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临时政府的言论自由政策,孙中山撤销,民国暂行报律,1912,年,3,月,4,日,民国暂行报律,颁布,(一)新闻杂志已出版及今后出版者,其发行人及编辑人姓名,须向本部呈明注册,或就近地方官厅呈明,咨部注册。兹定自令到之日起,截止阴历四月初一止,在此期限内,其已出版之新闻杂志各社,须将本社发行及编辑员姓名呈明注册。其以后出版者,须于发行前呈明注册,否则不准其发行。(二)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除停止其出版外,其发行人、编辑人并坐以应得之罪。
2、(三)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被侮辱人要求其更正。要求更正而不履行时,经被污毁人提起诉讼时,得酌量科罚。”,3,月,6,日,报界联名致电孙中山:,南京孙大总统鉴:接内务部电,详定暂时报律三章,今统一政府未立,民选国会未开,内务部擅定报律,侵夺立法之权,且云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坐以应得之罪。政府丧权失利,报纸监督,并非破坏共和。今杀人行劫之律未定,而先定报律,是欲袭满清专制之故智,钳制舆论,报界全体,万难承认。,3,月,6,日晚,孙中山下令取消,暂行报律,二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1,、数量激增,2,、结构变化,新建政权的各级机关报取代了前清官报,1911,年,10,月,16,日在武昌创
3、刊的,中华民国公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的官办言论机关,经济报刊、教育报刊和妇女报刊大量出现,政党报纸蜂起,第二节,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统治初期的新闻事业,一、癸丑报灾,(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南京军队隶编于陆军部者,号称十七师,然惟粤、浙两军有战斗力。粤军不满万人,浙军将军,则素反对克强,(,时任陆军部长兼参谋总长的黄兴,引者,),,不受命令,其他各部,乃俱不啻乌合,不能应敌。,”,“,倘近数日内,无足够之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则军队恐将解散,而革命政府亦将面临瓦解之命运,之所以断然实行汉冶萍日中合办,以取得五百万元资金者为此;此次又苦心焦虑,欲以招商局为担保,筹措一千万元借款者
4、,亦为此。然而,虽经种种筹划,而时光荏苒,交涉迄无结果,于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之前,作为最后之手段,唯有与袁世凯缔结和议,以防天下大乱。,”,“,同盟会未尝深植其基础于民众,民众所接受者,仅三民主义中之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于此。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故当时民众心理,俱祝福于和议。逆之而行,乃至不易。,”,5,月,20,日,,23,岁的戴天仇在,民权报,上发表短论,杀,:,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炳麟阿权,杀!,(二)癸丑报灾,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身亡,二次革命爆发,二次革命
5、失败,国民党报纸遭清算,报纸数量骤减,“新闻团分子逃亡者半,遭显戮者半,京中言论界稍带国民学色彩之报纸从此无片影之留”,1913,年为旧历癸丑年,二、袁世凯统治期间对新闻事业的控制手段,1,、创办御用报纸,2,、笼络和收买报纸和报人,3,、制定法律和法令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1914,年,4,月,报纸条例,一、淆乱政体者;二、妨害治安者;三、败坏风俗者;四、外交、军事之秘密及其他政务,经该管官署禁止登载者;五、预审未经公判之案件及诉讼之禁止旁听者;六、国会即其他官署会议,按照法令禁止旁听者;七、煽动、曲庇、赞赏、救护犯罪人、刑事被告人,或陷害刑事被告人者;八、攻讦个人阴私损害其名誉者。,4,、用
6、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人,迫害报人,余慈舫入狱之后,仅五日,看役又来告曰,余案已讯结定案,今日即送往汉口执行矣。我等闻言,知余必无辜,惟相对惨然而已。十二时,果见对面有卫士狱卒,拥慈舫出,垢面囚首,已无人色,一瞥之间,遂不复见。及晚间收封,我等详询,始知余案共五人,皆送至汉口后湖空场枭首。而是时斩刑久废,刽子手均已改业,是日为慈舫服务者,系一兵士,视杀人为儿戏,强欲执刑,讵举刀而刀不入,闻先后共斫八刀,始死。盖新闻记者死事之惨,慈舫实为第一人。,【,新闻界之一页光荣史,】,三、民初新闻业之不良现象,卖身投靠,不顾人格,报纸言论退化,因陋就简,不成体统,马路小报与鬼报,第三节 著名记者和新闻业务,一
