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简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9932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简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简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简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 月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第 期 总第 期 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简论王馨曼(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摘 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尤为必要。中国式现代化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其生成与演进始终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不仅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认识与充分把握,也体现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指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更展现为在“两个结合”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创造,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继往开来与开拓创新。准确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可从三条理论路径着手。一是理论认识路径,基于马克

2、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代化新构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并呈显为一种非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另类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是理论运用路径,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科学方法,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方法论准备。三是理论发展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的始终。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3、的决议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并科学阐述的重大论断、科学概括和创新命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提出与不断开拓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根基、指导思想,并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为根本方向和目标宗旨。鉴于此,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尤为必要。一、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新构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民族历史汇入世界历史的人类现代化之大势,在客观判定西方现代化带来的进步性的同时,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基处批判性审视了西方现代化的特殊样态,提出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困境的现代化新构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奠定了理论前提。(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印证现代化在全

4、球范围内启动的必然性唯物史观强调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考察世界历史的形成与演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基于唯物史观进行叙事。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式确立,资本形态历经“等级资本”“商人资本”“工业资本”变迁,各民族、各地区从原始封闭走向世界成为历史必然趋势。世纪 年代起,工业革命决定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华东师范大学引进人才启动费项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激进左翼思潮研究”()。作者简介王馨曼(),女,法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性地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形成的巨大力量。这表现在:一是工业革命催生了机器化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冲破了地域性、封闭性的生产方式

5、限制。二是在扩展生产领域的基础上,狭隘、固定的分工日趋消灭。三是以往闭关自守的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活动愈加具有普遍交往的特性。由此,不但“工业较发达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景象”,而且人类共同利益成为世界历史条件下“所有相互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马克思按照“生产分工交往”的逻辑来解释世界历史的形成,这是对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的客观反映。与世界历史转变过程相适应,现代化转型也成为世界发展演变中的必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民族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进程中人类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探索和转型。在先进国家率先踏上现代化道路的强烈引力作用下,后发国家为求民族独立、国家

6、富强,也开始追随前者并向其现代化道路学习取经。一场席卷全球的、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现代文明建制进程势不可挡。这一进程促使每一“现实的人”基于物质生产生活实践的现代化追求必然内蕴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中。近代以来,现代化进程不仅从广度上席卷了一切国家和民族、蔓延至世界各地,而且在深度上引发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人类文明被历史性地推进到一个全新阶段。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不仅敏锐地预见了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基本趋势,也科学地阐明了现代化演进规律的本质内涵。当前,在西方国家出现逆全球化和单一现代化观念的情势下,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化、努力拓宽现代化路径选择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

7、理论的坚持和弘扬。(二)资本主义现代化全球扩张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渗透世界市场的开拓与世界历史的形成紧密相连,世界历史的形成以世界市场的开拓为重要表征,实质上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渗透。机器大工业推动商品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发展,促进产品价值实现以及扩大生产规模基础上的资本集中,与此相应的是现代世界市场拓展的强烈需求 生产资料、劳动力要在全球范围成为资本支配和使用的对象。由此引发的情形是,国别市场融入世界市场,各地域性市场走向开放,资本具有了不断开拓世界市场的内在动力。资本消灭了一切民族的地方性、特殊性生产方式的界限,推动了封建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并由此实现了资本开辟世

8、界市场的客观功能。如马克思所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渗透,既外在地表现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也内在地体现于生产方式由手工操作到机器大生产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升格了一个与以往“只表现为人类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崇拜”的历史阶段相异质的历史阶段,推动了历史走向世界历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渗透揭开了人类通过现代化道路追求自身解放与发展的序幕,重塑了全球现代性关系。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因其先发优势和垂范效应而强势席卷全球,并一度成

9、为人类文明的象征,这正是基于生产方式意义而实现的。也即是说,资本主义现代化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生、发展和成熟而逐步形成,伴随着资本不断为自身增殖服务,并使劳动从属于自身的生产方式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中取得了“绝对权力”。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意图将自身变革模式作为非西方社会的普遍模式来推广,将非西方社会纳入其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组成部分。(三)资本主义现代化仅为一种特殊样态:进步与苦难并存的颠倒世界在助推人类社会变革的意义上,马克思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的积极价值,表现为“机器化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

