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智慧城市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9747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城市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智慧城市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第 7 期前沿与动态100/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智慧城市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研究R e s e a r c h o n Mic r o-R e n e w a l D e s ig n o f P u b lic S p a c e in O ld e r C o mmu n it ie s u n d e r t h e P e r s p e c t iv e o f S ma r t C it y印象仝晓晓(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徐州 221116)摘要:广义上的“智慧城市”即是用“智慧”思维建设城市,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

2、是城市中重要肌理与记忆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文章以徐州老城区为例,对社区内公共空间的类型及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为打造智慧共享的公共空间,提出微更新设计的原则,并提出空间微修复、功能微植入、文化微重构的微更新设计策略,通过整合织补场地、复合多功能空间、生活圈虚实一体化等措施,全方位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以期营造和谐共享的社区氛围。关键词:微更新设计;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智慧城市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053(2023)07-0100-04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装配式田园智慧健康养老社区多维共生设计策略研究(2021SJZ

3、DA054)作者简介:印象(1999),女,江苏常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设计学(景观设计)通信作者:仝晓晓(1978),女,江苏徐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印象,等智慧城市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研究A b s t r a c t:In a broad sense,smart city means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with smart thinking.As the basic unit of urban governance,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4、part of urban texture and memory,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urban renewal.Taking the old urban area of Xuzhou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pace in the community.On this basis,in order to create a public space with wisdom sharing,this paper proposes the

5、principles of micro-renewal design,and puts forward three renewal design strategies:spatial micro-restoration,functional micro-implantation and cultural micro-reconstruction.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darning site,multi-functional space,virtual and real integration of living circle and other measure

6、s,the quality of life of residents is improved in an all-round way,and a harmonious and shared community atmosphere is created.K e y Wo r d s:Micro-Renewal Design;Older Communities;Public Space;Smart CityYIN XiangTONG Xiaoxiao(School of Architecture&Design,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

7、uzhou 221116,China)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应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的智慧城市”。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加快了城市建设与改造的步伐,众多城市陆续开展老旧小区更新等相关工作,因为老旧社区的改造工程可促进我国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当今中国城市更新发展处于存量提升模式,需要深挖场地的内在价值,通过微观方法增加空间的价值。并且在发展智慧城市的背景下,社区公共空间的智慧化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的核心是为了提升人居环境的舒适性、便捷性。探索用一种微介入式的手段,高效利用老旧社区的消极空间,并将共享理念、智慧技术融入其中,反映出功能

8、复合和多元化体验的重要性1,打造智慧共享公共空间,以点带面提升人居环境的品质。1 智慧城市概述“智慧”这一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各种新兴手段和技术在城市设计范畴内蓬勃发展。狭义上的“智慧城市”是组合了“数字城市”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通过网络把“数字城市”和现实的一些有效联系组合作用于城市发展。广义上的“智慧城市”,是一个将生态可持续发展、区域文脉特色、创新城市活力等特征融入其中,用“智慧”思维建设城市,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让城市发展更有活力,以期让城市居民能切身体会到生活便利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环境水平2。2007 年鲁道夫吉芬格教授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六个维度”,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主要涉及“智慧生活”。

9、例如,公共文化设施、居民生活品质,还涉及一些其他维度,例如公共决策参与、可持续资源管理、社会多元性与开放性等3。智慧城市分为很多类型与模块,社区公共空间则与“智慧社区”“智慧服务”“智慧基础设施”等有关。有学者总结,智慧社区需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美好生活为目标,以多元组织为主体,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智慧服务为手段,为公共服务提供一种透明快速的治理2023 年 第 7 期前沿与动态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 /101模式。而要使智慧社区空间达到共享,需要重构与整合空间资源,并且通过一定的整合方式和设计方法,使空间资源分配达到最好的状态4。2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现状调研2.1 调

10、研区域以徐州市老城区为例,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进行调研分析。徐州老城区南至和平路,北至环城路,东至复兴路,西至西安路,存在大量待改造的老旧小区,存在容积率较大、道路拥挤、服务设施不齐全、居住区管理相对不足等问题。调研样本根据以下条件进行筛选:(1)老旧程度严重;(2)社区管理不善;(3)空间拥挤、容积率大。基于以上条件,选择了位于徐州市泉山区的醒狮小区、钟鼓楼社区、煤建北村、煤建西村、普查西院、169 勘探南院、徐州矿务局宿舍煤建路四号院、西关北村小区、普查小区及和平小区。2.2 公共空间类型与现状问题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总结了人的聚居受外力影响的情况分为三种:一是,聚居中心的吸引力(如图 1)

11、;二是,交通干线的吸引力(如图 2);三是,良好景观的吸引力(如图 3)。这个理论在住区公共空间中同样适用,在居住区中,这几种具有吸引力的场所通常会形成居民日常的户外活动空间5。结合上述理论,对选定的调研区域公共空间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概括空间类型可以分为出入口空间、道旁空间、宅间空地和社区广场(如表 1)。出入口空间:社区的出入口及附近,结合围墙形成了居民必要的活动空间,大多紧邻街道,具有高强度、高频率的使用特点,并且承担对外交流和集散的作用,人群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活动类型少。与新规划的社区相比,出入口更为狭窄与简陋,车行人行并用,公共服务设施不足,限制了空间更多活动的可能性。但是高强度