7、、民初名记者,(一)黄远生,新闻,“,第一义在大胆,第二义在诚实不欺,”,四能:,“,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为,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1,、黄远生之死,袁世凯?,国民党!,2,、黄远生的通讯,“,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在是黄远生开始的。,”,外交部之厨子,(二)邵飘萍,1,、生平,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笔,“,忽忽三载,日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1914,年流亡日本,组织“东京通讯社”,1
8、915,年末,回国为,申报,、,时报,、,时事新报,执笔,“,温温一美少年,”,预吊登极,“,京电传来,所谓皇帝者,不久又将登极。呜呼!皇帝而果登极,则国家命运之遭劫,殆亦至是而极矣!但二月云云,尚需多少时日,各处反对之声势,再接再厉。所谓登极者,安知非置诸极刑之谶语乎!记者是以预吊!,”,1916,年,受聘于,【,申报,】,,任驻京特派记者,1918,年,7,月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创刊,京报,“,必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万年之计,治本之策。,.,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1918,年,10,月,力促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并任导师。,2,
9、、邵飘萍的采访理念与技巧,张季鸾: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其有于时忌者,或婉曲披露,或直言攻讦,官僚无如之何也。自官僚渐识飘萍,遂亦重视报纸。,方汉奇:他察物精审,治事勤敏,广交友,重然诺。,实际应用新闻学,“,外交记者”,(,1,)广交友,“,一旦您在新闻界获得了地位,您就应该设法拉些关系,”,马克思,“,夫交游广则品类不一,上至最高当局国务要人、大政治家、大学问家、大资本家、奸人败类、以至卑官小吏、舆夫走卒、皆外交记者所可与接触之人物,外交记者心目中绝无阶级之观念,惟以如何乃可尽其职务为交际活动之目的。,”,“,故外交记者之活动,
10、不可不多结识个人朋友,如政界之重要人物。如与有个人的友谊,谈话之顷,彼此皆无资格之障碍,(,如与国务院总理谈话,吾人不视彼为国务院总理,彼亦不视吾人为新闻记者,),则必能打破若干秘密与嫌忌。,”,(,2,)言谈,A.,原则:发言之有序,语言之极清晰,官话之甚纯皆为必要。,语无伦次,谈吐重浊,或杂以乡音,使人莫辩,或期期口吃,语尾特多,与夫咳嗽、涕唾,无意识自强笑等等,皆足引起对谈话者不快之感,而减杀其谈话之兴趣。,B.,交谈之技巧,当其谈话奔放时,则设法擒之;若其沉默,则设法纵之。如略提其生平得意之事,如以彼反对之人挑之,或反面质问令其自证(如欲探内阁之改组与否,试问以,“,内阁殆决不改组乎?
11、,”,看其如何答复,余可类推,),不表采访之意,对事不持己见,争取对方议论,对其表示高尚的敬意。在谈吐中纵有误差亦不说破之,但遇其欲言还休时,则要擒住问明,勿令逃逸,(,4,)风度外表,容貌之美丑在于天生,应注意之点,乃在整洁与高贵,使人一望而为正派之人;须发冠无过旧之怪状,尤当避纨绔子弟之作风,“,外交记者对人之交际态度,须和蔼庄严、机警、沉着兼有之。和蔼令人可亲,庄严令人爱敬而不轻视;机警令人知其不可欺;沉着令人知为勤恳笃实,对人毫无恶意。,”,3,、邵飘萍之死,1926.4.26,“,京报社长邵振青,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着即执行枪决,以照炯戒,此令。,”,(三)林白水
12、,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1,、生平,1901,年,6,月主笔,杭州白话报,1902,年,4,月,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校、爱国学社及,学生民界,1903,年,12,月,19,日,创办,中国白话报,1916,年,9,月,1,日,创刊,公言报,“,公言报出版一年内颠覆三阁员,举发二赃案,一时有刽子手之称,可谓甚矣。,”,1921,年,3,月,1,日,林白水和胡政之一起创办,新社会报,树改造报业之风声,做革新社会之前马,
13、”,1922,年,5,月,1,日,,社会日报,面世,“,蒙赦,不可不改也。自今伊始,除去新社会报之新字,如斩首级,示所以自刑也。,”,2,、林白水之死,七十年中国报业史,:议论个人长短,或揭人隐事,及权贵私德问题,形容备至,不留余地,1926.8.5,官僚之运气,狗有狗运,猪有猪运,督办亦有督运,苟运气未到,不怕你有天大来头,终难如愿也。某君者,人皆号之为某军阀之肾囊,因其终日系在某军阀之胯下,亦步亦趋,不离晷刻,有类于肾囊之累赘,终日悬于腿间也。此君热心做官,热心刮地皮,固是有口皆碑,而此次既不能得优缺总长,乃并一优缺督办亦不能得。经某君极力斡旋,垂即提出国务会议矣,因先期宴客,以语某军阀,