10、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大生产”替代“工场手工劳作”,“工业骑士”打败“佩剑骑士”,资本权力推翻封建王权的统治,主导人类文明的发展,将劳动者从封建制度的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其在法律上实现自由,成为“自由的工人”。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塑造了全新的社会关系和生存境遇,革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将人类文明形态推进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在肯定现代社会带来文明成果的同时,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化呈现为进步与苦难并存的样态。从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角度分析,由于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资本谋求不断增殖和榨取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呈现为释放“资本膨胀力”的过程,资本具有对劳动

11、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劳动转化为异化劳动。在现实生产中,资本和劳动的这种对立表现为:一边是仅有劳动力而没有生产资料的无产者,另一边则是独占生产资料并对劳动过程及产品拥有支配权的资本家,“分裂为两极”成为必然趋势;在世界历史视域中,以资本主义现代化范式为样板的世界历史,并非全球和平发展、共生共荣的历史,相反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殖民主义、侵略扩张以及诸多落后国家对西方世界的依附性状态。这表明,虽然资本主义现代化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但它也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源泉。资本主义现代化样态终究是一种特殊样态,并不能将其作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般样态来看待。资本逻辑笼罩下现代社会是一个颠倒的世界,资本主义现代化并非合理延

12、续以往文明,而是刻意背离以往文明。马克思正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真正具有生成与建构意义的现代化发展新版本,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垄断地位,指引人类文明走向美好未来。(四)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新构想奠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扬弃私有财产,实现劳动解放,确立“现实的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是马克思关于现代化转型的伟大构想。在他看来,现代社会摆脱颠倒境况的根本出路在于消除资本逻辑的束缚,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扬弃是这一过程的具体化。使无产者主体的价值从资本剥削下的自我否定转变为对象化劳动的自我确证。否定资本逻辑的目的在于建构一种劳动逻辑,这种劳动逻辑及其对象化过程并非为了资本增殖,而是以人的全面

13、发展为中心,使“现实的个人”向自己的存在与社会的存在的内在一致性复归,从而否定社会关系的对抗性。社会不是抽象的与人相对立的社会,而人就是社会的存在物,每一个体现为目的而非手段的人生活在合理化的世界之中,且以每个人“固有的力量”凝聚为一种社会的力量,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缘此,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之间的冲突诉诸这一现代化发展的新构想而得以真正解决。无产阶级作为新革命主体登上历史舞台是这一构想付诸实践的现实路径。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高度,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同时提出了超越后者的可能路径,呈示了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现代化新版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4、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新构想的继承和发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苦难且辉煌的历史,一方面,印证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特殊样态仅仅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多元样态中的一元,确认了现代化道路的复数性质而非单数性质;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新构想同中国实际结合的崭新样态,源自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历史地、持续地超越,在现实的历史中不断塑造基于自身历史渊源、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的中国式探索,并日益凸显人类社会现代化健康存续的普遍意义。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新构想为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实践逻辑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二、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方

15、法指导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方法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方法论准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简论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理论运用和方法自觉。在理论运用维度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的理解,应将其置放于一个动态、开放、交互的视域之中。(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刻贯彻对唯物辩证法这一内在灵魂的重新发现和激活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出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强调全向度、系统性而非单向度、单质态的理解视域和动态化而非静态化的命题判断。据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应被深度理解为现代化及其现实道路内在

16、矛盾自我演化的辩证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在场应被自觉认识为持续创新与超越的动态过程而非无矛盾、完成态之定型的“形而上学”。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与在场的逻辑坐标系并非经由任何外部反思式主观拼接的偶然框架,相反,其生发于历史与现实交汇、中国与世界对话、辩证扬弃与超越的总体动态发展的必然性的历史结果之中。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总体理性自觉的把握,不难发现其出场逻辑与在场逻辑正是辩证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以往现代化系列矛盾的辩证扬弃与创造性解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之所以能够实现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以及旧中国式、苏联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之路和改革开放初期探路方式的历史超越,不断彰显中华民

