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准确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品味文中细致精妙的景物描写。
3、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重难点:
品味文中细致精妙的景物描写。
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大文豪,900多年前一个偶然的夜晚,一次常见的失眠,一篇随手写下的日记,竟成了千古美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读千古之美文。
(一)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二)读出节奏
1.听课文中的节奏,指名同学读。
2.全班配乐朗读。
三、说夜游之事
(1)结合课文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小组交流,共同翻译。
(3) 翻译对抗赛。
关键字:
月色入户 :门
欣然 :高兴的样子
起行: 走
怀民亦未寝:睡觉
步于中庭:散步
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 :原来是
关键句:
① 念无与为乐者。
②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这篇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苏轼和张怀民同游承天寺、赏月。
四、赏夜游之景
(1)文章中写道苏轼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他们欣赏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一景物描写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明确:“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带着喜悦、欣喜的语气朗读这句话。
五、品夜游之悟
(1)如此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如此美景,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文人都是敏感的,面对如此月色,苏轼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你怎样理解文中的“闲人”?
问题设计:
①“闲人”是谁? 苏轼和张怀民
② 何为“闲人” 清闲的人
③ 他为何清闲呢?
PPT: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PPT: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他们同被贬官,可以说“有官可做却无事可干”,对一般人来说,这求之不得,但这是苏轼想要的吗?我们从他的诗词里寻找答案。
PPT: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明确:满腔热血却被一贬再贬,报国之志却难以实现,苏轼的内心充满了悲凉和无奈,这一声“闲人”道出了“贬谪的悲凉”。
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PPT: 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试读,齐读
但是有人这样评价苏轼:苏轼是一个乐观得不可救药的文人。他的诗也是证明。这样一个人会让悲凉充满自己的内心吗?你还读出了什么?
明确: “散步的悠闲”。
“赏月的欣喜”。
“人生的感慨”
教师总结:这一声“闲人”道出了苏轼贬谪的悲凉、散步的悠闲和赏月的欣喜,这一声“闲人”满含着作者人生的感慨。
六、课堂小结
杜甫不得志,哀歌至死;李白不得志,转而求仙访道,但苏轼与他们都不同,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中,他始终华丽地活着:
正如他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只要有平和的心态,每天都是艳阳天。面对生活的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让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