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药苍耳子的本草考证.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90315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苍耳子的本草考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药苍耳子的本草考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药苍耳子的本草考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第 24 卷第 7 期717医史文献717中药苍耳子的本草考证胡婷婷,李金洋,曹家杰,孟祥松,汤 建(亳州学院中药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摘要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等相关记载并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毒性药材苍耳子的收载情况、名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减毒和使用禁忌进行系统梳理与本草考证,以期为进一步的安全性研究和评价提供参考。考证发现,早在东汉时期就已有苍耳子的记载。清代之前多以“枲耳实”为其名,之后至今日,则都以“苍耳子”为正名。苍耳子有毒,性偏温,可祛寒,味辛、苦,辛以行散,苦以泄燥,因此具有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之效。用于治疗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疹

2、瘙痒、湿痹拘挛。苍耳子的炮制方法最早为“去心,拌黄精同蒸”,随着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炮制方法逐渐增多,现多为去刺捣碎或者炒制之法。又因其有毒,使用禁忌现为用前需炮制,不可过量服。关键词 苍耳子;本草考证;毒性;减毒中图分类号:R28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63/ki.2096-7403.2023.07.03Textual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CangerziHuTingting,LiJinyang,CaoJiajie,MengXiangsong,TangJian(CollegeofTradition

3、alChineseMedicine,BozhouUniversity,BozhouAnhui236800)Abstract Byreferringtotherelevantrecordsofmateriamedicaandmedicalbooksinthepastdynastiesandcombiningwithmodernliterature,thispapersystematicallysortsoutandresearchesthecollection,name,natureandtaste,channeltropism,functionindications,processingfor

4、reducingtoxicityandusetabooofthetoxicmedicinalmaterialofCangerzi,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furthersafetyresearchandevaluation.TheresearchshowsthatasearlyastheEasternHanDynasty,therehavebeenrecordsofCangerzi.BeforetheQingDynasty,itismostlynamedXiershi,andthenuntiltoday,itisnamedCangerzi.Cangerziistoxi

5、candmildinnature,anditcanremovecold.Cangerziispungentandbitterinflavor.Thepungentflavorcanplaythefunctionofdispersingandbitterflavorcanplaythefunctionofclearingdryness,soCangerzihastheeffectofdispellingwind-cold,relievingstuffynose,andexpellingwind-dampness.Cangerzicanbeusedtotreatwind-coldheadache,

6、nasalcon-gestionandrunnynose,allergicrhinitis,nasalsinusitis,rubellapruritus,andclonuscausedbydampness.TheearliestprocessingmethodofCangerziisremovingthecoreandsteamingwithHuangjing.Withthecontinuousexpansionofitsapplication,theprocessingmethodshavegraduallyincreased,andnowremovingthestingandcrushin

7、gitorfryingaremorecommon.Becauseofitstoxicity,itshouldbeprocessedbeforeuseandnotbetakeninexcess.Keywords Cangerzi;textualresearch;toxicity;reducingthetoxicity基金项目 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20A0764);亳州学院 2020 年度学科团队建设项目(BYZXKTD202004);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21A1144)作者简介 胡婷婷,硕士,讲师,Email:通讯作者 汤建,博士,教授,Email:苍耳子最早被记

8、载在神农本草经,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尤其擅长治疗鼻科疾病,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鼻炎和鼻窦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1记载,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sibiricumPatr.的干燥成熟带有总苞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除去梗、叶等杂质。性味归经为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功能与主治为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疹瘙痒、湿痹拘挛。在当前版本的药典中,它被归类为“有毒”药材,但却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味中药材,许多本草古籍中都有记载,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本研究通过查阅历代古籍,分朝代依次将古籍中苍耳子的记载呈现出来,并总结苍

