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萍乡市宣风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 通过才、揣摩诗歌的语言,体味用词技巧。2、 通过朗读,训练朗读能力。3、 通过揣摩语言和朗读,品味诗歌中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培养关心国家、热爱祖国的情怀。重点: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难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教学方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情感激励: 展示图片,播放乐曲。 文言诗词,在古代文学长廊中,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
2、。(看图片)你知道这是谁的草堂吗?(杜甫) 作者追踪:“我知杜甫有多少”活动、“杜甫名句填空”。 师补充介绍。揭示课题。 简介“歌”二、 展示目标:三、 达标教学:1、 朗读诗歌。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自由练读-师生共读-指名读-齐读2、研读赏析。第一节:(1)这节诗写的是什么?(2)诗中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重点分析“怒号”、“卷”字用得好不好。)(3)本节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第二节:(1)茅草被一群儿童抱走了,他们为什么要抱走茅草?(2)诗中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才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4)给本节取个小标题
3、。第三节:(1)茅屋被风吹破后,诗人最怕的是什么?(2)“麻”、“铁”两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这节诗写了什么?第四节:(1)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的表现是怎样的?他在想些什么?(2)你能说出杜甫其它有关忧国忧民的诗句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场内热。)2、 小结: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袭击的秋夜,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人很多。你能说出其他忧国忧民的人或其名句吗?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愿同学们以后也成为这样的人!四、 拓展训练 我学写诗:以田园风光、名胜古迹、学习或生活感悟、咏物、离别思亲等为题材写一首诗。五、 布置作业:1、背诵此诗。2、完成练习册习题。教学反思:本课是诗歌教学,因此教学时要注重朗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揣摩体味作者用词技巧,品味诗歌中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从而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热爱祖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