14、意欲讨好。不料某军阀大不谓然,且云某某无必须畀以某缺之必要,随便与以督办之名可矣。于是变更前议,派一刳池子差事。肾囊大为懊丧,复向某军阀噜苏。闻昨日政府又接到某军阀来缄,盖为某某进言者,且云前谈并未指明刳池子一事,奈何真使某某刳池,未免过于难为他矣,以后某缺如乏人,仍望为某设法当局得信,难以置复。有人谓此亦不过当面敷衍肾囊先生,并非某军阀之真意,可以不必作答,遂搁置之。,我绝命在顷刻,家中事一时无从说起,只好听之,!,爱女好好读书,以后择婿,须格外慎重。可电知陆儿回家照应。小林、宝玉和气过日,所有难决之事,请莪孙、淮生、律阁、秋岳诸友帮忙。我生平不作亏心事,天应佑我家人也。,据,8,月,7,日
15、,晨报,报道,“子弹从后脑入,左眼出。被难之时,林身穿夏布长衫,须发斑白,双目犹未闭,陈尸道旁,见者为之酸鼻。”,自立晚报,:,萍水相逢百日间,二、民国初期新闻业务的发展和变化,1,、政论的衰退与新闻报道的发展,原因,一是由于袁世凯、段祺瑞等封建军阀禁锢言论,多数报纸惟恐以言论贾祸,因此不发或少发政论;,二是因为民国元二年各政党报纸多以言论对付政敌,互相攻击,令人生厌,使政论的声誉大大下降,读者日益减少;,三是报纸的政论思想水平低下,枯燥乏味。,2,、副刊消闲性明显,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关于五四,中国现代化的三波浪潮,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16、五四的时间分期,宽五四,新文化运动,窄五四,五四事件,参考:葛红兵,五四文化的内在矛盾,1919,前五四,1915,1928,后五四,启蒙主义的书斋五四,政治上的广场五四,第一节五四时期的报业发展历程,一、“不谈政治”的陈独秀和早期,新青年,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敬告青年,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Keep young while growing old,),英、美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17、。,呜呼!吾国之青年,其果能语于此乎!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葛红兵,:,五四之前,传统中国文化以理性为本位,以人伦关系的秩序有度为基础,我将之称为,“,群体伦理本位文化,”,,我所定义的群体伦理本位文化在世界性范围内属前工业文化,它的天然土壤是小农经济及其衍生物族类社会,族类意识是群体伦理本位文化的基本纽带,它的基本的规约是整个族类的群居点必须统一在一个一元的权力构架中,以对抗大自然的狂暴,因为族类群居的根源在于人类在整体
18、上处于与大自然为敌的状态,生产力的底下使得族类劳动的收益极低,人们在青壮年时不能积蓄足够的财富来维持自己年老力衰时的生活,这时人们生育子女是为了使自己的老年生活得到保障。这样整个族类群居点的关注焦点就放在了老人身上,对年老的恐惧成了社群的中心恐惧,这种恐惧使它们发明了一整套制约方式,来制约青年人,使青年对老年俯首帖耳。,(一)自主地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2,、,1916,年,2,月休刊,“,本志出版半载,持论之与时俗相左,然亦罕受驳论,此本志之不幸,亦社会之不幸。,”,3,、,191
19、6,年,9,月,更名为,新青年,“,自第二卷起,欲益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因更名为,新青年,。,”,4,、批孔运动,(,1,)陈独秀的思想根源,“,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近世西洋之首先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此东西文化之一大分水岭也,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徜徉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之觉悟为最后觉悟之觉悟。,”,(,2,)陈独秀的批孔,A,、否认孔教是宗教,认为孔教不应纳入宪法,“,孔教绝无宗教之实质与仪式,是教化之教,非宗教之教,”,信教自由,已为近代政治之原则。,康先生蔑视佛道耶回之信仰,欲以孔教专制于国中,吾故知其得于近世文明史
20、政治史之知识必甚少也。,假令定孔教为国教,则总统选举法及官吏任用法,必增加异教徒不获当选一条。否则,异教徒之为总统官吏者,不祀孔则违法,祀孔则叛教,无一是处。又如学校生徒之信奉佛、道、耶、回各教者,不祀孔则违背教规,祀孔则毁坏其信仰,亦无一是处。,以宪法而有尊孔条文,则其余条文,无不可废;盖今之宪法,无非采用欧制,而欧洲法制之精神,无不以平等人权为基础。吾见民国宪法草案百余条,其不与孔子之道相抵触者,盖几稀矣,其将何以并存之,?,B,、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源。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
21、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鲁迅:,“,是故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陈独秀:,“,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言从隶属他人之理。,”,李大钊:,“,我们
