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朱英诞新诗的苦闷书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90382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97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英诞新诗的苦闷书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朱英诞新诗的苦闷书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朱英诞新诗的苦闷书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张祎凡硕士生 编码:./.朱英诞新诗的苦闷书写张祎凡(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摘 要苦闷是朱英诞诗歌中的重要命题 朱英诞将苦闷化为诗情、酿成诗意构建起意味独特的诗歌世界 行吟在时代边缘的诗人时常感到人生无奈的痛苦相伴终生的病痛折磨让他生发出生命的忧思“身心两地”的困境又衍生出命运漂泊的忧伤他诗歌的苦闷书写呈现出特有的内涵 朱英诞在艺术世界中以诗性思维书写苦闷他在独语的世界自我宣叙捕捉内在的情绪体验并进行形而上的自我探索于神与物游的自由之境中融情于自然进入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又以朦胧隐晦的象征暗示深邃广阔的意义世界 朱英诞独特的气质秉性赋予苦闷书写独特的美学风格不仅体现为

2、哀而不伤的平和冲淡与智性思索还表现在具有萧瑟意味的诗歌意境关键词朱英诞现代诗歌苦闷书写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朱英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个“美丽的沉默”他师从林庚、废名承继京派文人含蓄内敛、纯真淡远的秉性在波谲云诡的时代里于自己的小园中静心躬耕五十余载为中国诗歌 王 国 留 下 了 一 笔 宝 贵 的 财 富 年朱英诞集(十卷本)出版隐没的诗神隆重归来 谢冕曾提到朱英诞与庾信一生经历有诸多 相 似 处“我 思 及 朱 先 生 一 生 的 萧瑟就自然地想到了杜甫对于庾信多次发出由衷的赞叹 杜甫有诗句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可以说朱英诞的一生是坎坷困顿的乡愁、病愁、诗愁、人世

3、哀愁等纷繁缠绕形成了苦闷的人生底色 将苦闷化为诗情酿成诗意其诗歌中充斥“痛苦的鸟”“苦闷的鱼”“忧郁的白云”等意象萦绕着淡淡的愁思 在借诗歌倾吐哀愁的同时诗人于自然的陶冶和静默的冥想中品味苦闷、独享苦闷、超越苦闷达到自适与和解一、苦闷之诗情意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 厨川白村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将生命力受压抑而产生的苦闷看作是文艺发生的缘起性动力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在苦闷悲哀中锻造出不朽的诗篇 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白居易谪居浔阳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诗仙李白也借酒吟诵出“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苦闷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们“梦醒了却无路可以走”的苦闷成了一个时期文学创作的底色 可以说在一

4、定程度上苦闷促成文学的自觉形成文学抒情性的基础 朱英诞在自传中自嘲“我说我一生只采用了诸葛亮的半句苟全性命于乱世”这是诗人人生的真实写照而其中又包含了多少辛酸与无奈 朱英诞在战火纷飞中退居避隐终生饱受病痛的折磨“身心两地”的困境又衍生出漂泊感和无根感 他在苦闷中浇灌诗的花朵赋予诗歌深刻内涵(一)边缘人的无力朱英诞的创作总与时代发生着错位他似乎是一个游走在时代边缘的行吟者孤独地诵着自己的诗篇这也导致他湮没于文学史的主潮中 在抗日的硝烟中战争抹煞了一切诗意和艺术文人们纷纷以笔为戎转向对深沉的现实苦难的描写与昂扬抗战斗志的抒发 而第 卷 第 期 年 月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朱英诞

5、始终独立于主流话语和时代浪潮之外进入“自己的园地”中躬耕艺术的田野恪守属于自己的精神高地这是其性格使然也是对艺术信仰的坚守 时局动荡世事纷扰诗人在静默中“倾听银草的潜生”在雪夜享受“洁白的恬静”轻吟“睡枕是惊梦的暗水的小池塘/风吹落星花徐徐地消逝/篱园里是空的有晓月/像乳白的小孩”朱英诞执着于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怀沉默地把诗歌作为人生的存在方式但是他就乐于、安于“退居到高高的小屋里来”吗?吹笛者 一诗中盲人乐师在街道中间演奏竹笛被摇旗的警察打破头皮竹笛也被旗杆打断结尾无奈地感叹道:“再听不到美妙的笛声/吹笛的盲人是音乐师呀/这也好也好/从此再也无所谓中国的命运”这里的盲人乐师何尝不是作者的自比严