12、地使用也使得社交频率较高,并且为了出入方便,也少有被私人物品占据使用的情况。道旁空间:社区主要道路两旁的空间,与车行道路及周边建筑环境的联系紧密,并且空间开敞,围合程度较低,但可达性强,使用频率较高,而且通常种植行道树,环境安静、通风遮阳,行道树附近一般也布置有休憩座椅及照明设施等,很多居民也愿意在此区域活动社交。但活动设施相对欠缺,并且部分社区道路狭窄,人行空间逼仄,在使用感和安全性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宅间空地:位于并列或相邻两栋之间的小型空间,过渡了室内外空间及私有公有空间,通常同时具有交通性和停留性两方面的功能,绿化情况优良,安全度较高,更适合邻里间的小型活动。但由于社区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13、部分宅间空地被私家车、电动车用作停车场,还有部分被私自占用作为晾晒空间,交往与休憩空间被大面积占用,缺乏活动空间。社区广场:包括中心绿地中的广场部分和社区中心小广场,是聚集型空间,供居民进行日常交流和各类活动的空间,使用人群和活动时间较有规律。一般来说人流量较大,空间活动丰富多样,空间灵活性较强。除了承担社区活动场所,部分社区广场还设置了健身器材设施、宣传墙和文化构筑物,但空间与周边联系不紧密,使用频率不高,易成为闲置的消极空间。3 智慧城市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原则微更新针对空间品质低、缺乏活力的城市建成区,以渐进式的处理方式进行空间修补,从微小的切入点着手,激活全面,共建共享,

14、居民参与,修复空间和人文生态环境6。通过对公共空间局部拆建、保护修缮、功能置换与活化,以及完善基础设施等,达到提高区域整体活力的目标7。目前老旧社区面临着复杂的城市更新问题,例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建筑老化违建、物业管理不到位、缺乏绿色生态自然环境等,且由于数量规模庞大,大规模拆旧建新并不是现实可行的改造方式8。同时,微更新是针对小尺度、成本相对低、周期相对短项目的更新模式,通过对一些现有设施的更新改造或者小规模的重建,提升物质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城市活力。以低成本的改造获得更大范围的推广,服务于更多的人9-10。以下将从四方面阐述智慧城市下老旧社图 1住区聚居中心图 2住区道路两边

15、图 3良好视觉效果类型出入口空间道旁空间宅间空地社区广场照片图例普查西院出入口煤建西村道旁空间西关北村宅间空地和平小区社区广场表 1公共空间环境空间类型及图例2023 年 第 7 期前沿与动态102/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的原则。3.1 可持续原则社区的可持续不仅体现在生态可持续,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还体现在人和人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的协调。人与自然方面,更新可以是一个动态更新的过程,可以选择关键区位地段进行阶段性的触媒式改造,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做适当的“留改拆”,使它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与人方面,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在日常生活频繁的接触中建

16、立起来的,这种接触恰恰是归属感和凝聚力形成的基础,社区内的公共空间满足了居民日常活动和交往的功能,社区精神才能实现可持续。人与社会方面,居民应该公平享有社区资源,社区内的设施和服务单元应满足共享性和开放性。3.2 多元化原则社区公共空间面向多类人群,具有多种功能,包含各类空间,它的更新方式也应该多层次、多维度。改造要坚持多要素、多手段、多方参与。在实际更新中,很多与社区居民切身相关的多元议题,例如旧建筑物保存、社区特色、老年人看护等,都是促进社区微更新的契机。完善地方众筹机制、建立社区更新协作体系,有助于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3.3 整合性原则让一个空间达到多元共享的效果,空间的资源整

17、合、功能整合很重要,这就需要重视空间内的利用率、使用者的需求、合理的资源配置及人文关怀。这种整合性的空间是一个能为居民提供更便捷、更舒适感受的场所,可以满足人们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空间处理上,更表现在对生活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11。面向不同类型的社区,改造不意味着融合所有功能,而应该是基于社区自身的资源及特点,进行合理化的资源融合。3.4 智慧化原则随着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单单只有社区内部物质环境的更新完善与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求。需要有能面向居民人性化、智慧化的系统平台及设施,兼顾个体与整体,优化供需配置。不仅能促进空间活力,提高物质环境品质,还可以

18、进一步了解居民日常的响应与需求。公共空间的智慧化可以从多维度提升使用者活动的舒适度与便利度。4 智慧城市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策略4.1 空间微修复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的问题发文中提到,应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通过整合织补社区内建筑、构筑物、道路、绿化及各种碎片空间,形成开放共享有机的社区公共空间,让社区空间融入城市空间,从而形成一种完善、连续的大空间体系。可以柔化室内室外、私密空间与开放空间的边界,给居民活动交往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并且在这个整合的基础上将智慧生活带入空间,提升空间的人性化程度和吸引力。例如,上述的出入口空间、道