9、耳子的一般情况,如药名、性味、归经、功效与主治、炮制减毒、使用禁忌等安全性方面内容,希望可以为进一步对苍耳子开展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对患者用药的疗效与安全有更好地保障。1 历代本草对苍耳子的记载苍耳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出现,但未曾查证到其果实苍耳子的记载。苍耳曾经以“卷耳”“苓耳”为名。苓耳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所著的古书尔雅2中,国学大师黄侃对尔雅 进行整理后,2023 Vol.24 No.7718医史文献718在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3中称其为“苓耳”,书中提及此物广泛出现在如今的长江河段以东地区,例如现在的芜湖、南京等地。“卷耳”曾经在诗经 中一篇 国风 周南 卷耳 中有所提及“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10、4。可见当时已经将苍耳作为药用植物进行采集,而卷耳便是苍耳,子可入药。楚辞 离骚 中对苍耳也有记载,其中有一篇为楚辞 九思 哀岁,便有一句“椒瑛兮涅污,葈耳兮充房”5。句中的葈耳指的就是苍耳,但是当时却将其比作成一种恶草。经查阅本草古籍,对苍耳子的记载按朝代分别梳理总结,共查到有记载毒性药材苍耳子的本草古籍53本:东汉时期1本;魏晋南北朝时期6本;唐朝时期7本;宋朝时期7本;元朝时期1本;明朝时期12本;清朝时期19本。1.1 东汉时期毒性药材苍耳子在东汉时期首次出现在本草古籍神农本草经6中,文中将苍耳子称为枲耳实、胡枲、地葵,味甘性温,可以用于治疗风寒入侵人体而引发的头部疼痛,风邪湿气引发的

11、四肢痹痛、浑身拘挛疼痛,甚至恶肉死肌。如果长期使用的话,还可以补益中气、聪耳明目,使人感到神志清晰,身体轻便,并指出苍耳子大致外形。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朝由陆机原撰写诗疏 里曾提及苍耳子四月中生子,形状类似妇人的耳朵,当时的由州人还称其为“爵耳”7。西晋张华的博物志 称苍耳是从洛中而来,由于其子多刺,附着在羊毛之上,进而进入蜀地,又被叫做“羊负来”和“道人头”8。同一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9中,还记载了苍耳子可以治疗误服铜钱所引发的病症。南北朝时期著作名医别录10中又称其为“常思”,性偏微寒,味苦、辛,有小毒,可以用于治疗膝盖疼痛,溪毒。此外,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11中曾有记载苍耳原本中国

12、并没有此物,认为可能是苍耳子黏附在羊的身上从国外带进中国的,故将其称为“羊负来”,又一名为“常思菜”。南北朝刘宋时期的雷敩所编撰的我国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12中提及苍耳子,书中将其称为“枲耳实”,并且首次记载了苍耳的炮制方法。1.3唐朝时期唐朝著名医药学家孟诜所撰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13也将苍耳子记载其中。书中指出其可以治疗中风、伤寒头痛,不可以与马肉一起共同食用,明确说明了其所治疗的病证与饮食禁忌。唐朝孙思邈的千金翼方14中指出苍耳子可以治疗牙痛。同样来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15中明确记载了苍耳子又名“只刺”,味苦甘性温,有小毒,还指出苍耳子忌猪肉。唐代的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16也记

13、载了苍耳子久服可以益气,聪耳明目,强志轻身,其果实成熟时为最佳采集时间,书中也称其为“羊负来”,认为其是黏附在羊毛上从国外而来,并且使用时应该尽量减少用量并且使用时忌食猪肉米泔,夏季用水服用,冬季用酒服用为佳。主要治疗风邪所致的癫痫、头痛、湿痹,毒在骨髓时,疗效最好。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17中记载苍耳子使用时应该先将其炒香,并捣去其刺,与酒同服可以治疗风病,补益气机。也可将其烧成灰烬,放入酒中,治疗嗜酒之症。唐代王焘辑录而成的外台秘要18(又名外台秘要方)中用苍耳汁水去治疗热毒病攻手足,痈肿疼痛之症。唐代昝殷约撰作的食疗方书食医心鉴19中有一方将苍耳子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此外唐代甄权所著药性论2