6、峻的国家形势不再需要象征艺术的“美妙的笛声”诗人就这样被时代抛弃在苦闷中无可奈何地选择寂寞身隐 在“隐居生活”中朱英诞又始终关心人间疾苦从小受到儒家学说熏陶的他有浓厚的入世思想和民本精神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和道义担当又让他从精神和心理上不能彻底从时代中抽脱在夏夜的沉思中他道出家国之愁:“蚊蚋是热心的流浪者/它们有没有家国我的忧愁不是 中 国 的 忧 愁/唉 那 地 图 为 什 么 密 布 云霞”同为流浪者的诗人忧愁于被云雾笼罩的浑沌的中国而自己与时代的错位又让诗人悲苦万分一个人“航着木兰舟”孤独地在雾中穿行 在 年的大饥荒中诗人哀于这场中国的悲剧他踽踽行走在乡野的大道上看到田野的萧条景象感叹“连

7、年遭荒旱没有人叹息/也没有人唱饥饿的歌/当情人们都各自安眠了/惟有蟋蟀奏起金属音响的爱之曲”这里有悲痛、有无奈、有讽刺也有惭愧因为作者古意庭院的生活在这场悲剧的边缘面对这一切他无能为力 因此朱英诞自诩为“大时代的小人物”何尝没有一种为时代、社会挫败的无力感?诗人在苦闷无奈中发问:“我想或者这个时代抛弃了我?/或者这个世界抛弃了我?”身为时代的边缘人朱英诞一方面享受着“小园”中诗情画意的自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忍受被时代放逐的无奈与哀人间苦辛却没法改变现实的无力 自得与无奈相交织二者的矛盾冲突使朱英诞常常处于痛苦之中发而为诗苦闷酿成诗情(二)病中人的痛苦病痛是缠绕朱英诞一生的痛苦 从其自传中可以得知

8、诗人六、七岁就患淋巴腺肿大也因此耽误了学校教育之后的人生中又先后被诊断出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肝炎、先天性胆道狭窄、脉管炎等以至于晚年遭受极大困扰 在无数个不眠的夜晚诗人感受到“肉体将化为一湾碧水/没有源头/无目的的流吧/围绕着坟墓的圆周”夜色正浓疾病袭来时人的无助和恐惧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痛才会产生身体化作一湾水的感受?朱英诞在痛苦中感叹:“病夜如海愁/哎可怜的白昼/你是亲密的人去远了/惟朝阳在窗前逗留”病愁如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把可怜的诗人淹没了他无助地在黑夜中渴望着白昼的到来 对朱英诞而言写诗是病中的药草他在散文中言:“我作诗始于病中即寂寞人外待到实在无所事事时而心中又有一点意见便随意的草

9、草于书不过寥寥数行既非玉简也非榆柳短歌微吟不能长 是也”朱英诞因病蛰居于北京的一隅疾病是其创作的隐性条件他在病中写诗在病中抒怀发论病中生命力受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成为文艺创作的根柢诗人本就是敏感多情的群体他们多愁善感伤春悲秋长期的病痛折磨更是不断触动着朱英诞柔软的心弦 病中的朱英诞不禁感慨生命的流逝生发出宇宙生命之思 咏牵牛中写道:“开在黎明渐次而来里/那朦胧的轻潮声如黄黄的小鸟/不久它们就收拢等不到/第一只蜜蜂从远方起飞”牵牛花一般早上四、五点钟开花大约到中午时分花朵便会凋谢诗人有感于牵牛花的花期短暂从而感慨生命中美好年华的易逝因病而生人生迟暮之感 接下来诗人又写道:“把我家当做三神山?/我没

10、有“山水癖”的遨游/因为天空又是这样寥阔/因为多病和更多的人间的低头/你是永不能认知这大地?”因为多病诗人不能尽情遨游纵情山水不能充分认知和感受这大千世界 而“寥廓的天空”和多病的自己又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形成鲜明对照宇宙自然的无限更显人之有限与渺小 对朱英诞来说病痛与静观沉思是一体的在病中他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感悟“几时血肉化作清冷的水流去/任骨骼作天 外 的 奇 峰:/种 种 过 去 都 无 丝 毫 之 实 感啊”诗人病中想象自己的肉身与自然融为一体血肉化为水流骨骼成为奇峰这病中的一念让其顿生虚无之感 另一首诗中写道:“我不数那过窗的落叶/但一片又一片的落下来/一片

11、是绿色的/黄色又是一片了/又一片是微红的/我不数轻轻闭目”似乎可以看见病中的朱英诞斜倚窗前落寞地看窗外落叶从绿色到黄色再到微红这是四季轮换的缩影病中人只能无奈感慨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流逝苦闷之情油然而生(三)异乡人的漂泊许纪霖曾言:“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仅在身份上依然是自由浮动的游士在心态上更是没有安顿下来”“漂泊”似乎是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宿命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他们是时代变革最敏锐的感知者矛盾与冲突的交织让他们陷入身心的双重流浪 朱英诞是一个漂泊者既被时代所放逐在边缘行吟又终生怀着乡愁在“身心两地”的困境和“故乡何处”的寻觅中漂泊流浪 朱英诞自言:“我的故乡有好几个江南、江北都有但是北京也是一个

