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在鄂高校港澳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路径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9616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鄂高校港澳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路径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鄂高校港澳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路径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鼓励与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内地学习、就业与定居,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意识与中华民族凝聚力。近年来,教育部出台多项惠港、惠澳政策来鼓励港澳青年赴内地学习,可见研究港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意义重大。湖北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教育大省,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30所且面向港澳地区的招生规模居中西部地区首位。荆楚文化底蕴深厚,从炎帝神农文化、革命文化到现代数字创意文化,地域特色鲜明。丰厚的教育与文化资源,为湖北促进港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学者围绕港澳学生中华文化认同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港澳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和机制方面,卓泽林认为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港澳青年对中华

2、文化的认同1;李冬娜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机制由理性认知、情感认同、信念引导、实践强化四种机制构成2;在港澳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方面,王潇斌认为应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加强文化课程建设、培养文化传播者、营造文化氛围3。但从研究整体看,目前对港澳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总量不足,尤其缺乏结合国情需要等研究成果;从研究区域看,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及少数几个紧邻地区,对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研究鲜有涉及。因此本研究尝试将视角从沿海向内地延伸,通过对在鄂港澳大学生开展调研,重点分析在鄂港澳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现状,结合在地优势,提出在鄂港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不断增强

3、在鄂港澳大学生民族归属感与文化自信心,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复兴奠定坚实基础。1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概念1.1认同“认同”一词最早出现在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研究当中,在他看来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心理上走向趋同的过程,也是社会成员在认知与感情上不断同化4。在此基础上埃里克森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理论,他认为同一性既包括自身的自觉意识,也包括内心对某个群体特征产生趋同。随着学者们对认同展开深入研究,认同理论逐渐突破心理学领域,向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发展。总体上讲,认同是一个不断回答“我是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需在鄂高校港澳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路径探析卢颖玉(华中

4、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摘要目前对港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总量不足且研究地域多集中于大湾区及紧邻地。本研究尝试将视角从沿海向内地延伸,以在鄂港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港澳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从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次分析其对中华文化认知的现状,从学校、社会两个层面提出可行性举措,以增强在鄂高校港澳学生的文化认同。关键词港澳大学生;荆楚文化;中华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G641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8100(2023)04005806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鄂台港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DIZ220577)。收

5、稿日期:2023-04-09作者简介:卢颖玉,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港澳学生文化认同。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年第 4 期学生发展58在鄂高校港澳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路径探析卢颖玉要与群体、社会产生关联,确立一种身份感、认可感与归属感,并自觉按照自身所在群体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与约束自己5。1.2中华文化认同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萨缪尔 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常以对他们而言有意义的东西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习俗、价值观及规章制度”等来界定自我认同标准,并用旗帜、十字架、头盖物等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文化认同6。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多元一体的根基

6、,是国民的精神指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以文化认同为发展基础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认同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其本质是认同文化价值,认可内在理念并遵循行为规范7。中华文化认同是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同一、自我凝聚,通过不断认知与实践交流,达成观念与行动上的有机统一,因此中华文化认同是最基础、最深层次、最具持久力的认同。1.3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国家认同是国民最基本的认同,包括国民对其身份认同,对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信念、价值观、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等因素构成的共同体认可并接受后产生归属感。8民族认同是个人将自身

7、与社会中的他人划分为同一族群后产生认可与归属感,该族群存在共同利益或价值认知,形成民族文化共同性的基础。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愈是悠久、深厚,其国家、民族的生命活力越强。文化认同是国家凝聚力的具体体现、国民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因此研究港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是增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首要前提。2在鄂港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分析为深入了解在鄂港澳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状况,本研究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进行研究。为测试访谈提纲及问卷的有效性,本研究随机挑选11名港澳大学生进行前测实验,结果表明访谈提纲及问卷能够支持后续研究。然后,本研究对200多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受访者进行问卷发放,

