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社戏》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初步了解小说采用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读-感-悟,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段,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重点:抓住作者回忆美好童年往事这个过程表达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刻画人物的方式方法及社会背景下的道德观。
教学课时:3课时
内容准备:
教学步骤:(相关步骤可循环)
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找学生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
鲁迅的小说《社戏》,又会是一种怎样的童年,大家一起来感受和分享。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例: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宛转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01—03段)——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重点词:优待-免念-游戏-犯上-掘蚯蚓-钓虾-放牛(乐事)
(2)看戏中(04—30段)——看社戏的前前后后和感受。
一层(04—0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
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美丽景色)
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
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偷豆吃)
(3)看戏后(31一39段)——六一公公夸奖“我”,并且送“我”母亲罗汉豆
(4)尾声(40段)——思念好豆好戏。
(三)人物性格特点。那些句子集中的烘托出了人物性格和社会现象。
学生找句子,大家审查。
人物性格:聪明活泼、大胆心细、热情友爱、聪明伶俐、纯洁无私、心地善良。
社会现象:省亲-亲情浓郁;不犯上-民风淳朴;
六一公公:善良淳朴、宽厚好客、豪爽风趣、宽厚慈爱、热情好客
双喜:聪明能干热情爽直、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小领袖、善解人意办事果断。阿发:热情好客、淳朴无私、憨厚善良、天真活泼
桂生:机灵勤快
(四)经典语段阅读欣赏:
语段一:(10-13段)
1、找出几个划船的典型词语,说说用词的表现力。
讨论归纳:
泊-跳-拔-坐-聚-点-磕-飞;
这些词语集中体现了孩子们的划船技术,动作动作熟练,干净利落,看社戏的急切心情。比如:跳-看戏的急切心情和轻松地心情;点和磕-说明篙与桥石接触的面积小,时间短;飞-说明行船速度快。
2、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美景的?
讨论归纳:
①色彩:(远山-淡黑;渔火-红)视觉:(淡黑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
②气味:{嗅觉:(清香、之香);触觉:(水气)}
③声响(听觉):(潺潺、似乎听到了歌吹、宛转、悠扬)
④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3、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讨论归纳:
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表现(烘托)了(我)孩子们想看社戏的急切(迫切)和喜悦(愉快)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4、给这几段文字草拟一个小标题。
讨论归纳:月夜行船(夏夜行船)或看戏途中见闻感受。
月夜行船与船头看戏、午夜归航(深夜归航)共同构成几个画面。
5、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3)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山为什么说“踊跃”)
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使用物的活衬托人的心情。
(5)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6)“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
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 心急生误 两误曲折 更现心急)。
语段二:(22—30段)
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语段的内容。
讨论归纳:午夜归航(深夜归航)或看社戏归途偷吃罗汉豆。
2、说说“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在写法上有怎样特点?
讨论归纳:这是直接写船的句子,它化静为动,不仅带有童话色彩,还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具有增强景物描写效果的作用。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讨论归纳:“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表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看戏回来和去看戏时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轻快。
三、问题补拾:
1、梳理下面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
A 赵庄看社戏
B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 看社戏前的波折
D 看社戏归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
F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1)情节顺序是:G、F、C、B、A、D、E
(2)详写的是: A、B、C、D
(3)略写的是: E、F、G
2、文章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叙事与描写(写景)结合;
多角度来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
详略结合;
情节曲折:
3、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全文描写了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文章以看社戏为线索,围绕看社戏前前后后的趣儿事展开。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5、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6、如何看待偷豆问题?
偷,反映了童年的调皮;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天真的天性,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7、写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
8、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豆是一样的,只是偷豆这件事让我难忘。结尾照应了开头,双喜等许多小朋友陪我去看社戏,在看戏回来的路上还发生了偷豆这样有趣的事情,这不是我得到的优待吗?免念枯燥的书本,那我干了什么呢?不正是看戏和偷豆吗?戏,并非完全指社戏,而是看社戏前后发生的有趣的事。
四、练习:
1、本文在体裁上属于(B) A、散文 B、小说 C、诗歌 D、戏剧
2、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3、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
4、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5、读准下面的字音
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宛转
絮叨 怠慢 蕴藻 家眷 渔父 喝采 旺相 桕树 楫子
6、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 絮叨: 撺掇: 弄潮: 依稀: 宛转:
悠扬: 皎洁: 归省: 漂渺: 自失: 弥散:
【板书设计】
社 戏
——鲁迅
平桥村——乐土——事
看社戏——看戏前波折—难事—乐事
看戏去途——美景——乐事
船头看戏社——盼镜头——难事——乐事
看戏归途——流连——乐事
往事: 留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