12、”然而对于诗人来说这些真的有属于他的故乡归属感吗?朱英诞一生都未离开北方他出生于津沽除抗战时期的辗转漂泊一直居住于北平 北平对他而言是家之所在诗人在几十年的光阴中也渐渐爱上了这里的人文和风光享受人们午梦正浓时的独自闲游 但 是 这 终 不 是 他 真 正 的 灵 魂 归 宿“任凭冰雪晶莹/我依旧怀念深深/那些无佐料的河鲜/骄傲的鹅群的河湾”北方的雪国世界无比迷人到处冰雪晶莹但这反倒更让作者思及江南风物 江南是诗人心中放不下的执念江南的渔火时常伴随愁眠而北平成为承载江南想象的窗口在这里朱英诞是一个异乡人那么朱英诞心心念念的江南是游子的心灵栖息地吗?江南对朱英诞来说是祖籍上存在但自己从未踏上的故土

13、这种永久性的隔离让诗人产生游子身份的质疑甚至觉得自己不配“游子”这一称号 他从未去到过所谓的“江南”只能屡次在梦中寻觅它的踪影梦醒后便无所踪:“又是暮春三月了三月了/江南的草儿如何?/走近我们的忧愁里啊/她们将依旧发绿”江南是美好的又是忧愁的作者将自己的童年和对亲人的回忆寄存在这里它是一种情感寄托或者说是对历史体验的想象性追忆 但作者知道这是一片无从追寻也无法去往的故土于江南而言他依旧是个异乡人 于是朱英诞彻底陷入一种无根的漂泊状态迷茫怅惘的情绪弥漫在其诗歌创作中“我愿意我的生命如一张白纸/如圣女有她的天堂/日出如昨晚的落霞/我苦于我不知道啊/哪儿是我的家”万物皆有归处唯独作者不知家在何方 故

14、乡无处寻觅心灵无处安放这位无乡可归的游子在散文中自嘲几十年的写诗岁月与其说过的是冷淡生活倒不如说是一种流浪生活在归处寻觅中流浪也在时代主流之外流浪寻根与无根的精神漂泊状态生发出无限苦闷二、苦闷之诗性表达朱英诞汲取苦闷成诗边缘人的无力、病中人的痛苦、异乡人的漂泊在其心灵世界交织缠绕这些“丰富的苦闷”给予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丰厚的思想深度 苦闷人皆有之而诗人之所以为诗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这种原始情绪的加工和表达通过艺术世界的建构呈现独特的言说方式 诗歌是朱英诞在现实世界之外构筑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是如何以诗性的方式书写苦闷的?在一次次的苦闷中他又是如何超脱和排解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平静的呢?(一)独语

15、姿态:自我宣叙的表达方式“独语”是一种内敛式的诉说方式是作者内心的独白 通过这种言说方式独语者捕捉自我的内在情绪、感觉、心理将其分析、剥离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并指向形而上的思考和探索 朱英诞是一位气质内敛沉默的诗人他自言:“我写诗向来无意示人”他只在自己的“小园”中书写情思愁绪诗歌是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可以说“独语”是诗人苦闷书写的独特姿态它不仅把诗人的苦闷之思和寂寞感受转第 期 张祎凡:朱英诞新诗的苦闷书写 移到具体的形象和姿态之中同时“独语”本身也构成了一种自我宣叙的形式 例如苦雨这首诗这是一个处于挣扎、矛盾、焦灼、彷徨中的诗人的窃窃私语他在独语中排遣着自己的情绪一个“苦”字奠定 了 全 诗

16、的 情 感 基 调“叫你 还 访 友 出 城!/唉 送 君 者 皆 自 崖 而返/我也送?送/归鸦晚安!”第一句似乎是作者对自己出城访友的责备而后的一个设问则表现了内心的挣扎“一个大时代只是个蠕动/像我们在做梦/就在这来历不明白日里”一个大的时代都只像一个蠕动那生活在这个时代中蝼蚁一般的人呢?这里更表明了人的渺小卑微 接着“将就点吧放下诗好/给孩子们讲 龟兔竞走”这似乎是诗人对自己的劝说让自己放弃诗歌王国吧不要整日写诗了他给自己的回答是“好”然而视诗歌为精神高地、病中药草的诗人能如此轻易放弃写诗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其中不免有诗人的自嘲之味是时代压抑之下苦闷情感的宣泄与表达 总之在这种自我宣叙的言