8、并对其中近 50 名受访者进行深入访谈。最后从传播学角度,剖析港澳大学生接收文化熏陶后在心理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层面等维度的变化及特征,探究在鄂高校港澳学生求学后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及认同情况,从而增强在鄂港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2.1心理认知层面心理认知是港澳学生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积极、能动的反映,是主动去了解与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文化认同的源头。2.1.1认可学校培养模式在调查学生对学校文化教育培养的看法上,分课程学习、讲座、文化交流等维度展开,如图1所示在课堂教学方面非常喜欢、喜欢和一般程度占比分别为20.59%、29.41%和47.06%,从文化讲座层面看仅有20.59%

9、学生非常喜欢,从学生交流方式看喜欢、非常喜欢分别占比 41.18%、52.94%,仅有5.88%学生认为一般,从参观体验层面看非常喜欢占比 61.76%,从社会实践方式看非常喜欢占比64.71%,喜欢占比35.29%,可见大多数学生较为认可培养方式,但有同学反映在授课方式、课程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授课方式单一、学生管理权责不清等。图1文化教育培养方式看法图2.1.2文化认知程度浅显对在鄂高校港澳学生中华文化认知情况考察主要从中华文化典籍、中国近代史的了解程度进行调查。在中华文化典籍了解情况上,对 易经 史记 论语 山海经 红楼梦 儒林外史 读过或有兴趣学生分别占比为 17.

10、65%、20.59%、32.35%、59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年第 4 期23.53%、50%、22.06%(如图2所示)。在访谈中部分学生表示相对于耗时长、沉浸式阅读,更倾向短时间、碎片式的电子阅读,可见港澳学生对中华文化典籍的阅读面较窄且未形成较好的阅读习惯。问及国家近现代历史事件时,多数同学对其了解程度浮于表面,且涉及博物馆文创、艺术书展、地域性文化节目等内容,多数港澳学生知之甚少。2.2情感态度层面情感态度是港澳学生个体对中华文化内容的认知态度,包括港澳学生对所在群体身份的认可、对中华文化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反映、对中华文化内容产生的归属及认同程度判断。2.2.1

11、文化认知态度积极调查发现港澳学生在情感态度层面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从过节习惯上来看,41.18%的港澳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感兴趣,更有47.06%的港澳学生对传统节日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只有11.76%的港澳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情感表达程度较低;从中华民族自豪感上来看,港澳学生深知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对其所属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可及自豪感;从关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上来看,47.06%的港澳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表现出强烈兴趣,35.29%的港澳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认知处于接受与感兴趣的层次上,但仍有17.65%的港澳学生对其情感态度认知处于低层次(如图3所示)。图3国家

12、重大事件及文化了解情况图2.2.2主动学习文化课程港澳学生来内地求学后,选修传统文化课程,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调查发现 76.47%学生上过传统文化课程,23.53%学生没有学过(如图4所示)。在访谈中同学 A 谈到“学习过中国茶文化、陶艺文化课程,亲自体验烹茶技艺、制作陶艺,增强学习动机”;同学B表示“学习过中国古代戏剧、古代文学课程,以填词这种课堂互动方式,更加了解文学”;同学C表示“学习过民俗学、书法艺术、民间美术手工制作,不仅了解当地民俗风情、书法文化,且亲身体验扎染、布贴画等手工技艺,对传统民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了解更深”。但仍有少数港澳学生反映部分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形式

13、单一,考核方式不灵活,难以吸引学生选课兴趣。图4选修传统文化课程图2.3实践行动层面实践行动是港澳学生个体对文化认同所作出的主观判断的外化表现。在此过程中,实践行动受到主体思维、情感、认知多方面因素影响与作用,从而实现主观意识与客观行为的统一。2.3.1关注热门文化现象对港澳学生文化现象认同考察主要从“社交媒体使用”“是否主动关注且向他人传播中华文化”等维度展开。在社交媒体软件使用方面,女性常用小红书占比高达54%,男性受访者常用知乎占比28%。当问及“平时在社交平台上主动关注哪些热门文化现象”,27%受访者关注国风国潮文化,41%受访者关注故宫相关节目,36%受访者表示在大数据推荐或朋友推荐

