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晏子使楚(一)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文章中的重点文言虚词、实词。2.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3.启发学生对论辩的兴趣。教学重点1.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2.学习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晏子回击楚王的方法,即打比方、类比论证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晏子本名叫晏婴,为什么称他为“晏子”?“子”,是指对古代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晏子的故事很多,比如二桃杀三士越石父金壶箴言等。同学们可以读读晏子春秋,你会知道得更多。今天,我们就走进晏子的一个故事“晏子使楚”。1.通过预习,结合自己的理
2、解,同学们能说说课题的意思吗?齐国大臣晏子接受外交使命到楚国去。“晏子使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带有政治使命出国访问。2.找一位学生模仿晏子当时的语气、神态来读一读晏子的话,读后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晏子的话充满了对楚王的鄙视,要读出对楚王的不屑一顾。晏子其实是在讽刺楚王,所以要读出讥讽的语调。晏子具有绅士风度,所以要读得慢条斯理。晏子毫无畏惧,大义凛然,所以要读得不卑不亢。(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读书的收获)3.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是正常的,而晏子出使楚国是怎样的呢?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看看晏子使楚发生了哪些事情。假如你是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会怎样想?(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分角色表演晏子与楚王的对话,创设情境体验当时晏子是怎样想的。)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的表演体验,逐渐使学生感悟到晏子出使楚国,是代表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与楚王个人之间的争斗,既不能失掉齐国的国威,又不能激怒楚王,做到了不卑不亢,有理有节。4.请总评晏子的语言。晏子口才非常厉害,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晏子运用夸张、类比、打比方、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晏子验证了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5.课下编写、排演课本剧晏子使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