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阅读文学作品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2.学习本文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阐述道理的方法。3.领会并掌握丰富多彩的语汇和比喻,拟人等修辞。重点难点:1.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2.优美丰富的语言。教学方法:启发、讨论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门”的简图,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学:这是一扇门。教:很好。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门。但我们只要用心去感触,每扇门里都有一个神奇的小小世界。推开家里的门,和家人在一起,我们能感受到家的温馨;进入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古代陈列品,又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五千年
2、文化的博大精深。相信你们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赵丽宏先生的一篇文章为你打开一扇门,看看他要为我们打开一扇怎样的门。二、作者简介:教: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赵丽宏先生。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1982年毕业。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1987年应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80年代以来,先后出版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共30余部。作品多次获全国文学奖。三、解题:教:大家来看一下,这里(题目中)的“你”指的是谁?学:读者(明确:青少年读者)教:对,关键是这一扇是什么样的门?别着急
3、,在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自然会得到解答。教:先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在我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生词的读音与意思,另外在我读完以后,请你们告诉我题目中的“门”指的是什么。明确:题目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把你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为”字引出行为的对象“你”(青少年),从中寄寓着作者的一片诚意和良好的愿望,“打开”指拉开,使门洞开,“一扇门”告诉读者,这只是无数门中的一扇,世界大着呢,但作者要为你打开的正是无数关闭着的门中特定的“一扇”,可见这扇门是何等的重要。用“门”来比作某一领域的入口,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四、学习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概述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强
4、调打开这些门的必要性和充分条件。第1自然段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同学们,“打开这些门”与“不想打开这些门”之间是什么关系吗?学:(明确是对比关系)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学:(明确揭示打开门的必要性)明确:第1自然段由“门”引出话题。首句“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给人一疑哪来那么多的门?为什么都关闭着?接着“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给人二疑世界上有那么多未知的领域?然后用“打开这些门”与“不想开门探寻”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给人三疑二者所产生的感受和结果竟会那样的截然相反,这又是为什么?这种种疑团无疑会深深打动青少年读者的心灵,激起他们打开这些“关闭着的门”的强烈欲望。第2
5、自然段分析:教:“只要只要”的句子,说明了什么?学:(明确打开这些门的两个重要条件:一、花时间,花功夫;二、有探索与了解的愿望。)教:这一节说明了打开这些门的可能性。明确:第2自然段因势利导,告诉青少年读者这些门都能打开,接着话锋一转,用“只要只要一定会”的句式,点明了打开这些门的两个充分条件。这两段文字是引子,为下文亮出文学这扇大门的蓄势。第二层(34),点题,阐明打开文学之门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学的理解。第3自然段节分析:教: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学:(明确:初步点题,引出下文)门文学之门明确:第3自然段由“无数”转到“一扇”,初步点题,写明这扇门是“文学”之门。第4自然段分析:教:“高智商的野
6、蛮人”,对立的概念,内涵深刻,道出了对文学一无所知者的本质特征。修辞手法:暗喻:本体与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结。典型形式为:A是B。举例:书是我们学习的伴侣。书本例子:文学是是;一个民族的文学是是等教:暗喻的作用在形象化的比喻中更体现真情实感。(强调)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举例: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书本例子: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明确
7、:第4自然段简要阐述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全段共13句话。教:句阐述文学的特征,句阐述文学的内涵,句阐述文学的功能,阐述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这些议论性的语言,有助于青少年读者从理性的高度了解文学世界的概貌,明确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亲近文学对于现代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了打开文学之门的自觉性。五、训练巩固:文章的题目特别吸引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用了恰当的比喻,作者把文学比作一扇门。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你知道还有人把一本好书比作什么吗?学生讨论、交流。明确:题目“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字面意思是为你(青少年)打开某一领域的入口,深层意
8、思是让你由此登堂入室,尽情领略某一领域(指文学)的无限风光。这种说法形象生动。人们还把一本好书比作“窗口”、“阶梯”、“朋友”等等。让学生积累名人名言。六、作业布置:1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一段文字。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学生谈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谈自己的体会,答案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学生朗读课文,概括段意。讨论、交流后,明确。第5自然段,交代以下引文来历,点明这样写的目的。这是一个过度段,由此引入作者和文学的对话。第6自然段,称道文学能形象地展现客观世界五光十色的
9、景象,增长读者的知识。第7自然段,称道文学能生动展现古往今来多姿多彩的人生,打动读者的心灵。第8自然段,称道文学用艺术的手法跨越时空,交汇虚实,启迪读者自由地想象。第9自然段,称道文学反映生活贵在求真,以此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内心强烈的共鸣。第10自然段,称道文学对人真诚而忠实,使读者反求诸己,提高自身修养。第11自然段,称道文学神奇而圣洁,它爱憎分明,不容亵渎。照应文章题目,将对文学的认识深入一步,勉励青少年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待文学,告诫人们切不可将文学当作追名求利的敲门砖。教:为什么在致文学中对文学的对话用了第二人称“你”?学:(明确:这里是拟人的手法,把文学当作人来写,表现作者与文
10、学的亲切关系,也强调文学与人生是相互贴切的。)教:作者与文学的对话要告诉我们什么?学:(明确:强调打开文学之门的必要性)三、品味语言: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谈谈理由。学生交流、讨论。老师点拨,明确。词汇丰富多彩,用语灵活多变,体现了作者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高超水平。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如“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前一个“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后一个“世界”则指领域。又如,课文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在题目和第14自然段中的“你”指代的对象是青少年读者,从第5自然段开始到结尾中的“你”指代的对象则是文学。
