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海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1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2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难点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练习法。课前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磁带、海燕图片、多媒体课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
2、入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意的,散文诗也是如此。鲁迅借江南的雪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借北方的雪来表达自己对战斗人生的渴望。郭沫若用风雷电来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用庙里的“土偶木梗”来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统治集团。巴金在日月里,用光和热来象征对光明和幸福的追求,用扑火的飞蛾、逐日的夸父、奔月的姮娥热情地讴歌了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英雄。也正因为如此,诗才有了张力,才有了深邃形象的意境美,才成就了艺术的魅力。那么,高尔基在海燕里,又想借海燕的形象告诉我们些什么呢?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年),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被称为“无产阶级艺术
3、最伟大的代表者”。代表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剧本小市民等。文本链接背景知识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
4、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整体感知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搏。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3教师播放课文录音磁带。要求:学生不要看书,看屏幕,仔细聆听,发挥想象,静心感受。4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5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海燕那勇敢无畏的雄姿与精神。同时,那些海鸥、海鸭、企鹅等的姿态与举止与海燕比,又使人觉得可怜可悲。6刚
5、才同学们眼前是一幅整体的面画。然而,它又可以分解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成几幅小画面,它们各说明了什么。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课文精读1指定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要求学生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就
6、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2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现出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作者紧扣“高傲地飞翔”,用“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来描写海燕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的性格。在描写海燕
7、“飞翔”的同时,又着力写了海燕的叫喊声,并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心。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必然来临。3学生轻声朗读第13自然段,体会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4指定学生朗读第46自然段。要求学生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画出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5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为了揭示这个共性,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根据海鸟的不同特点,让“恐惧”“吓坏”“胆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
8、反复出现,从而对他们害怕革命的丑态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和无情的揭露。6指定学生朗读第46自然段,要求认清三种海鸟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丑态。7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海鸭、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画面也就变化了,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7自然段。8指定一位女同学读第13自然段,一位男同学读第46自然段,全班同学从“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起齐读。要求读出感情来。第二课时复习提示上次我们学习了课文前的第一部分,重点是写海燕对暴风雨来到的渴望,现在学习后两
9、部分,重点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的欢乐。巩固理解1指定学生读第711自然段,要求思考: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2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异常激烈。特别在第8自然段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
10、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3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4在险恶的环境里,海燕如此英勇,绝不是偶然的。学生齐读第11自然段,思考: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者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
11、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5教师读第1216自然段。要求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是怎样一幅图景。这是一幅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像火焰,闪电像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
12、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6学生齐读第1216自然段,学生思考: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牺牲。二是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即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板书:叫喊,三个“暴风雨”)。7指定一学生读第1213自然段,全班齐读第1416自然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
13、感情。8学生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表现出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示例二:第2、3自然段。先承接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示例三:第9、10自然段。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充完善了海燕的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与海浪与
14、乌云拼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迈;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示例四:文章的最后3个自然段。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9你读了海燕,思想上受到了哪些启发?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永远充满信心,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牺牲。10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即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
15、借此言彼”。11本文的“大海”“乌云”“闪电”等事物各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
16、意象群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1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13请你仿照句子说一段话。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句式: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心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部分(第711自然段):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击风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部分(第12
17、16自然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写作特点1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散文诗运用象征,往往是通篇运用,而不是某个句子的象征意义。比如高尔基的海燕,乌云象征沙皇的反动统治;大海象征广大群众:海燕象征革命的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则象征形形色色的害怕革命的人;暴风雨象征推翻沙皇反动政权的革命运动。2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海燕的艺术性,使之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3寓情于景、借景述怀的艺术方法。作者依据自己的美学选择,赋予笔下的自然景观以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并借助比喻、拟人、对比等艺术手段,使象征主客体之间达到天衣无缝、自然和谐的境地。读者虽满眼是对大海暴风雨前的景色描写,看到的却分明是一幅革命与反革命殊死较量的战斗画图。板书设计海燕高尔基对比象征教学反思海燕是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作品犹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这样简介作品背景,讲讲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之后我让学生激情朗诵、齐读,借此领会作品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海燕的艺术性,学生对比喻和拟人很熟悉,但对反复却缺乏了解,因此让学生找出并解析,重点了解反复修辞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