14、下留意文化现象,若有兴趣会深入了解,问及“愿意向他人传播中华文化”,有 48%学生表示“会、非常愿意”,40%表示图2中华文化典籍了解情况图60“会,但很少”,12%表示“不会”(如图5所示)。可见部分港澳学生主动关注且传播中华文化意识有所欠缺。2.3.2参加文化交流活动调查港澳学生文化交流活动主要从“认可方式”“意愿程度”等维度展开,从学生对文化交流认可层面看,(如图6所示)赞同与非常赞同分别占比23.53%、70.59%;从学生对今后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的意愿度看(如图7所示)76.47%的同学表示非常愿意参加,在访谈中问及“之前参加过哪些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同学A表示“之前参加过由武汉高校香港

15、学生联合会主办的荆楚文化研学活动,参观过辛亥革命纪念馆、夜游长江码头,深入了解红色革命文化历程,亲身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魅力。”但此类文化交流品牌项目数量少、周期短,部分文化实践活动以听、看为主,形式缺乏创新,与内地大学生交流机会较少,可见港澳学生文化交流项目仍需完善。图6文化交流活动认可度图图7文化交流活动意愿度图3在鄂港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是主体对所属共同体文化内容的赞赏与肯定,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本研究从沿海向内地延伸,深化现有文化认同研究的理论视角,对在鄂港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进行探析。通过与在鄂港澳大学生深入交流后发现他们选择来内地求

16、学,源于兴趣使然且对中华文化存在一定认同,只是认同程度不深。那么如何构建与加强在鄂港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需从学校、社会等层面多维度展开,重点加强学校教育功能,建立长效交流机制,增强在鄂港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3.1学校层面3.1.1加强国情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第一,不断创新授课内容与方式,通过举办兴趣讲座、升国旗、唱国歌、中华文化知识大赛等仪式感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发学生对国情教育的兴趣;第二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定期组织在鄂港澳大学生赴红色革命文化基地、创新创业园区等荆楚文化特色的场地进行学习与实践,如武汉大学创新国情教育教学形式,带领港澳学生深入实地考察,全方位了解中国近代史发展;第三在港

17、澳地区推行国情教育时要培养一批具有爱国情怀的教师,围绕国家政策与形势、国际关系、历史文化等主题进行师资培训,建立国情教育的专职教师岗前培训制度。3.1.2强化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一,加强课程建设,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性介绍,围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保留现状等主题来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第二,充分利用荆楚文化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文学等领域的成就以及荆楚文化精神的核心要义,结合荆楚教育大省、武汉首义之区、创新创业之地等资源,开设主题性荆楚文化知识讲座与实践活动,强化港澳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第三,结合专业教育,利用专业知识领域上的互联互通,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亲

18、切感,如将中华传统文图5传播中华文化行为调查图在鄂高校港澳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路径探析卢颖玉61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年第 4 期化思想融入思政、哲学、文学、历史等相关专业中,引导港澳大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知识学习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3.1.3注重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方式第一,高校需将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利用寒暑假、十一长假组织在鄂港澳大学生前往祖国各地,感受名人故居深厚的文化氛围、寻访与调研非遗传承人等,通过考察实践、游学交流、艺术采风等形式,使他们从文化现象、文化景观的亲身体验、调研、参访中了解中华文化;第二,针对在鄂港澳大学生,湖北高

19、校需结合在地资源优势,搭建荆楚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策划开展与荆楚文化、中华文化等相关主题性、品牌化的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参访、游学、交流等多种途径,增强在鄂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之间互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发挥师范院校优势,自2013年起已连续举办8届“阳光支教孔子行脚”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学生湖北支教活动,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与活动效应,成为该校重点打造的暑期交流品牌化项目;第三,在鄂高校需利用科技创新、创新产业等优势,联合举办科技创新竞赛、在线讲座,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第四,要深化高校间招生与文化交流方式,拓展交流深度,与政府部门或企业组织联合建立在鄂港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实践基地,提升中华