11、后者用拟人的手法,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一意思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如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对此,在69自然段中都有形象和生动的描述。又如第4自然段“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后文则把它说成“你只是为热爱你的人们默默奉献,把他们引入辽阔美好的世界,让他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让他们懂得人生的真谛”。教:本文语言表达凝练含蓄、形象准确。语言丰富多彩,灵活多变。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积极运用,也使得文章语言表达更加优美,富于激情,给人以亲切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四、概括中心意思:这是一篇书序,
12、作者凭借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向读这部文学卷一书的青少年读者介绍文学。课文用散文诗式的语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是什么,形象生动描绘了文学的感染力,激起青少年读者对文学的浓厚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五、小结:文章以“议论大门初识大门打开大门”的思路展开,逐层深入,使青少年读者渐入佳境。第一部分重在阐述文学的功能,以理激人;第二部分重在描绘文学的魅力,以情感人。这两大部分在内容上相辅相成,结构上前后照应,语言风格上相互映衬,可谓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六、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二。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为你打开一扇门赵丽宏一、(14)(亲近文学)(抽象领域比喻成门)条件(只要只要
13、)开门的可能性二、(511)(领悟文学)作者与文学的对话教学反思后记:繁星新生中学语文组 范海燕教学目标: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3、掌握虚实结合的写法,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天上的星星吗?有什么感受?生活中的万物都是有灵性的,都是美的,关键是你有没有用心观察,用心发现。当你为那些无聊的肥皂剧、累人的电子游戏空耗光阴时,可知有人却正对着星天静静沉思,任自己的思想自由驰骋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文学家巴金的散文繁星,看看作者对星天的深切感受。二、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写作背
14、景: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上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上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15、。作者简介:巴金,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观察繁星的感受的词句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理清文章结构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参考答案:“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
16、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三人还在跑呢!”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第三部分(第三第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
17、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四、合作探究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参考答案: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2、阅读赏析第3段 (1)本文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描摹眼前的景物是实写,由眼前的景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是虚写。明确:第三段共十句话,前三句是实写,后七句是虚写。实写的是海上观看繁星的夜景,虚写的是由仰望夜空产生的种种奇妙的感受。(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
18、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3)本段还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4)指导换位法背诵第三段把自己换位成作者,按照“仰望欲睡沉睡”的思路背诵。3、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怎样理解“?”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此题如学生提出其他理由,只要合理亦可)4、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中“看”和“呢”的表达效
19、果。参考答案: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五、品味语言,揣摩感情让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找出最能表现作者热爱星天、热爱自然的句子。小结:著名画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愿同学们像巴金一样,用一颗热爱自然的心灵,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细心观察自然,用心感受自然之美。六、总结繁星是常见的,却引起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本文作者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学习本文,我们不仅要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
20、学习联想、想象手法,还要培养自己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习惯。板书设计:繁 星巴金从前三年前如今依恋 伙伴 知心(虚实结合)作业设计:1、给加点的字注音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霎眼( )萤火虫( )2、根据下列加点词语的句式造句。(1)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2)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3、如果你来到海边,面对着碧海蓝天,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象?请以“大海,你像”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不少于100字)教学反思后记:冰心诗四首新生中学语文组 王海燕教学目标: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
21、的辛苦。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好。3体会纸船中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4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教学重点:1品位这四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重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
22、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二、学习母亲(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争取背诵。(二)体会“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中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巧妙地借助前一个躲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里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情)受到了打击,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无私、伟大。三、学习纸船(一)熟悉全诗指导朗读。1请
23、学生自己试读全诗。2教师范读。要读得低沉而富有深情。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纸船-寄母亲冰心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泊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二)分析、解读全诗。1请根据诗中给出的信息,想象这是诗人在何种情形下写的这首诗?海浪涛涛,天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回到亲
