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郯城三中七年级语文口技教案二 人教新课标版主备人课型精读验收结果:合格/需完善时间 2012年 月 日分管领导课时第二第 周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l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l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l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l 熟读成诵重点、难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段)。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提1、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
2、何作用?二、分析第二部分(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1 齐读第2、3、4段。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3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三、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否重复?为什么?四、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3、;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六、背诵课文。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背诵课文一、生朗读第1段,翻译后,回答问题1、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2、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应。二、2、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一家人醒而梦。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3、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
4、中又各有特点。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4、不能省。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三、不重复,有呼应作用,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四、1、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感染力。)2、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小结(教学反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