组交流本组的实验设计思路,在交流方案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借鉴。
每4人一组进行探究实验,实验中分工合作、相互交流、收集实验数据,适时记录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归纳结论。
观看,认识科学家的研究历程
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守恒定律内容中的关键字,“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
△通过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以及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精神。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交流与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探究与之相比较,领略与科学家“发现”相似结论的喜悦之情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 学 流 程
分课时
环 节
与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引导分析改进方案。问:①为何天平不平衡,看上去不守恒?由此可知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装置上一定要注意什么问题?
②若要对此装置进行改进,你应当如何设计?
(小结)质量守恒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反应。
探究质量守恒的实质
(提问)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
质量为何相等呢?从微观上该如何分析呢?
(播放动画)水电解的微观动画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思考
(提问)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会变化吗?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解释现象(课本96页第3题)
2.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①在化学反应A+B=C+D中,若8克A与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克C和11克D,则参加化学反应的B的质量为 克。
②在化学反应A+2B=3C+D中,6gA和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gD,若反应生成15g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思考:这两个实验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讨论,踊跃解答不守恒的原因及改进装置的方法
讨论、思考
观看
自主发言总结,得出守恒的微观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元素的质量也不变。
练习
△对表面上看似不守恒的实验,进行反思与评价,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让学生改进实验方案,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拓。
△通过播放动画,使学生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有质的飞跃。
△通过练习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与理解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 学 流 程
分课时
环 节
与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交流总结
5min
布置作业
1min
3.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中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
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回顾科学探究的步骤,畅谈自己学习本节课的感受。
踊跃发言,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发表自己的亲身感受。
△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使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的亲身体会中得到升华。
○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课堂体验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板书设计
应用
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
守恒原因
不
变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原子种类
原子数目
原子质量
1.解释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
2.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3.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 学 流 程
分课时
环 节
与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4min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6min
探究新知
20min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呢?
【提问】大家都知道哪些化学反应?
刚才我们用有声的语言表述了这些化学反应,那么如何用无声的语言及文字符号把它们表述出来呢?请同学以碳与氧气的反应为例,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与此同时,交给另一名同学一个锦囊,,里面有一张纸条(纸条上写有碳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提问】黑板上的两种形式都能够表述碳与氧气的反应,如果不给你任何提示,你能通过观察得知它们描述的是哪一个反应吗?它们给你提供了哪些信息?
【小结】第二种形式也能同文字表达式一样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它最显著的特征是用化学式代替了物质名称,象这样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得快捷方式——化学方程式。
【提问】若让你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中选择其一来表示一个化学反应,你会选择哪一种?
【追问】为什么?
点燃
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从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
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提示)从宏观、微观及各物质的质量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质: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微: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个水分子
量: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口答
口述知道的反应
一生:板演文字表达式
另一生:拆开锦囊将纸条上的内容抄写在黑板上
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简单,便于书写,能清楚地表述反应,是国际化的语言……
观察
分组交流讨论
派代表交流讨论情况
△为下面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传授锦囊妙计,增强知识的神秘感,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化学方程式的简约之美
△通过多角度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理解。并在讨论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 学 流 程
分课时
环 节
与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二课时
巩固练习
10min
课堂小结
4min
布置作业
1min
练习)叙述碳与氧气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提问】化学方程式与数学上的方程式有什么区别
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一样的。可以一读物质、二读微粒、三读质量(强调+、=的意义)
做相关习题
你学到了什么
口述
讨论
以“氢气燃烧”为例读出该方程式。
△通过对比学会读方程式
○学生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从本节开始,以后所学的化学反应均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在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浓厚兴趣
板书设计
化学方程式
定义
读法
质
化学方程式
意义
微
量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