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1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因为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可能有理解障碍,所以教师宜指导学生通过阅看注释、查阅工具书等方式自己钻研,读懂课文,突破理解障碍,不可越俎代庖翻译给学生听。)2由寓言引发的感悟。(两则寓言,寓意各个不同,宜指导学生反复品读,感悟文章的意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郑人买履)一、激趣导入1大家猜谜语:一双玉燕靠地飞,早上出门夜里
2、归。(猜一生活用品)谜底:鞋子。自然导入到课文郑人买履。2什么是寓言: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3投影简介韩非及韩非子。二、学习郑人买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1小组成员互读过关: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成员互读,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正音。2小组成员互译:小组活动,结合书下注释,逐字落实,互译课文,并记录疑难问题,稍后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课堂交流疑难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工具书及有关资料当堂解答。(答案尽可能由学生自己得出)4讨论课文内容,领悟寓意。三、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的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刻舟求剑)一、 成语接龙,语文活动
3、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5分钟)教师鼓励性评价,表扬活动中突出的小组以及个人。二、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三、学习刻舟求剑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1小组成员互读过关: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成员互读,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正音。2小组成员互译:小组活动,结合书下注释,逐字落实,互译课文,并记录疑难问题,稍后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课堂交流疑难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工具书及有关资料当堂解答。(答案尽可能由学生自己得出)4讨论课文内容,领悟寓意。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5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讲讲与刻舟
4、求剑相类似的事,加深理解。四、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2课外收集两则成语故事,并作简要评论。【资料宝藏】1关于寓言“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些故事很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身哲理。寓言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和游说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这类民间故事,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一种手段,他们进而创作新的寓言故事,以便说理生动、通俗易懂。2学法指导我们古代的寓言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古文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会很有帮助
5、。如何学习古代寓言呢?(1)诵读法。学习语文尤其是古文重在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学习这两篇寓言,主要以朗读的方法进行。(2) 发散思维法。在体悟课文深刻寓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创设情景,以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对这两则寓言的理解。(注意对课文重点、难点部分的领悟。)(3)讲故事法。把这两则寓言故事还有你自己积累的寓言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又准确又生动!3文言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
6、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4拓展阅读之一:掩耳盗钟吕氏春秋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已自闻之悖矣。之二:智子疑邻韩 非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5文言文学习网站推荐(1)圣言学堂:(2)文言文翻译:www.phhualian.smjk.edu.my/bc/klasik/lang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