14、0中记载了苍耳子药性,认为其味甘无毒,主要治疗肝热、明目。1.4 宋朝时期宋代官修药方太平圣惠方21中记载了苍耳子捣碎后用酒拌服可以治疗妇人风疹瘙痒。同一时期的唐慎微所著证类本草22中记载苍耳子俗称“道人头”,果实成熟时采集,并明确指出七月七、九月九的采集时间段最佳,一般单独使用,痈肿困甚者最宜使用,也可以烧成灰使用,在腊月用猪油脂封存。宋代苏颂编撰的本草图经23(简称图经又名图经本草)中将苍耳称为葈耳,并写道苍耳遍布广泛,处处都可以找到其踪迹,四月中生子,形状类似妇人耳珰,书中还记载了苍耳子的手绘图(图1)。还有一本虽查证不到朝代和作者但由宋代掌禹锡考证过的日华子本草24中,记载苍耳子可以治

15、疗风病,例如风邪表证的瘙痒、疥癣瘰疬等,一般炒过后2023 年第 24 卷第 7 期719医史文献719入药。宋代第一部由刘翰、马志等编著的官修药典开宝本草25中记载苍耳子味苦、甘,性温,可以用于治疗膝痛,溪毒。1.5 元朝时期元朝有关苍耳子的记载较为稀少,大多都与以前朝代记载一致,但元代李杲所汇总的珍珠囊药性赋26将苍耳子划入温性药材之中并记载苍耳子有小毒,可以透脑止涕。1.6 明朝时期明朝兰茂的滇南本草27、李梴的医学入门28和陈嘉谟的本草蒙筌29都认为苍耳子气味甘、苦,温。既可上通,又可下行。其可以发散风寒湿邪,外达表肤,治疗头痛、肢痛等。并称苍耳为疮科仙草,但其有小毒,使用时应当重视。

16、秋季采集为佳,入药前应先微炒,忌食猪肉、米泔。明代植物学家朱棣的救荒本草30记载苍耳秋季结果实,果实比桑葚短而且外部还有许多毛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31记载苍耳子,有“野茄”“地葵”“常思菜”“道人头”“野缣丝”之名,有祛风热之效,不可以和猪肉一同使用,烧灰制霜每天早上和晚上各服用一次,可以治疗皮肤风病。明代李中梓、姑苏钱允治的雷公炮制药性解32记载苍耳子甘温,有小毒,归肺经,可以治疗风湿痹证、血崩等,还可发汗。使用时应当炒至其有香味散出,捣去其刺。同一时期缪希雍的炮制著作炮炙大法33记载苍耳子的使用方法为蒸用或炒熟去刺。明代缪希雍的另一本神农本草经疏34中有一句关于苍耳子性味的描述“得土之

17、冲气,兼禀天之春气,故味甘温”,称之为祛风疗湿之药。明代卢之颐的 本草乘雅半偈35中记载苍耳子性偏甘温,有小毒,形状似妇女珥,外壳坚韧,刺毛密布,由于它的颜色苍苍,故名苍耳。文中还将苍耳称为“猪耳”“喝起草”“进贤菜”,名号虽多,但总的来说属于根据其外表形象命名。明代张介宾撰写的景岳全书36中写道苍耳子可以治疗风邪入侵人体引起的头部疼痛、四肢痹痛、瘰疬,还可以养血、暖腰膝,尤其适用于鼻渊。明代刘文泰编撰本草品汇精要37记载苍耳子的道地产地为安徽滁州。此外,明代也有很多古籍记载了苍耳与苍耳子的手绘图,李中立的本草原始38(图2)、朱棣的救荒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 以及陈嘉谟的本草蒙筌 中都有其外形

