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教学目标: 1、学习叙写“有特点”的事。 2、力求突出事情的“动人”之处,形成有个性的表达。 3、理解说、写语言的区别,学习在说的基础上润饰自己的书面语言。 教学方法: 活动实践法。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激发学语文兴趣,在具体实践中培养读、写、说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为语文能力提升辅导课。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读、说、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因此,本课设计通过教学让学生可以把读得的信息,自然地流利地通过口头表达出来,提高其口语交际能力,从而能“出口成章”,同时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把说的内容整理、润饰加工形成书面语言,逐渐形成“下笔成文”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学。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出口成章”的热烈场面,本节课我们将继续感受“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人才辈出的场面。预学、探究二、课堂讨论。(一)熟悉的东西为什么感人?学生自由发言:发挥课文例子作用,回忆所学所看文章具体可感的片段,分析感人原因。讨论感人原因:生活化,紧扣实际;细节化,具体可感;动人化,引起共鸣。(二)熟悉的题材有哪些?学生交流爱写的题材范围,师生讨论,分类进行点评。1、人同学、老师、亲人。长期接触,了解这些人的特点爱好,内容丰富,容易表达感情。2、感觉快乐、幸福、悲哀,虽不是可触可见之物,但可以联系自我,通过许多事情体现,此情也能动人。3、过程成长、等待、
3、读书等,可以有个人的独特经历和情感。4、瞬间事物:黄叶飘落,悬崖上的小树,开得绚烂的花等。原因:在郁闷、绝望、悲伤时,看到某些东西联想到其他,明白一些道理,会有感动,会豁然开朗,会感动得流泪,能使文章峰回路转,给人以启示,充满独特之美。5、上网,足球,偶像。得出结论写熟悉的能感动人的题材。(三)、怎样让熟悉的东西感人。选一两个学生所写片段,进行交流,得出结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我们往往容易视而不见,难以从中发现一些十分珍贵的内容。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换位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其中的动情点。找到了它,就犹如找到了写作的泉眼,情感之流就会喷涌而出精导三、写法小
4、结。 (一)凡作文要感人,必须先感动自己。换位思考,探究原因,酝酿感情;抓住细节,写出动人点,争取有现场感,使人如身临其境;借用技巧,注意渲染,将人、事、景、情、理巧妙结合,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大胆创新。 (二)文无定法,好文章各有千秋,不管选择何种技巧,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口诀:灌注真情,以情驭文;善抓平淡,写出神奇;借用技巧,大胆创新。 提升四、写作交流与评改。 请学生拿出上节课老师布置的作文,四人小组讨论,进行互评,选出优秀者,将名字公布在黑板上,然后组间进行交流。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指导评改方法: 从文章整体看: 1、动情点是否找得准?文章是否倾注真情? 2、叙
5、述描写是否真切细致,有现场感?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 3、是否在平凡小事中有情感与哲理的升华? 从文章局部看: 1、你觉得哪处细节描写最具体真切,富有生活气息,能否给人以生活实感?划出来,加以点评。 2、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水到渠成,有升华感情、深化主题作用,划出,点评。 3、你觉得哪些地方还没有达到要求或不够理想,请仔细推敲,讨论修改。 再次选出优秀作文,选出典型文章,全班讨论。 各组选出的优秀文章经修改后将张贴于班级作文排行榜内。 五、课后作业。 (一)万水千山人生路,一枝一叶总关情。人与人遇,人与事遇,或偶然或必然,或惊天动地,或清风拂叶,这些难忘的故事,是年华的痕迹,是生活的昭示。请大家用笔记本记住记忆中最感人的瞬间,最动人的场面,最有个性的人物,最激励人的事件,最想表述的心绪,做生活的有心,成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符合新世纪的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的人才。 (二)试当小小评论家。对经典作家的名作进行评论,并在组内、班内交流。 读书目录: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等。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