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目标1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2理解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学重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讲述自己听说过哪些沙漠,你从网络、书籍中看到过的有关沙漠有哪些奇怪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板书课题及作者。)2介绍作者。明确: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要求:记住作者。二、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
2、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四、反馈交流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明确:(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等科学小品)本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明确:(增强文章
3、的趣味性,引出说明对象。)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明确:(课文主要描述了两种奇怪的现象。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鸣沙”。)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明确:(学生能分析一点即可。可参见课后第二题。“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乌,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明确:(本题是开放性题目。)
4、6研读赏析最后一个自然段。(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通过这段说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了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这一句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文中说明“鸣沙”的成因,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一句能否省略?为什么?“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明确:(沙漠中的“鸣沙”现象及原因。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点明全文的主旨,收束
5、全文。打比方。作诠释。不能,因为删去就缺乏了语言的严密性及说明的准确性。承上启下。)五、梳理巩固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某一方面就应给予肯定。)六拓展延伸:“撒哈拉”之迷“撒哈拉”阿拉伯文的意思是“一无所有”。然而据考证,这里在很久以前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所有很多”。考古学家在这片沙漠上发现一些大的河床,找到一些鱼的骨骼和生物的遗迹。地质学家在这里发现栎树和雪松的化石,还发现了5000幅以上刻有人生活场面的壁画。这些都说明,在6000多年以前,撒哈拉决不是干旱的沙漠,而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青青的沃土。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绿洲变成了沙漠呢,请发挥想象解释这一迷,如能编成剧本更好。六、布置作业1.收集有关沙漠的诗句2.请为保护沙漠提些建议,并说说我们应如何利用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