17、说中朱英诞把苦闷说给自己听在反复的审问、矛盾、犹疑中重新获得自我的确认和理想的坚守 独语的世界也是封闭的独语者不在意是否有对象倾听对他而言这是拒绝“他者”进入的属于自己的孤独世界 这种文本语境与读者拉开了一定的心理距离让读者产生疏离之感也正因此朱英诞的诗是晦涩的我们不能读懂诗人不能擅自闯入他精心构造的沉默世界只能试图去理解他并且在静观诗人咀嚼苦闷、超越苦闷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升华与平静与独语的宣叙方式相应“你”是朱英诞诗中经常使用的人称 这里的“你”不同于散文、小说中作为话语交流的对象它是作者的自我指涉是依据“镜像原理”构造的另一个“我”关于这一点朱英诞在写诗的过程中有所暴露:“它总是给你(就是

18、我先生/按照一贯行文的习惯)/一种苦痛的模样而你却感到了舒畅/它永远摆着一副诉说司芬克斯的谜的面孔”指涉自我的“你”提供了一种跳脱的视角对“我”进行反观诗人将自己外化从另一种视角进行自我的精神探索“孩子是喜怒无常的/细白的皮肤笛膜一般/幼稚的新鲜的眼/比起这宇宙来/你已是成年可是 你 的 小 屋/那 金 色 的 小 屋 啊 仅 能 容膝/坐落在花间/我将怎样怀念啊/以生命为儿戏!”“你”的视角是对当下自我状态的观照作者喜爱孩童向往孩童生活虽已是成年仍想象着童年里花间的金色小屋将心灵寄存在童年的世界里 接着与“我”形成对话“我”所怀念的仅仅是如梦如幻的童年吗?这只是作者怀乡病的情感寄托或“客观对

19、应物”是一种承载乡愁的历史体验他喃喃自语的是说不清道不尽的乡愁是难以消解的苦闷愁思诗人在“独语”的姿态中流露出袭上心头的苦闷感和迷茫感他不解、思考、发问在诗歌表现形式上则是使用大量的问句 问询构成了独语者的一种经典姿态 朱英诞是一位“多思者”发问是他思考的一种姿态在这过程中诗人不断进行自我求索试图寻找苦闷困惑的超脱之道 朱英诞的诗歌之问繁多复杂有指向大千世界的自然之问有关于生死思考的生命之问也有深度内省的自我叩问“这大风的一夜/我们没有别离/你是孤独的吗?/我呢?我是那岭头云”对自我的设问确证了自身孤独的存在状态“渐湿的道上静静的乃是我要走的路吗?是谁的履痕浅浅的”这是对人生之路在何方的思考“

20、我的时光的乡愁无限/川流不息而戏赠我的有闲/如果白眼等于人间/那么你叫我将怎样终残年?”人生没有返程来路已无从走回诗人在怅然若失中发出如何终残年的疑问 总之“问询”是独语者在苦闷困惑之域无法解脱的必然结果这种询问往往是没有答案的它指向诗人内心世界的思考与求索在这种沉默的冥想之中朱英诞实现对苦闷的剖解与自适(二)神与物游:移情于物的艺术手法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曰:“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也就是说文学创作的构思之妙在于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象的融会贯通 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强调象与意的完美融合而达到的圆融和谐的美学境界在这一虚实相生的境界中情景交融的意象之“实”引发了审美想象中的境界之“虚”暗示出更深广

21、、荡漾的诗境空间 林庚称朱英诞为“沉默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的冥想者”诗人常常在自然的某个角落陷入自己静观默想的世界中他聆听万物的声音感受自然的脉动诉说心中的苦闷愁思客观物象在诗人的情意中孕育成审美意象 朱英诞在静观中感受自然之静在与自然的神思交会中融情于物达到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朱英诞素喜自然他以陶渊明为精神偶像承继其自然之子的秉性优游驰骋于天地之间 诗人对大千世界有着敏锐的感知他在静穆中观鸢飞鱼跃、花开花落于细微处感四时之轮换 诗人的敏感多情让他对一花一木都倾注了别样的情感这些客观物象也常常唤起诗人细腻的情思使其感物而动情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春天的云渐展开/燕子的翠尾正剪裁/三

22、月的衣裳缝起来/光阴的真实之可爱/只一瞬的美满啊/蝴蝶飞舞也煞风景/家家的墙头缺处徘徊/我悲哀于一雨生苔”诗歌前半部分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这样的景色让诗人感受到光阴之可爱但是这只是转瞬即逝的美满 此刻的诗人又突然察觉到墙头缺处的破败景象情感由乐转哀顿生“败屋雨生苔”的萧瑟之感 也许这让他想到自己因病痛缠绕同样“破败”的身体又或许忆起多雨潮湿、青苔丛生的江南小巷 朱英诞没有直抒苦闷情感而是用“悲哀于一雨生苔”点到为止由“物感”将读者带入深沉渺远的诗意空间中不明言愁愁更愁“物感”实现了朱英诞与自然神思交流的第一步而神与物游是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互相渗透、物我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诗人融情于万物使万

