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滁州西涧韦应物一、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背诵诗歌 。二、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请学生朗读,再齐读。2.试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3.试分析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四、教师点拨,并引导探究内容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
2、: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毫不在意,因为他“独
3、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 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
4、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江雪教案柳宗元一、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江雪,
5、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二、引入背诵前面学过的诗三、引导自主学习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作者的简介 2.划分节奏,有感情朗读古诗四、教师引导并点拨释疑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周围的群山。绝:断绝 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踪:脚印。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 4、山:寒冷江面上。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
6、钓鱼。 5.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凄冷、孤傲、寒冷凄凉) 五、学生质疑:解决问题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江上雪景吗?(出示:寒江钓雪图1) 如果用一个词来感受这一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学生可以有“雄伟壮观”的理解,教师再引导过来)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绝”和“灭”,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 “寒”,是造成
7、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六、朗读指导1.谁能把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2.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试读出渔翁顽强不屈的精神。 3.咱们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 七、引申练习 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出几对近义词?几个“数字”?几幅“对联”? 同学们,这首诗中还包含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出示 江雪()()() 每一个括号里填四个字
8、,每一个字都来自这首诗中。最后一个括号中的四个字可作为图中奇石的名称。 江雪(千山鸟飞)(万径人踪)(孤舟独钓) 题李凝幽居贾岛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二、引入背诵学过的古诗,说说每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三、引导学习探究学习诗歌及其思想内容1.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2.划分节奏读一读诗歌3.试分析诗歌内容4.说一说你最欣赏本诗的什么地方(字、词、内容等)四、教师点拨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
9、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
10、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
11、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五、课堂测评反馈1.试述诗歌内容2.背诵这首诗西江月 遣兴辛弃疾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熟知“推敲”典故的来历。2、懂得写作中讲究炼字的道理。3、教学鉴赏诗歌。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2、名句的鉴赏二、引入背诵前面学过的古诗,并说说诗歌意境三、引导学生从作者入手理解内容了解作者:辛弃疾(
12、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学法指导三.点拨引导1.了解“西江月”词牌的特点2.点明题目的意思四、引导小组互学1.说说每名诗的意思 2.说说本词的思想内容3.说说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五、教师点拨小结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
13、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
14、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维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六、测评1.背诵本篇词; 2.说说词牌“西江月”的结构特点;3.词中哪里用到了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