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阳楼记教案一、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二、难点、重点分析 岳阳楼记难句解析:越明年,|政通|人和,|4百废具兴。 分析:(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
2、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膛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
3、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霪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菩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
4、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如:“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年第
5、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分析:()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的本字是“厅,说文:“浮行水上也。”“泳”,说文:“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分析:()“而或”其实是两个词
6、,“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餟脯”(白居易与元九书)()“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皑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壁”,“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一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句写水下之影。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壁”,“静影沉壁”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
7、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溢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壁”,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分析:()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中国语文年第期第页)。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又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高
8、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分析:“先”、“后”都是形容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页说“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鼎。”(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又如“窈窕艳城郭”(孔雀东南飞),“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以译成“
9、就”,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不足取。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微斯人,|吾谁与归?分析: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把“与”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通常解释。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称许”讲,广雅释估:“与,许也。”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跟“归”两个及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这样,
10、“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称许谁,归宿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但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的产生介词的用法至少是在西汉,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第二个“与”是介词,岳阳楼记是宋人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又,文选张华杂诗之二:“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作者介绍,解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三)研习新课。教读第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
11、),而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当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阎左逾(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
12、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教读第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f(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
13、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14、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洁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
15、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6、,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讲读第、段。指明同学读第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解释: “若夫猿啼”句。霪雨:即淫雨。淫,过多,过甚的意思。霪雨解作连绵的雨。阴风:阴冷的风。怒号(ho):大声的号叫。形容风势大,发出很响的声音。岳:高大的山。山岳,泛指洞庭湖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啸:野兽拖长声音的叫,它与“啼”是同义词。老虎叫用“啸”;猴子叫用“啼”,也可以用鸣;鸡叫可以用“啼”,也可以用“鸣”;狗叫可以用“叫”,也可以用“吠”。注意这组同义词,可以逐步培养用词准确的能力。 “登斯楼也悲者矣”句。斯:此,这。去
17、:离开。国:国都,这里指朝廷。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感极:感慨到极点。有者:有的心清。者:代“览物之情”的情。“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是“有”的宾语。 学生齐读第段。指名同学读第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的解释:“至若郁郁青青”句。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锦鳞:锦,本指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色彩鲜明、华丽,好看的意思。锦鳞,这里指代好看的鱼。这种以部分代替全体的修辞手法。叫做“借代”,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法。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诗)中的以“帆”代船。汀:水中的小陆地,也叫洲。“岸芒汀兰”是互文,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兰花。青青:“即“青青”,草很茂盛的样子。“而
18、或喜洋洋者矣”句。而或:或者,有时。皓(ho)月:洁白的月光。心旷神恰:心胸开朗,精神愉快。洋洋:快乐的样子。 学生齐读第段。 讲析第、段。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 问: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作者选用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连绵阴雨的天气、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天色昏暗、交通阻绝,这是写的白天。夜间却是经常听到虎啸猿啼,等等,凄凉的气氛更加浓重了。(三峡就曾经引
19、用民歌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猿呜”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这一段采用与上一段对照的写法。“至若”以下写昼景,“而或”以下写夜景。写白天,写天写水,写天水相连的晴明;写沙鸥,写游鱼,更增添自由闲适的气氛;又写兰芒,生机勃勃,有色有香。写夜间,再次写天写水,有动有静,此时不再有恐怖凄凉的虎啸猿啼,却有悠扬动听的渔歌飘荡在湖面夜空。这样的景物怎能不令人陶醉其中?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
20、。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分别指名朗读第、段,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和作用。 教读第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
21、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
22、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