18、特征的描绘,与现代基本是一致的。1.7 清朝时期清代徐大椿的 药性切用39、黄元御的 玉楸药解40、黄凯钧的药笼小品41、汪讱庵的本草易读42、杨时泰的本草述钩元43、姚澜的本草分经44、吴仪洛本草从新45、汪昂的本草备要46都记载苍耳子甘苦温,善发汗祛风,对头痛、足痛、膝痛、痹痛皆有作用,还可以治疗鼻渊齿痛与皮肤风病,使用时应去除其外部毛刺,酒蒸使用,但是此物消散中气,体虚者忌用。清代张志聪、高世栻的本草崇原47中记载苍耳如今多用其果实苍耳子,甘温,多刺,有小毒,果实发黄,可治风邪痹痛,久服疏通经脉,即可益气。张秉成的本草便读48中记载苍耳子能升能降,味辛苦性温润,专入肺脾,治疗风邪表证,鼻

19、渊头疼,疥疮痒疾,尤善治鼻渊。清代张璐本经逢原49、严西亭得配本草50和刘若金本草述51中都写到苍耳子不可以和猪肉、马肉、米泔共同使用,甘苦温,有小毒,治疗风寒湿邪引起的痹痛,鼻渊、鼻炎,炒熟后去除其外部毛刺后使用,或酒拌蒸后使用。清代高世栻续成的本草崇原47记载苍耳子生时颜色为青色,成熟后果实为黄色,苍耳子中有两仁,颜色为黄白色。味甘性温,外部表壳坚硬还有很多毛刺,图 1 本草图经苍耳子图滁州(安徽滁县)葈耳 滁州葈耳图 2 本草原始苍耳子图葈耳 仓黑色有刺2023 Vol.24 No.7720医史文献720有小毒,主治风寒湿邪引起的头部疼痛,风湿痹痛,周痹,四肢拘挛疼痛,因为可以治疗周痹,

20、故可通行血脉,治疗恶肉死肌。清代黄宫绣所编撰的本草求真52中写到苍耳子归肝、脾经,味甘苦性温,没有毒性,可治疗风湿内淫,气血阻滞痹痛,为祛风疗湿之圣药。清代陈其瑞本草撮要53记载苍耳子甘苦,入足厥阴经,可以祛除风湿,消肿除痹痛。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54中苍耳子善解大麻风之毒,由于苍耳子可散真气,所以其他的病不可以随便使用。他认为苍耳子虽然对膝痛、汗斑也可能有效,但这种小病不必用苍耳子这种耗伤元气的药物。清朝沈金鳌所编撰的要药分剂55中写到苍耳子味甘苦性温,没有毒性,可升可降,主风邪引起的痛症,为发汗散风胜湿之品,还可上行使清阳之气上达巅顶,因此用于治疗鼻渊、鼻息等。清代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56中写

21、道苍耳子甘苦温,归肝、肾经,去除外部毛刺后使用或酒拌蒸用,为祛风除湿之圣药,治疗痹痛,疮疥、瘙痒,亦治鼻渊,还可明目、养血。清代李文炳汇纂经验广集57记载苍耳子炒后研磨成末,用黄酒冲服可治疔疮恶毒。清代何谏生草药性备要58记载苍耳子与蚬肉炒后食用,可治疥癞皮肤病,消风散毒。清朝关于苍耳子的古籍记载较多,很多古人都对苍耳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在性味归经上与现在有些许不同。但总的来说,大多都认为苍耳子属于小毒之品,可治疗风邪入侵所致的痛证、痹证,尤其善于治疗鼻渊,功效主治与现在临床所认可的基本一致。2 苍耳子药性及临床应用2.1 药 名苍耳子首次被记载是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6中,书中将其正名为