23、物皆着“我”之情“物”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和细腻的情感“悲哀的温柔的鸟儿/你永远徘徊着吗?/悲哀的鸟儿/多思的鸟儿”当心中苦闷时鸟儿也是悲哀的借问鸟儿是否永远徘徊而指向自己精神漂泊、无所适从的状态颇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味 再如“从黄土里出生成长/这时候宜于静静地想/雨后花散发着浓香/白石上流过大雨/平如一面虫鸟的镜子/晚来时天晴如一线晨曦/花又飘过香来/当纷纷叶落归根时/我吟味着她的乡愁/陌上的行人/你翩翩于伞下/想些什么呢”朱英诞很少直言苦闷整首诗通过自然物象构造了一幅幅画面 雨后香花、白石如镜、落叶归根这些画面营造出承载愁思的意境在这里落叶被赋予乡愁的情感诗人吟味着落叶的乡愁落叶尚要

24、归根而我的“根”在何处?朱英诞在与客观物象的往返交流中聆听自然、对话自然、融情自然在超越现实的世界里实现神与物游的思想状态进入物我合一的诗境“神与物游”是一种无所束缚、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游”字尤强调无拘无束自由驰骋徐复观认为“庄子把精神的自由解放以一个游字来加以象征”“游”的精神代表了中国艺 术 的 精 神 朱 英 诞 的 诗 歌 也 灌 注 了“游”的自由精神他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无题的是在无功利的自由心境下即兴挥洒而成的体现在具体的创作之中则是天马行空的诗思且看枯坐 一诗“我独自默坐在小窗间/如歇步于无边牧野/倾听雪花落在海水上/不见一缕炊烟/伞香菌般如流落天涯呢/就是你也将走去?/而我呢不

25、辨何时/淡淡的星文已一一出现”诗人独自坐在小窗前“神思”却尽情徜徉于无边牧野又飞抵海边听雪落的声音而这一路上没有一缕炊烟凸显荒凉之感也将作者的情绪带入忧郁中 接着跳跃的诗思又带出了“伞”这一意象香菌般的伞如流落天涯而实则是作者被时代放逐的孤独苦闷在静默的冥想世界里诗人已不知时间的流逝直到天空已繁星点点 在神与物游的状态下朱英诞进入一个无限广大构筑于现实理性之上的浮想联翩的世界超越时空限制展开自由想象就像文心雕龙 所言:“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三)“苦闷的象征”:隐晦朦胧的抒写形式厨川白村在 苦闷的象征 中指出生命力受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

26、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苦闷需要具象化的感性显现文学这一诉诸形象的语言艺术承担了这种责任意蕴深厚、暗示深广的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广义的象征为苦闷的表达提供了窗口 朱英诞的诗歌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是关于生命、人生、历史、现实等智性之思的具象表达同时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其诗第 期 张祎凡:朱英诞新诗的苦闷书写 作中也有广泛体现 活跃于 世纪、年代的北平诗坛朱英诞不可避免地受到同时期法国象征主义思潮的影响象征主义是其新诗创作重要的切入点不仅赋予诗作鲜明的现代性体验而且使其呈现出隐晦朦胧的风貌 朱英诞不喜直陈其事对于想要倾吐的苦闷愁思他通过暗示、婉曲的方式间接传达营构出魅幻朦胧的诗情诗韵召唤着一个深邃广阔的意义世

27、界 于读者而言我们似乎隔着一层屏风欣赏诗人创造的虚幻的诗意世界走入一片“象征的森林”中捕捉诗人传递的微妙情思和感受象征主义者以暗示的方式间接地传达诗性体验意象就成为了他们重要的表达媒介 朱英诞诗歌中意象繁多它们或是诗人眼前所见之实景实象或是驰骋感受力与想象力构造的虚景虚象这些意象构成了耐人寻味的“象征的符号”隐晦地抒写感官体验和细腻情思 如琴:“你诗人对着日影一挥手/琴音发出驱除 炎 凉 的/扇 中 的 风/可 是 痛 苦 的 鸟 儿啊/既飞不高也飞不远/衔根芦草/雁人呵飞过了千里万里/没有那金蝉的影子了/你还奏那沉默的哀曲吗?/让鸟兽草木虫鱼都来听吧/我也参加于此中/那些海边的小岛是谁的 足

28、 印?/舍 不 得 离 失 的 足 印 啊/你 在 哪里?/片片的雪落上我心”整首诗是诗人随琴声而动的散漫意识流飞鸟、芦根、金蝉、海岛、足印、雪花这些意象叠加组合在一起给人神秘晦涩之感 我们似乎能从中捕捉到诗人若即若离、时隐时现的哀愁但是诗人究竟在苦闷什么呢?他没有直接表达而是通过这些意象从侧面进行暗示那飞不高也飞不远的痛苦的鸟是否是对自己的指涉?飞过千里万里的大雁是否承载着归乡之梦?海边小岛的足印又是否有着童年世界的踪影?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朦胧地感受到作者迷离惘然、怅然若失的愁绪 朱英诞在诗中打破现实生活的理性束缚以丰富跳跃的意象、隐喻和联想诉说心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愁绪朦胧隐晦的抒写形式召

