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907231 上传时间:2025-0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教学重点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提前预习诗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一读课文,初步理解诗歌大意(一)走进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

2、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二)听读课文,用“/”划出诗句的节奏。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三)写作背景介绍。登飞来峰为王安石岁时所作。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四)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1、

3、注释: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缘:因为。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五)请同学们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一)合作学习。1、分析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生活

4、哲理,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的?点拨要点:诗人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想,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试想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3、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点拨要点: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点拨要点:本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四、三读课文,品评名句(一)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用 “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

5、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五、总结

6、储存,课外延伸1、说一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2、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第二课时一、导入齐背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它有关的古诗,齐读课题。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大家对苏轼了解吗?二、学习古诗1、知诗人,解诗题。(1)请大家再来读一读题目,看看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2)师解释题目的意思。(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大家自己来读一读。(4)画节奏,朗读。2、抓字眼,明大意。(1)看看我们跟着苏轼游览庐山时都看到了些什么?自己再来读读,边读边想古诗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2)读第一行,解释一下。(3)画连绵起伏的群山,高耸入云的山峰。画简笔画朗读。(节奏、慢、气势,真有

7、气势,我仿佛看到那直插云霄的高峰。)。庐山不仅横看侧看不同,接下来诗人又有发现。(4)第二行谁来读一读,并解释一下。诗人观察庐山的位置变了,看到的是各不相同的景色。(5)指导朗读。(6)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看到的景色(所见)。为什么看到的庐山千姿百态?古诗的最后两行给了我们答案。指读,再读。3、想意境,悟诗情。(1)谁来说说后两行的意思,用你自己的话说说。(2)生读全诗,谈体会。诗人为什么说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结合这首诗说说。(3)看山如此,看事和看人也一样。所以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最后让我们带着感情,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齐读全诗。三、板书设计题西林壁

8、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四、资料索引与精华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