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阳楼记(一)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
2、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所以第3段描绘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阴雨连绵的天气,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天色昏暗,交通阻塞,夜间常听见呼啸猿啼,凄凉的气氛非常浓重。这样的景物自然引出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第四段描绘了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与上文形成鲜明对照,自然引出迁客骚人的此时的喜悦心情。2、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
3、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照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中的“异”,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议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二)读第5段,1、 提问:这种览物之情用文中的词句概括出来?(不得超过六字)以物喜、以己悲2、 文段中“进”“退”各指什么?居庙之高;处江湖之远。3、作者对迁客骚人们这种览物之情是否赞同?古仁人之心是怎样?作
4、者怎样议论并引出自己的观点? 否,作者赞同的是古仁人之心。古仁人是具有高尚品德的政治家,古仁人之心是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借虚拟的古仁人与上文的迁客骚人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肯定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也是对滕的善意规劝。随后,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的观点。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
5、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 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提示: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7、 古
6、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8、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讲空话。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
7、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10、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1、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
8、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2、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13、联系滕子京情况,分析这段话与滕子京有何关系? 暗中规劝滕子京勿学迂客骚人。(三)朗读全文,整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介绍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写作本文的原因 洞庭湖的胜景 览无之情之
9、异 霪雨霏霏之悲 春和景明之喜 与以上二者之不同 “先忧,后乐”(抒情言志)(四)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1、将叙事、写景、抒情、言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2、整句与散句相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总结目标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目标检测:处理课后习题。巩固目标:1、背诵课文 2、预习小石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