29、唤读者的无限想象 除了意象叠合实现的象征主义朦胧多义的表达效果朱英诞在诗作中还将悲愁进行人格化书写构成别具一格的象征形式 且看疏懒 一诗:“这个忧娇的少女轻轻的走来/她是哀思的小妹/但她们是不同的/她喜欢淡扫蛾眉/可是她失去了/生命欢乐和美丽/近来又失去了恻悯和虔诚 /这是她博得信仰的两点/一天她光临到我的书斋/我们不寒暄她只说/她的旅 心 厌 倦/因 为 近 来 她 总 是 太 怀 念 着 家乡”在这里朱英诞以“忧娇的少女”象征自己的悲愁将不可感知之愁变得具象化、形象化又增添几分神秘色彩 这位“少女”没有欢乐、美丽和生命力这枯槁的形象描写生动地传达出苦闷之深似乎能从中窥见诗人的愁容 诗的最后

30、诗人借少女之口道出自己对家乡的怀念他将忧愁的自我外化予以悲愁人格化的书写 这种带有陌生化色彩的象征隐喻赋予朱英诞诗歌“现代”的气息彰显出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互涉的审美体验象征主义诗人主张诗歌本是一种发现不在于告诉人们关于事物的一般常识而应该用个人化的语言将事物的秘密从侧面慢慢地展示出来犹如变魔术 朱英诞的诗歌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召唤结构”他通过意象叠合、象征隐喻间接传达情绪体验形成隐晦朦胧的苦闷抒写方式 阅读其诗歌的过程就像是解谜的过程我们穿梭于薄雾笼罩的思想迷宫中体验着解谜之趣与玄想之妙三、苦闷之美学风格朱英诞的诗常常流露着愁思、苦闷但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心灰意冷的绝望性格淡泊洒脱、温和内敛的诗人

31、是决不会吟咏悲观绝望之歌的 朱英诞诗中的苦闷似乎总是带着一层美丽的面纱哀愁但又不悲伤无形中透露出一股“生命的力”总体上给人平和闲适、澄澈明净的感觉 独特的生命特质让诗人拥有特殊的审美趣味在这种审美理想的指引下其诗歌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美学风格不仅体现为哀而不伤的平和冲淡与智性思索还表现在具有萧瑟意味的诗歌境界(一)哀而不伤温柔敦厚的中和审美原则是自 诗经 起就开始传承的传统美学精神 孔子评价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认为此种“发乎情止于礼仪”之音方为音乐之正声“哀”即悲哀、悲伤“伤”即对身体造成伤害哀愁但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不至于伤害身心强调感情表达节制适度 自小受儒家文化的教养

32、熏陶朱英诞思想中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烙印他自言自己是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的意味独特的诗人古典美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其审美趣味同时诗人独特的气质秉性和生活体验又为这一传统美学增添了几分新质 朱英诞的性格可以概括为“丰富的单纯”他对生活怀有澄澈的赤子之心竭力维护诗歌之纯净提倡由杂入纯大道至简因此其诗作拥有纯真纯美的风貌给人清新自然之感 朱英诞诗中的哀愁如烟雨薄雾般朦胧、淡远、清净、平和广阔的自然给了他最坚实的依靠诗人在这里总能找寻到心灵的慰藉从自然之静进入我心之静 如果说性格之单纯让朱英诞哀伤苦闷的情绪中常常透着自然纯真与洒脱豁达那性格之“丰富”则使其多了份对生命的智性思索与体察 苦闷中的诗人在诗歌幻

33、境中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身为学者的丰厚学识让他在宇宙天地间理性驰骋、穷理尽性感性体验和智性思考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钱理群等人评价朱英诞:“朱英诞更是陶潜风范的渴慕者在人淡如菊的闲适的日常生活背后体味自然人性的真意”素喜陶潜的朱英诞也“性本爱丘山”他寄情于山林野趣在自然的山清水秀中获得超然于物外的平静与豁达 如晓梦一诗:“谁扫着落叶/昨夜的风/墙头传来了秋天的/悲哀的叫卖声/若为了风吹起无名蝴蝶/清晨没有更清白的夜/扫叶声虽带一些离忧/却是隐隐的令人感谢/醒来在一片山水里/白云像朵花开了/山头吹着野风”在清晨迷离的晓梦中诗人陷入无名惆怅于他而言叫卖声是悲哀的秋日落

