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科语 文年级初二班级1、2教者课题小石潭记课时数2教案类型新 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有关情况以及文体特征。2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过程和方法:1朗诵课文,增强语感。2通过讨论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的写景状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感情。2 疏通文义。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意境,理解文中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内容1 同步练习册。2 背诵课
2、文。教 学 过 程分课时计划(内容、课型、步骤、方法)附记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由同学们齐声背诵柳宗元江雪诗。本诗以衬托和对比的手法,创造了宏阔茫远的意境,塑造了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自我形象。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除有脍炙人口的诗歌传世外,还写出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八篇散文,画廊式地展现出湘桂交界处的一幅幅山水胜景,并融人自己的身世遭遇与思想感情,小石潭记便是其中代表之作。今天就让我们从作者所描写的那白雪皑皑的江边,走近绿树环抱的石潭,感受那奇山异水给人带来的意趣吧!二 整体感知1 播放朗读录音,自读,弄清下列字的读音。篁竹 (hung) 清冽(li) 为坻(chi) 犬牙差互 (c)佁然
3、 (y) 俶尔 (ch) 嵁 (kn) 幽邃(su)往来翕忽(xi)2 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集体质疑,同学互助,教师点拨、强调重点词语、句子。教师强调A一词多义如:像、如同。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到去。如“沛公起如厕”。从:由。介词。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随从。如“隶而从者”。见:通“现”,现出,动词。如“下见小潭”。看见,动词。如“明灭可见”。清:清澈,形容词。如“水尤清洌”。清静、清冷,形容词。如“以其境过清”。可:大约,约摸,副词。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能够、可以,助动词。如“明灭可见”。差:长短不一,形容词。如“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如“其岸势犬牙
4、差互”。B虚词用法以:用,介词。如“全石以为底”。连词,表承接,译为“而”。如“卷石底以出”。、因,介词,表原因。如“以其境过清”。C活用词“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下见小潭”,下:在下面。“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斗者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犬牙一样。“心乐之”,乐,喜欢。“似与游者相乐”,乐:嬉戏,逗乐。“凄神寒骨”,凄、神:使心神凄凉,使身骨寒冷。D难句翻译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似与游者相乐(好像与游人一同欢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
5、道它的源头在哪里)三 背诵文章第二课时一 走进文本1学生齐读。2 理清本文写景线索,概括景物特征。学生表现预测:本文以游踪为线,移步换形,思路明晰;语言俭省、形象、生动,能突出表现景物的特征;应弄清作者心情变化过程,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二 自主、合作探究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明确:隔着成林的竹子,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以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似的。
6、阳光向下一直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明确:“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
7、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6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好奇:“闻水声;如鸣佩环”喜悦快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间接写心情的愉悦悲怆凄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7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写作思路。明确:发现小潭坐观潭景寻觅源流感受氛围三深入理解1 理解人物的“乐”问: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乐)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学生讨论、回答2
8、体会人物的“忧”过渡: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问: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PPT出示作者及背景重温)3 讨论: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师生讨论后出示PPT四课堂小结及作业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写中结合自身遭
9、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如此充满生机、有如此奇特的景致却无人赏识,作者以此自喻,故触景伤情,“不可知其源”则暗示作者对前途的茫然。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时南方郡州,政治上受挫,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冷清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情。小石潭景物的凄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凉美形成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作业见教案第一页表格)板书设计小石潭记 借 景 抒 情 小石潭全貌 喜悦 写 潭中景物 快乐 感景 情 线 泉水源流 迷茫 线索 索 潭中气氛 凄楚悲凉 尾记同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