22、“葈耳实”,又称“胡枲”“地葵”,东汉郑康成称其为“白胡荽”,后在魏晋南北朝又有“爵耳”“羊负来”“葹”“常思”“道人头”之称。肘后备急方9中还将其叫做“苍耳头”,“苍耳子”首次作为正名被记载是在唐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15中,此外还称其名为“只刺”。苍耳子的名称大多都是根据其来源与外形作为依据来命名,古籍文献中关于苍耳与苍耳子的形状描述与现在基本是一致的。清朝之前,古籍大多以“葈耳实”作为其正名进行记载。清朝以后,直至今日,都以“苍耳子”为名进行记载。2.2 性 味苍耳子的性味首次被记载是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6“味甘,温”,后在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别录10中记载其“性偏微寒,味苦、辛,有小毒”,各

23、个朝代对苍耳子的性味都有不同的记载,经过对古籍梳理总结,古人大多数认为苍耳子“性温,味甘、苦,有小毒”,很少将“辛”味记载其中。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1已经明确苍耳子性味标准为“辛、苦、温,有毒”,“甘”则能补,苍耳子作为一味毒性药材,将“甘”味去除会更加严谨科学。2.3 归 经苍耳子的归经在古籍中出现次数较少而且较为混乱,雷公炮制药性解32记载其“入肺经”,本草乘雅半偈35中还认为由于“其子似肾,色苍,归肾肝经”,本草便读48记载其“入脾、肺”二经,本草求真52记载其“专入肝脾”。目前,百度百科将其定位归“肝、肺”二经,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1已明确指出其“归肺经

24、”。2.4 功效与主治苍耳子的功效首载于神农本草经6“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南北朝时期著作 名医别录10认为其“主治膝痛,溪毒”,明朝兰茂所著滇南本草27中出现苍耳子可以治疗“鼻渊”,明代陈嘉谟所著的本草蒙筌29中还写道苍耳子可以“杀虫止痒”,大多数本草古籍皆以上述作为苍耳子的主治功效。基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1“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疹瘙痒,湿痹拘挛”一致,但是可能由于其含有毒性,所以目前并不认为有“益气”之功。2.5 炮制减毒古籍中最早出现苍耳子炮制方法的是雷公炮炙论“凡采得,去心,

25、取黄精,用竹刀细切拌之,同蒸,从巳至亥,去黄精,取出,阴干用”12。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14还提出“烧灰”的2023 年第 24 卷第 7 期721医史文献721炮制方法,在明代本草纲目31中还记载了“酒拌蒸用”的方法,后续的古籍中又进一步提出“去刺炒制”的方法。现在大多都是去刺捣碎或者炒制,经过现代对苍耳子毒性的进一步实验研究,认为高温炒制59、配伍黄芪60、配伍辛夷61都可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2.6 使用禁忌苍耳子的使用禁忌首次出现在唐代孟诜食疗本草13,书中指出其不可与马肉一起共同食用。后续又有部分本草古籍提出苍耳子也不可和猪肉、米泔共同食用。除饮食禁忌以外,在清代徐大椿的药性切用39中

26、明确记载苍耳子“虚人忌之”。目前主要认为血虚头痛不宜服用,但由于其含有毒性,使用应先炮制,不可过量服用。3 结 语经过对毒性药材苍耳子的古籍考证,可以得出古人对苍耳子的记载情况与现在大部分是一致的,但是对毒性方面的了解不够透彻,所以对临床安全用药不能做出准确的指导。苍耳子是一味毒性药材,如果临床使用不当、配伍不当、用量过大则会出现呼吸异常、恶心、昏迷等不良反应62,使用时应格外注意,要对其功效主治与中毒机制充分了解。关于目前对苍耳子毒性物质研究,初步确定其毒性成分主要是毒蛋白、倍半萜内酯类和苷类63。虽然苍耳子有毒,但是它作为治疗鼻渊的要药,在“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27、所以临床需要严格遵守苍耳子的炮制规范,以免由于炮制不当而出现不良的情况64。在临床使用的时候,还应该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并掌握其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免发生毒性反应。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古籍中苍耳子的记载,学习古人的用药经验,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去进一步研究苍耳子的有效成分与毒性成分,更深层去探索其减毒方面的方法,以期在毒性药材苍耳子的增效减毒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保障。参考文献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69.2 晋郭璞注,宋邢禺疏.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41.3 黄侃.黄侃手