22、应该承认,爱人,的运动比爱国的运动更重要。,”,胡适:,“,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C,、孔子之道不适于现代生活,“,西洋所谓法制国者,其最大精神,乃为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绝无尊卑贵贱之殊。虽君主国亦以此为立宪之正轨,民主共和,益无论矣。,”,“,现代生活,以经济为之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学生产之大则,其影响遂及于伦理学。故现代伦理学上之个人人格独立,与经济学上之个人财产独立,,互相证明,其说遂至不可摇动;
23、而社会风纪,物质文明,因此大进。中土儒者,以纲常立教。为人子为人妻者,既失个人独立之人格,复无个人独立之财产。父兄畜其子弟,子弟养其父兄。,坊记,曰,:,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此甚非个人之道也。,”,5,、文学改良运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八大主义”:“一曰言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4、”,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开始采用白话文,并且采用新式的标点符号排版,“,小孩子学一种文字,是为他们长大时用的;他们若知道社会的,上等人,全瞧不起那种文字,全不用那种文字来著书立说,也不用那种文字求取功名富贵,他们决不肯去学,他们学了就永远走不进,上等社会,了。,”,“,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抄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我说:,“,没有什么用。,”,“,那么你抄它是什么意思呢?,”,我说:,“,没有什么意思。,”,“,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
25、,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住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确实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6,、,1918,年,改为同人刊物,“,本志自第四卷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
26、编辑部同人,公同担任,不另购稿。,”,钱玄同(,30,),刘半农(,26,),周作人(,32,),李大钊,傅斯年(,21,),高一涵,胡适(,26,),沈尹默,俞平伯,陶孟和,李泽厚:这种以启蒙为目标以批判旧传统为特色的新文化运动,在适当条件下遇上批判旧政权的政治运动时,两者极易一拍即合,彼此支援,而造成浩大的声势。五四运动正是这样。启蒙的新文化运动开展不久,就碰上了救亡性的反帝政治运动,二者很快合流在一起了。,二、五四运动中救亡与启蒙的合流,1,、,每周评论,的创刊,1918,年,12,月,22,日,创办于北京,“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重在批评事实”,2,、其他刊物,
27、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青年,改组,1919,年,10,月,新青年编辑部决定,,“,自七卷始,由仲甫一人编辑,”,第,7,卷第,6,号编成,劳动节纪念号,,这是,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的一个里程碑。,1920,年,7,、,8,月间,中共上海发起组正式成立,并决定,新青年,从,9,月,1,日出版的第,8,卷第,1,卷起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公开宣传的机关刊物。,新青年编辑部的分化,陈独秀:,“,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弟近亦不以为然,陈望道君亦主张稍改内容,以后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但如此办法,非北京同人多作文章不可。,”,胡适复信陈独秀,讽刺说,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事已成之事实,”,,,“,北京同人抹淡的功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他提出两个解决办法:一,听,新青年,流为一种有特别色彩之杂志,而另创一个哲学文学的杂志;二,将,新青年,编辑的事,自,9,卷一号移到北京来,发表一个新宣言,声明不谈政治。,1922,年,7,月,在出版了第,9,卷第,6,号之后,,新青年,休刊。,1923,年,6,月改为,【,新青年,】,季刊复刊,出版至,1926,年,共出,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