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主体ENTERPRISES INNOVATION聚焦服务“三农”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茶叶是浙江最具优势的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之一。2022 年,浙江全省茶园总面积达 310.5 万亩、总产量19.4 万吨、总产值 264 亿元。2022年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浙江入围百强品牌达 14 个,总价值达 431 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浙江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背后,是近年来一批涉农科研单位送人才、送科技、送资源下乡,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一家在浙部属综合性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研究所拥有科技、质检、标准、培训和信息等多
2、个国家级和省级平台,一直以来立足浙江、服务全国,为地方茶企、茶农和产茶县政府提供科技支撑服务。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创新活力目前,研究所建有国家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ISO/TC34/SC8 茶叶分技术委员会中国唯一技术归口单位、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省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重点实验 周春江 杨秀芳 王心悦立足浙江、服务全国,为地方茶企、茶农和产茶县政府提供科技支撑服务。室、全国茶叶标准样品专业工作组、浙江茶业学院(共建)等服务行业的省级以上平台;参与建设中国茶产业联盟、省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20 多个创新平台;与产茶县合作建设了 13个科技示范县和 4 个标
3、准化示范县;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了 20余个产研合作平台,持续整合行业资源,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行业热点难点为研究重点,聚焦茶叶品质和安全、茶资源利用高效化、跨界产品多元化和加工工艺绿色化,攻关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不断构建集传统茶优质高效、现代茶高值利用和跨界开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价值跃升技术体系,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产品应用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示范,以科技创新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引领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价值链研究所聚焦茶叶初精深加工技术、茶资源跨界利用、茶叶质量与标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科技特派员指导茶农制茶工艺7
4、1创新主体ENTERPRISES INNOVATION准等领域热点难点,攻坚克难,创造性地提出“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现代茶产业发展新理念。“十二五”以来,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 100 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15 项,每年为 500 余家单位开展科技服务。研究所在茶活性物质绿色高效制备、功能性茶制品开发、茶及茶制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等领域进行了前沿探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了茶叶资源的高值高效利用,依托创新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牵头完成的“茶制品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项目成果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 2
5、 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及一等奖 2 项,在茶功能成分绿色制造、高品质茶制品开发、茶制品快检技术、茶食品开发利用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解决了茶叶深加工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引领茶制品领域的绿色安全制备与拓展茶制品在食品、日化领域的高值利用,为延长茶叶产业链提供了理念、标准、技术、产品和政策的支撑。紧抓茶叶风险防控数据表征质量安全依托国家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研究所为行业茶叶产品质量检测数量达 3 万余批次,开展茶叶稀土、氟、咖啡因等风险评估研究和风险物控制技术研究,科学指导茶叶健康消费;研制茶和茶制品贮藏品质控制关键技术,提出绿茶、红茶、茶制品保质期。创造性开展产茶县区域茶叶质量安全跟踪
6、研究,全面、客观、科学、数字化表征区域茶产业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状况,并与相关政府部门联合发布质量安全白皮书,为地方政府科学施策和消费者深入了解产品质量提供大数据支持。牵头编制茶和茶制品生产许可细则,为全国茶行业市场准入提供制度保障,为我国茶叶质量安全、产品品质的提升保驾护航,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引领茶叶标准化进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所研制茶和茶制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累计达 100余项,制定了茶叶理化检测系列方法标准和绿茶系列、红茶系列、紧压茶系列、茶制品系列等产品质量国家标准以及系列生产加工技术规范,涵盖茶叶领域的重要基础通用标准、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推进了我国茶叶标
7、准体系建设。开拓研制了系列茶叶实物标准样,解决了茶叶品质评价主要依据相应的文字标准描述以及生产、检验人员的主观判断等弊端。牵头主导制定首个茶叶国际标准 绿茶术语,推进 茶叶分类 乌龙茶 茶多酚定义与基本要求等三个国际标准的制定。2008 年以来,承办了 ISO/TC34/SC8 第 22 次、第 27 次茶叶国际标准会议及 ISO/TC34/SC8/WG10 绿茶术语工作组会议,组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 ISO/TC34/SC8 第 22 次、第 23 次、第 24次、第 25 次、第 26 次、第 27 次、第28 次茶叶国际标准会议,向世界充分展现我国茶叶标准化水平,实现茶叶“中国标准”走向世
8、界,对于世界认知中国茶、推动全球茶及茶制品的贸易和消费具有重要意义。科特派赋能地方茶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从 2012 年至今,研究所已先后派出 3 轮共 8 支团队科技特派员和5 批次共 59 人次个人科技特派员,服务安吉、泰顺、武义、龙游、松阳、遂昌、景宁、建德、瑞安、余姚、常山、三门、天台、平阳、仙居等 10 余个县(市、区)。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化建设、茶资源综合利用、特种茶加工、茶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为依托,实施科技项目 160 多项,争取各级经费投入 5000 余万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100 多项,开展技术培训 160余场,培训农民 8000 余人次,服务企业 300 余家,建设示范基地 30 余个,面积 2.4 万亩,增收 5000 余万元,辐射带动周边示范基地 6.2 万亩。科技特派员们真正把先进农业科技和现代理念带给茶农,把技术、信息、资金等一系列要素导入乡村,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茶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途径。下一步,研究所将持续围绕“三茶统筹”发展,聚焦山区 26 县,瞄准茶产业发展技术诉求,组建专家团队服务体系,充分运用茶叶科技研究、质量标准、人才技能培训等优势领域和科技平台等创新资源,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为浙江“两个先行”作出新的积极贡献。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