17、族“历史的选择”的实践自觉,根源正在于此。以往五种探路方式是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演化的具体表现,历史性地显露出现代化历程中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和诸多弊端,因而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源泉,又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的对象,是中国式现代化直面与有效回答“历史之问”的基本前提。中国式现代化“辩证法所包含的内在矛盾自我否定、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进程远未完结”,因而不可被理解为某些“静态要素、特征、模式、方案的集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并不意味着作为现代化“一般”的矛盾完全消解,相反,它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仍以新的方式存在。诸如,资本发挥“另类牵引”的消极作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社会发展不平

18、衡、不充分的矛盾,世界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与中国倡导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全球化时代的矛盾等,这都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创新、秉持在场的现实进程中不断合理解决,以印证中国式现代化对“时代之问”的科学回应中,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开创现代化文明新样态。中国式现代化在充分汲取以往现代化道路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同时,不断彰显在新的场域重置这些矛盾体系的方式创新,在发展进程中不断拓新更宏阔、更复杂、更高阶的辩证格局。历史证明,不仅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是中国共产党人倾注生命和鲜血交出的现代化“世界之问”的中国答卷,而且中国式现代化的“在场”也体现出构塑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持续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唯有以“大历史观

19、”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法,明晰中国作为世界现代化共同体中主要成员在助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积极参与和大国责任,才能以真正的历史自信创造历史、赢得未来。(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历史唯物主义有着本质关联:后者的核心要义和意涵精髓内蕴于前者,前者是对后者的有效证明和积极推进。为此,需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唯物主义基底。历史唯物主义既不是将历史视作“想象主体的想象活动”的“历史占卜术”,也不是将历史视为“僵死事实的堆积”的“自然进化论”,而是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将历史看成“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之所以能够真正深入历史“本质性的一

20、度”,正是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抓住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生产方式。海德格尔为此客观评价,在理解和把握人类历史规律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优越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年第 期 任平:论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法 “道路之新”的矛盾体系与出场逻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第 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于萨特的存在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发展“普照的光”,不仅照亮了人类社会普遍发展与更替之途,同样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厚历史与鲜活现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导源于历史唯物主义指示的实践与发展逻辑。在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时代,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21、矛盾运动超越了民族的个体性而走向世界的普遍性,这是客观的历史必然。东方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不可避免遭受西方社会的冲击,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通过考察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社会形态和东方的社会结构及矛盾运动,形成了东方社会理论。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他说自己关于西方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不是一切历史哲学理论的永恒化。晚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为东方国家摆脱落后局面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梳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脉络,可以发现其历史必然性 从“裹挟着对外来挑战的回应”的一朵浪花,飞腾泛起而成为人类现代化浪潮中最具冲击与震撼力的洪流,“拓展了发展中

22、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正是得益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的前提条件。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为依循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探索的重要成果,在世界历史中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历史独特性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接续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证明。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意义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第二次革命”的接续与深化;也是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证明并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国逻辑的深度展开。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社会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实现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有机统一

23、即塑造“高度文明的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生态生产力,将生态维度注入生产力的发展,规避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的生态失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发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露和批判,道出了“资本的文明面”,又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对市民社会问题的解剖,根本上扭转了现代文明即资本主义文明的思维定式,完成了资产阶级代言人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法做到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正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最集中深入的体现,它指示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认识要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中国式现代

24、化道路仍是一条“利用资本来消灭资本”的新文明之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文明时代是个人仍受“抽象”资本驯服的时代,需要以一种人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文明取而代之。这是一种辩证否定,亦即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来超越资本主义文明。资本对利润最大化不可遏制的追求遭遇到来源于自身的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凭借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资本运行、资本逻辑作用的范围与界限进行了清晰界定,遏制了资本逻辑的滥用和无序扩张,坚持了共同富裕的美好追求和价值诉求;同时也要认识到,在相当长时期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仍然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还要批判吸收和