28、批白文十三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1.4 代富华,冉懋雄.苍耳子与苍耳的本草考证J.基层中药杂志,1996,10(4):5-6.5 杨雪,张冰,高建超,等.毒性药材苍耳子的中医药古籍挖掘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7):3085-3088.6 神农本草经M.孙星衍,孙冯翼,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40.7 李文瑞,李秋贵.中药别名辞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45.8 吴志槐,褚小兰,范崔生.苍耳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2002,25(10):745-748.9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M.汪剑,邹运国,罗思航,整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9、:142.10 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辑校本)M.尚志钧,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1-142.11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99.12 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辑佚本)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56.13 唐 孟诜,张鼎.食疗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6.14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3-54.15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鲁兆麟,主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00.16 唐苏敬.新修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2005:126.17 唐陈藏

30、器.本草拾遗(辑释)M.尚志钧,辑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50.18 唐 王焘.外台秘要方M.王淑民,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5.19 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历代中医珍本集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0:4.20 唐甄权.药性论药性趋向分类论(合刊本)M.尚志钧,辑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3.21 宋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校点本(上册)M.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61.22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227-229.23 宋 苏颂.图经本草(辑复本)M.

31、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72-173.24 日华子本草(辑注)M.常敏毅,辑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37.25 开宝本草(辑复本)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5.26 元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56.27 明 兰茂.滇南本草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509-510.2023 Vol.24 No.7722医史文献72228 明李梴.医学入门M.金嫣莉,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34.29 明 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12.30 明朱棣.救荒本草(校释

32、与研究)M.王家葵,张瑞贤,李敏,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170-172.31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989-994.32 明李忠梓.雷公炮制药性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02.33 明 缪希雍.炮炙大法M.成莉,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4.34 明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上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269.35 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40-241.36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23.37 明 刘文泰.

33、本草品汇精要M.曹晖,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95-295.38 明李中立.本草原始M.张卫,张瑞贤,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00.39 清 徐大椿.药性切用M.伍悦,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12.40 清黄元御.玉楸药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5.41 清黄凯钧.友渔斋医话M.乔文彪,张亚密,马建栋,注释.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1:178.42 清 汪讱庵.本草易读M.吕广振,陶振岗,王海亭,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80.43 清 杨时泰.本草述钩元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230-231.44

34、清 姚澜.本草分经(影印本)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75.45 清 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91.46 清汪昂.本草备要M.陈婷,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1.47 清张志聪,高世栻.本草崇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85.48 清张秉成.本草便读M.张晓霞,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72-73.49 清 张璐.本经逢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78.50 清严洁,施雯,洪炜,等.得配本草M.郑金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2-93.51 清刘若金.本草述(校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

35、社,2005:248-249.52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22-123.53 陈其瑞.本草撮要M.陈蕙亭,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54 清陈士铎.本草新编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39.55 清 沈金鳌.要药分剂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188.56 清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M.王树鹏,姜钧文,朱辉,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541.57 清李文炳.经验广集M.李积敏,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263.58 清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影印本)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17.59

36、曹丽萍,臧志和,廖洪利,等.苍耳子毒性成分及炮制工艺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8,5(8):22-23.60 刘树民,姚珠星,张丽霞.黄芪对苍耳子肝毒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7,9(1):17-20.61 马藏,程媛,高天,等.苍耳子和辛夷配伍前后的急性毒性与抗炎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报,2012,35(3):26-28.62 刘鹏,刘玉红,刘云华,等.离子色谱法测定苍耳子中毒性成分羧基苍术苷和苍术苷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4):61-6463 刘传梦,陈海鹏,谭柳萍,等.苍耳子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9):207-213.64 谢清,朱晓奕,汤建,等.苍耳子的本草考证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8,37(2):55-59.(编辑:翟春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