34、叶萧萧下连扫叶声都带着离忧似乎是落叶的告别 但这些忧愁都只是隐隐的因为诗人梦醒后在山水自然的怀抱里看着悠悠的白云吹着清新的野风这一切都是这么静谧安详诗人也因此感到美好而满足一切烦恼忧愁苦闷都归融于大自然中了 再如“荞麦花垂了头/沉沉的若染有乡愁/蝙蝠飞复于黄昏/海风吹过了天上/四面八方的风/吹着云旅人的心/却稳定如磐石/风雨里寓一片虹霓”朱英诞移乡愁之情于荞麦花沉重的苦闷压弯了它的身子黄昏中飞过的蝙蝠更显萧瑟凄凉 但是尽管大风横行旅人的心依旧坚如磐石而诗人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旅人?他的内心也是坚定的期待着雨后的虹霓哀愁的诗境中多了几分笃定和旷达除了在归融自然中寻求自适和解脱朱英诞也在苦闷中进行着

35、关于生命、宇宙的思索或者说苦闷的情绪体验更容易生发智者的冥想这使其哀愁的诗境有了慧性风格 如 冬天一诗开头四句写了冬日雪夜的温柔、静谧、荒凉乌鸦聚首林间风啸此景“使我多愁而静意如楼外的孤烟”对诗人而言苦闷多愁和静谧的生命体验是一体的于是开始进入思考遐想“天上有着荒凉的小径了/那么温暖的黑暗是美好的/而且它使我们分开彼此独 自 而 安 适/它 覆 盖 着 我 们 和 雪 一样”每个人都是暗夜中独立的生命个体在黑暗中孤独地过冬但只有自己的世界也是安适的、自由的思维可以任意驰骋这也是美好的事情 接着“大地第一次感到负载/这奇异的重量奇异的稳固/枯枝是一些古字/生命柔软得如妇人的声音”大地承载着白雪的

36、重量却异常坚实稳固如古字的枯枝拉开历史的纵深感与这些相比人的生命渺小而柔软 最后“当晚钟一响/我的拖鞋开始燃烧着我!/啊蟪蛄:可怜的云发出嗫嚅!”晚钟敲响寒冷迅速侵袭诗人的脚诗人发出生命如蟪蛄的感叹 整首诗是朱英诞在雪天进行的生命思考其中夹杂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哀愁但又节制从不直言表露读者沉浸在茫茫雪境中感受着这种奇妙玄思在苦闷中获得心灵释然和智性冥想的乐趣之后朱英诞感到已与天地浑然相融天地间的景象都在安抚着“我”以至于开始享受悲愁:“啊浓阴/我赞美你/悲哀是这样美丽的!”又或者“把愁苦当作一个好玩的对象”总之朱英诞独特的气质秉性形成了独特的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感性体验与智性思索的结合赋予这一美学境

37、界以新质(二)萧瑟意境谢冕先生认为朱英诞一生最萧瑟将其比之庾信以杜甫之评“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第 期 张祎凡:朱英诞新诗的苦闷书写 诗赋动江关”赞叹朱英诞诗歌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可谓是独具慧眼 事实上二人人生经历确有许多相似之处 庾信一生历经时代分裂与动乱梁朝灭亡被迫留仕北朝又经历西魏、北周、隋三次政权变迁用世之志不伸的苦闷再加上亡国之痛、屈节之悲及乡关之思诸多矛盾复杂的心境交织在一起使他的创作由早期绮丽华艳转向愀创萧瑟 朱英诞一生也十分坎坷幼年经历丧母之痛又在战争硝烟中颠沛流离病痛缠身毕生怀着无从寄托、无法消解的乡愁在身隐和道隐之间往复徘徊游走于时代边缘 这两位意难平的才子冥冥中似乎注定相识朱英诞

38、在文章中多次谈及庾信对其极为推崇:“在古代接屈原、曹植、陶渊明 的 庾 信 要 算 是 一 个 重 要 的 诗 人了”认为庾信的萧瑟生平成就了他的诗艺极力赞赏其诗中富有的“充实的情思”庾信的一生是萧瑟的其诗赋之意境也是萧瑟的这种风格在朱英诞的诗作中也可略窥一二但又得到二人不同的演绎 庾信诗文中的萧瑟是大悲大苦渗透着浓郁的悲剧意识有如苍凉悲壮、沉郁 凄 怆 之 绝 唱 在 哀 江 南赋小序中他提出了“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的创作审美原则整篇赋将庾信一生的悲痛苦难表现得淋漓尽致悲哀寄托深广这种萧瑟给人以巨大的心灵震撼让读者不禁“哀同庾信”朱英诞的萧瑟是更内敛的、冲淡的与庾信的“惟以悲哀为主”不