25、借鉴。这一新文明道路以克服并同时占有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为前提,因而必然不可仅仅依循资本主义现代性及其变换形式来加以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基础上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文明道路在消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简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和汲取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扬弃了资本主义文明,因而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独特现代化,也探索出了一条人类现代化文明的

26、康庄大道。这是在两种制度博弈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对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在本质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就其世界历史意义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导引了一种共建、共振、共荣、共享的“美美与共”的新文明。三、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同源同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体同构,共同

27、表征着在理论发展维度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的始终。(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具有本质关联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具有本质联系。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源与本质来历,要在特定历史条件中去寻找。脱离特定社会条件和具体历史场景,以抽象普遍来先验地规定现代化进程的种种设想,如同黑格尔揭示的“诡辩论的现代形式”“浪漫主义虚弱本质的病态表现”,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和独特逻辑。不过,只是拘泥于具体的历史事实,也无从达至隐藏于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应将其看作现实的历史

28、运动,特别是这一现实运动呈现的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何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总体趋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直接影响下,五四运动爆发,它既成为当时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吹响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号角,又为中国共产党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导致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与马克思主义之间产生了本质联系。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而中国革命又在特定的历史转折点上同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关联,五四运动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决定性地标示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联系。此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就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相等同。中

29、国式现代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本质特征。如果说,中国最初是被迫卷入现代化进程,那么,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在早期“学徒状态”中,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试图把“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原则简单嫁接到中国革命却遭遇严重挫折。当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意识到,应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革命道路,才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意识与自觉践行。这种建立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进

30、程即奠基现代化事业的早期革命统合起来,也贯穿于之后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建设工业化国家目标的提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事业的开启、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化新道路的推进与拓展之中。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互为关联、一体推进。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年第 期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式现代化,学习与探索 年第 期。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1、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接续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基础上展开了多维度创新突破,成功助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体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对新时代的时代特点、主要矛盾、使命任务进行了科学研判,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新的安排和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引 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目标任务、重大原则的系统论述和深刻阐发为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32、主体、内容、意义等,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实践逻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进行了宏观展望,重点部署了未来五年的战略任务,为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了方向标和路线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发扬斗争精神五项重大原则。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五项重大原则的强调,有利于防范与克服中

33、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各种“灰犀牛”“黑天鹅”等不期而至的未知因素,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提供政治保证、道路方向、价值归属、根本动力与现实途径。(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一体同构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全新的视野对“两个结合”进行了科学阐释,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为新时代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逐渐融汇、有机合一。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成功实践者,也是中华文明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积极弘扬者。占据国家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同占

34、据文明主体地位的中华文明,已在“融通”中全面“贯通”。由于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同一个历史性进程,因而“两个结合”在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道路的同时,也深刻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体同构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解决中国问题、从中凝练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新认识、新实践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用百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两百多年的现代化建设探索,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质与量上实现“时空压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正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的实践逻

35、辑,“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成为一种主体自觉,这条未竟之路不是沉浸于抽象的片面演绎,而是塑造于具体的社会历史,实际地受到历史因素束约、经济社会发展规导、世界态势挑战等影响,体现为党全面领导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体现为外向性发展和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当代呈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活力、促使兼容并蓄的中华文明升华为世界历史精神、贡献“世界向何处去”之问的中国智慧的道路。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推进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简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

36、民出版社,年,第 页。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相结合,根本在于两者共同的契合性特质,即唯物性、辩证性、开放性、发展性。比如,民本思想、辩证思想、“天下大同”理想等与马克思主义内在契合的深厚传统早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之中。这意味着尽管两者的历史起源和内涵意旨存在差异,但彼此之间具备深度对话交融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华文化、中国文明的深厚土壤里生根发芽,在各种主客观因素作用下实现本土化、民族化,与时俱进地生长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形态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理论形态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饱含鲜明的时代气息,不仅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也指示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广阔延伸,并赋予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价值指引。(,):(),“”,:;责任编辑:孙明奇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年第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