20、文化认同教育内容的趣味性、互动性与思辨性。3.2社会层面3.2.1建立长效交流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港澳青年不仅是香港、澳门的希望与未来,也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要为港澳青年发展多搭台,帮助青年解决在学业、就业、创业等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一,国家层面推动落实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政策,实施港澳青年交流计划,为港澳青年来内地就业创业搭建合作平台,提供便利服务;第二,湖北层面持续强化“鄂港合作机制”,共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在教育、文化、青年交流、科学、旅游等方面进一步交流合作,为高校间建立姊妹学校关系、开展交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做好资源协调与服务工作;第三,鄂港澳三地政府、相关高校及职能部门要共同协商

21、,完善有关政策条例,建立鄂港澳高校交流合作机制,利用创业基地为港澳青年来鄂创业提供交流场所,如组织在鄂港澳大学生前往湖北大型企业和单位实习,加强在鄂港澳大学生住房保障工作,让港澳学生扎根于湖北。3.2.2强化协会组织建设第一,重视协会组织在港澳学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完善协会内部组织结构和领导机制,加强资金支持,尤其对以学生自发组织建设的协会进行资金扶持和资源协调,强化协会管理机制,推进协会体制改革;第二,支持相关协会承办在鄂港澳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培育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创新性强的文化品牌协会组织,依托协会组织定期举办赋有特色的港澳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借助媒介宣传渠道扩大活动影响力;第三,发挥行业

22、协会组织的领导作用,引导港澳学生来鄂创新创业,聚集资金、技术、资源、创业园区,为港澳学生来鄂发展提供机遇,推动港澳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有效转化。3.2.3加强社会舆论监管港澳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社会舆论对其思维判断有着重要影响。当前不少非法分子借着所谓“人权”“自由”“民主”的幌子蛊惑人心,意图分裂国家,破坏良好社会局面,对此需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管与引导。第一,通过媒介平台向港澳学生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其认识事情本质,提升爱国主义情怀;第二,通过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港澳学生文化自信心,提升港澳学生文化认同感;第三,利用社会舆论热点话题,挖掘与之相适应

23、的素材案例,引导在鄂港澳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加强在鄂港澳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4结语本研究延伸理论视角,重点分析在鄂港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提出加强港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然而新时代港澳大学生文化意识形态具有复杂性与变动性,对港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仍需完善。参考文献1卓泽林.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62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99-107+207.2李冬娜,关锋.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机制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0(1):128-134.3王潇斌,骆文伟.文化认同: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

24、民族认同的建构路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60-63.4罗彩娟,梁室.族群认同理论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6-12.5柴宝勇.论政党认同的含义及其要素J.探索,2009(1):62-68.6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域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5-6.7程为民,熊建生.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分析基于国内十余所高校7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4):68-71+87.8陈丽微.香港青少年国民教育缺失的原因与出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1):137-14

25、3.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Education for Hong Kong and Macao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in Hubei ProvinceLU Ying-yu(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Abstract:At present,the total amount of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HongKong and Macao college students is insufficien

26、t,and the research area is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Great Bay Area and adjacent areas.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tend the perspectivefrom the coast to the mainland.With the students in Hubei,Hong Kong and Macao as theresearch objects,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Hong Kong and Macao students in

27、Wu-han Universit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nd other universities,it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ir cog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three levels of cognition,attitude and be-havior,and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ir cog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schools Feasi-bl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rom two levels of society to enhance cultural identity.Key words:Hong Kong and Macao university students;Jingchu culture;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责任编辑:陈丰丹)在鄂高校港澳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路径探析卢颖玉63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