39、同朱英诞不喜过于表露悲哀写诗对他而言是遣兴、是游戏让悲愁苦闷破坏了这恰到好处的兴致就得不偿失了 如果说庾信诗文中的萧瑟感被赋予深厚的时代内涵个人的悲剧命运中显现着一个悲壮的时代那么朱英诞诗歌则是内转的、相对封闭的展现的更多是个人生命之萧瑟以及思考宇宙、人生、人类相关命题而产生的萧瑟之感以景物意象等烘托出萧瑟之意境让读者回味良久萧瑟之风格产生于萧瑟之诗境的营造秋天、暮雨、飞鸟等是朱英诞诗中常出现的意象朱英诞极其擅长构造秋日凄寒之诗境给人以萧瑟之感 如寒食节:“是怎样离失的呢/残钟发自林间又萦绕在林间/是谁伫立在山头射猎雉鸟/为了桃花能笑?/白杨萧萧的明天/我准备去和它们相守到老/如在天的洞窟里小

40、住七日/大地将使我不遑安息?/嫩黄的草儿也有秋天的哀怨吗?/一只狗将是我唯一的侣伴/向月华出发不系的小船?/春夜的狂风学着海啸迢远的”时值寒食虽已是春天但诗人却在春日诉说着秋日的哀怨苦闷孤独的诗人只能在这寂寂天地间与狗作唯一侣伴与萧萧白杨相守到老萦绕着孤独寂寥、忧愁感伤的氛围 残钟、白杨萧萧、秋怨、孤舟、风啸这些意象完美营造了感伤的情感氛围萧瑟意境和盘托出 再如“吹洞箫者在哪里呢/听秋风之瑟瑟吧/梧桐树上 没 有 凤 鸟 的 飞 落/宁 静 的 窗 前 积 叶 已深”洞箫之声的沧桑感夹杂秋风之瑟瑟眼前所见是寂寥的梧桐和积满的落叶伤感中有恬静画面溢满萧瑟之美 除了萧瑟之景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也有类

41、似悠长的哀愁的意味如 死之恋歌 致夭亡的兄姊弟妹一诗“我终于是一个主角似的/落在一出没有死的悲剧里”诗人认为没有死亡的生命是没有价值的是悲剧的而自己就身处其间他似乎向往死亡、渴望死亡甚至盘算着“须经过多少迷惘的路程/我才能和你们共享幸福的梦”在这里诗人为死亡披上凄美的面纱为诗歌蒙上一层哀婉的色彩 结尾“晚钟远如细雨 涟 漪 和 鱼/如 破 谜 我 望 着 生 命 的 黄昏”虽然早已将生死看淡但“生命的黄昏”依然充斥着生命之思的淡淡哀愁将萧瑟意味拉满朱英诞诗中萧瑟意境还体现在以凝结了特定情绪体验的历史情境书写当下的境遇二者相互叠合给人以穿越时空的历史沧桑感这种浩瀚渺远的时空感让人感叹历史之相似、

42、命运之相似含蓄蕴藉的诗味中透着萧瑟 如信誓:“当我回来的时候/这是一封信我指着/我我把它邮递了来/久别的妇人/当在马上相逢的时候/没有纸张和笔墨/我已经不知道我是谁/一行诗句?”诗歌化用岑参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思绪立刻被拉回了一千多年前战火纷飞的荒凉边塞而如今的诗人再遇无纸笔的漂泊游子无奈的诗人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封信、一句诗带去远方的音讯 相似的情境叠合碰撞无论历史还是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当下游子的羁旅愁思弥漫开来穿越浩远时空绵延历史长河烘托出萧瑟意境四、结语步入朱英诞的诗歌世界一位面带愁思的诗人站在一方小园中静静仰望天空时而望向远处的炊烟飞鸟心中默念哀愁他静默

43、的冥想世界我们是不忍打扰的 在这里诗人以诗性方式言说自己“丰富的苦闷”他独特的气质秉性为苦闷书写赋予丰富内涵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苦闷使其悲愁但也给诗歌带来别样的韵味在艺术建构的世界中朱英诞笼天地于宇内挫万物于笔端飞驰的神思为中国诗歌史留下美丽的篇章也让诗人自己在苦闷中达到和解与自适参 考 文 献谢冕.暮年诗赋动江关 纪念诗人朱英诞.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朱英诞陈均.梅花依旧 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的自传.新文学史料():.朱英诞.朱英诞集:第 卷.王泽龙主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朱英诞.朱英诞集:第 卷.王泽龙主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朱英诞.朱英诞集:第 卷.王泽龙主编.武汉:

44、长江文艺出版社.朱英诞.朱英诞集:第 卷.王泽龙主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朱英诞.朱英诞集:第 卷.王泽龙主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朱英诞.朱英诞集:第 卷.王泽龙主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许纪霖.启蒙如何起死回生.民主与科学():.刘勰.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北京:中华书局:.王泽龙程继龙.朱英诞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外国文学研究():.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朱英诞.朱英诞集:第 卷.王泽龙主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 尹春霞)().“”.第 期 张祎凡:朱英诞新诗的苦闷书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