19、旁空间、宅间空地和社区广场。老旧社区的出入口空间更为简陋狭窄,尤其是门洞空间,常见非机动车胡乱停车等现象,但由于高频率使用、高社交属性的特点,可以在入口处保安亭附近及门洞口处,赋予休憩、小商品交易、棋牌娱乐等休闲功能,利用模块化的手段将空间搭建起来,兼具灵活性与适用性(如图4、图5)。道旁空间、宅间空地和社区小广场相对来说与居住空间结合的更紧密,起到柔化室内外边界及公私边界的作用,可增设休憩空间、画廊、书吧等(如图 6、图 7)。并且,需要增加一定的绿化来起到织补、柔化的作用(如图 8、图 9)。4.2 功能微植入1)升级智慧设施。老旧社区内的座椅、照明灯具等基础设施存在老化和破损的情况,需及

20、时维修图 4保安亭改造设计图 5门洞空间改造设计图 6户外书吧图 7休憩组合绿化图 8宅间停车绿化图 9立体绿化2023 年 第 7 期前沿与动态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 /103参考文献1 李振宇,朱怡晨迈向共享建筑学 J建筑学报,2017(12):60-652 周波基于未来智慧城市愿景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 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93 孙彤宇智慧城市技术对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34(01):1-124 姜晓萍,张璇智慧社区的关键问题:内涵、维度与质量标准 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18(06):4-135 李睿煊,李香会,张盼从空间

21、到场所: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 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6 孙立,曹政,李光耀基于共享理念的社区微更新路径研究以北京地瓜社区为例 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 住房建设规划),2017:99-1137 宁昱西,吉倩妘,孙世界,等微更新理念在西安老城更新中的运用 J规划师,2016,32(12):50-568 刘昌贵,曹帆,姚望,等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旧社区适老性改造中的公共设施设计以成都市为例 J工业设计,2017(03):107-1099 李彦伯城市“微更新”刍议兼及公共政策、建筑学反思与城市原真性 J时代建筑,2016,(04):6-910 方松林,

22、马祺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研究 J工业设计,2023(03):94-9611 纪倩倩空间要素系统的整合与更新 D无锡:江南大学,201812 于一凡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J城市规划,2019,43(05):17-22或更换,并且适当增加数量,以保证居民活动质量及夜间安全。例如,可运用智能感应灯、云平台健身设施、景观互动装置等,提高居民日常活动的可能性与活力性。在休憩、交通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植入一些创意性、文化性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激发社区活力。2)功能多元混合。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需要增加居民在外滞留的时间及停留空间,促进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很多情形下,人们户外公

23、共空间的活动不是单一性质的,而是多元的,所以户外空间的功能布置也应是多元混合的,将必要性的、随机性的、自发性的、社会性的都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4.3 文化微重构1)重构社区文化。重构社区文化,延续集体精神。首先,尊重有特色的建筑空间布局、结构等,应在维护的基础上进行保留。其次,在一些重要节点上适度增加交往空间,提高人们在公共空间滞留、交往的可能性,逐渐形成社区的人脉网络。同时,增加文化体验空间,例如文化廊道、社区书屋、社区舞台等,融合多元需求,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活跃邻里关系。最后,提高居民的参与度,找到居民日常的共性需求,通过多方合作,解决这个问题。2)邻里生活圈虚实一体化。近年来上

24、海、北京等城市逐渐开展了社区生活圈规划,5 分钟、10 分钟、15 分钟生活圈反映了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范畴,强调公共空间和设施的公平性及可达性,鼓励设置功能多样化的“一站式”邻里中心,从而达到便民利民及资源共享的效果12。在“智慧社区”的背景下,需要注重邻里生活圈虚实一体化,在更新实体空间的同时,应构建虚拟社区平台。对于实体空间,要保证慢行系统、城市家具、活动场地、公共绿地的完备。对于虚拟平台(如图 10);一是,需要居民参与社区发展中,主动收集居民意见及需求,并在平台公开反馈结果,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共治环境;二是,居民能够享受到线上交往和线上预约咨询等虚体功能。5 结论研究通过调研分析了老旧

25、社区公共空间的现状,并对空间进行了分类,从空间、功能、文化三个方面提出微更新设计的策略。空间方面,根据公共空间的不同类型特征,做出相应的修复织补措施;功能方面,提出升级智慧设施及植入多元功能;文化方面,在重构社区文化的基础上,实现邻里生活虚实一体化,搭建虚拟社区平台,通过不同维度的更新,促进邻里和谐,提高居民物质环境及生活多方面的品质。用微更新的手段更新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以居民需求为中心,激发社区的自我更新,让居民主动参与其中。但是研究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数字鸿沟”现象等,还需要多方努力来克服这种困境,且对于细节的落实等方面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后研究将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及社会的发展,将智慧化落实在更多的方面,促进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图 10 虚实一体化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