24、人的怀抱?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故国、思念亲人,愈发感到孤独、惆怅。2第一节中哪些诗句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且由来已久?“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点出所叠纸船的数量多,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极深。3第二节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结果,并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地叠,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实际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实现,这对诗人来说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是否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4第三
25、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这一想象有何特点?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纸船虽然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入母亲的梦中,这一想象新奇、大胆、瑰丽,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点明题旨。5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表明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三)问题解惑1、诗人为什么要叠纸船并把它抛进海里?诗人在船上无法与母亲通音信,只幻想纸船抛进海里能载着她对母亲的一颗爱心飘到母亲的怀抱中。2、诗人叠好的纸船有
26、的被风卷进窗子里,有的被海浪打湿了,沾在船头上,可她为什么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因为诗人心中保存着永远的希望。3、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4、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悲哀?因为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十分想念自己的母亲,思念不着最是难受,所以“含泪”“悲哀”。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抒发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6、本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诗人以纸船展开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四、学习成功的花(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争取背诵。
27、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二)赏析这首诗这首诗只是一个意思,一个组织句子的单位:漂亮的花,人们都只是惊叹、羡慕她开花时的美丽,并没有意识到它还在芽儿的时候,经历了多少艰苦的奋斗和巨大的牺牲。“明艳”就是指色彩鲜明、艳丽。“明艳”一词,形象生动地说明、突出了花的“成功”; 而“惊羡”一词用在这里比“羡慕”多了一层惊叹的意思,从而又更衬托出成功之花的明艳。不管是艳丽的鲜花还是其他成果,待到她亮出成功时,确实是令人羡慕的、欣赏的,但她背后的艰辛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呢?作者用惊叹号抒发了她对人们仅仅懂得惊叹、羡慕别人的成功,而看不到在成功
28、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感慨。“然而”一词承接了“只”字,自然地转折,开启了后面的思维:追溯成功的历程。花之所以成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她还在小芽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努力奋斗了,到成为今天的明艳的花儿,一路上浸透了辛酸乃至痛苦的无尽泪水,撒遍了鲜红的血泪,甚至付出了牺牲的代价。一句话,“成功的花”是血与泪滋润的结晶,是奋斗与牺牲孕育的蓓蕾。只有经历这样的一种洗礼,才会有花“现时”的明艳,花的成功。作者将“现时”与“当初”对比,将“奋斗”、“牺牲”与“成功”关联,“泪泉”、“血泪”与“明艳”关联,更加突出了花的成功之不易。这首诗,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意旨: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
29、多少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而且给我们以启示:花的成功尚且如此,那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与发展,不也都是如此吗?从而使人领悟到奋斗者与牺牲者的伟大。(三)问题解惑1、“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一句中“惊 羡”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羡慕”,为什么?“惊羡”,有惊叹羡慕的意思, “惊羡”比 “羡慕”多一层惊叹的意味,也更能衬托成功之花的明艳。2、这是一首哲理小诗,但作者并未空洞的说教,而是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理,给人鲜明的印象,请问“花”“芽儿”“泪泉”“血雨”分别比作什么?“花”比作人生事业的成功;“芽儿”比作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泪泉”比作为培养花付出的辛劳
30、;“血雨”比作为滋润花而作出的牺牲。3、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首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而要了解在这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着的艰苦努力,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的。4、读了本诗,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谈谈你自己的感想。只要能联系自己,围绕本首诗的道理来谈即可。五、学习嫩绿的芽儿(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争取背诵。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二)赏析这首诗 嫩绿的芽儿对青年说:“发展你自己!这是一个独立的意思,如果拆开便不知所云了。“嫩绿”显示了
31、芽儿的健壮、活力与朝气,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嫩绿的芽儿有着儿童般的天真无邪,对青年说,发展你自己。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人一样也需要学习与提高,来发展自己,使自己成才。植物发展由芽儿长成花儿,那么,人呢? 淡白的花儿对青年说,“贡献你自己!”同样是一个独立的意思。“淡白”说明了花的朴素无华,纯洁,不追求华丽的外表。植物用花儿来装点这个世界,不孤芳自赏。人呢?在发展了自己的基础上,应当来为社会做贡献。这里作者的意思又进了一层。 深红的果儿对青年说“牺牲你自己!”用“深红”来修饰“果儿”,象征着“果儿”的成熟、丰硕和甜蜜。经历了芽儿、花儿的积累、成长,成了深红的果实,这时就要奉献给人类了
32、。如果没有奉献,这些果实有什么用呢?青年人呢?也应该懂得奉献自己,甚至要有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人生才显得更完美,更充实。这首诗中的每一节都可以独立成为一首诗,意思也相当完整,但从思想境界、艺术造诣上讲,它们又意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使意脉得以贯通。“芽儿”“花儿”“果儿”的排列顺序,暗指果树从抽芽发展、开花让人们欣赏到将结果奉献于人类的过程,这一过程正好对应了青年的人生过程。“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当芽变成花时,不要孤芳自赏,而是要美化自然,正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为社会作贡献。最后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以牺牲精神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使人生更辉煌。全诗正是这样,以植物的生长
33、来比喻青年的成长,从而告诫青年人,包括作者自己,要发奋图强,不断充实、提高和发展自己,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诗中运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展示了一个纯洁的心灵和现实的世界。同时,也讴歌了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嫩绿的芽儿”的时候、“淡白的花儿”的时候、“深红的果儿”的时候,组合起来正是整个纯洁的人生。这样的一种纯洁的人生,赋予了作者笔下的语言以诗意,使其散文诗化,而从此不再是散文,只能以诗来解读。也正因为这样,作者才能将这些本来就难以组织起来的话语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说,是她的纯洁的心灵给世界、给语言带来了一种独特的体系,一种一般人及粗俗的语言所不可能具有的体系。(三)问题解惑正当青春年
34、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生活的大海时,该如何把握人生的方向?用诗中的原话作答。 “发展你自己!” “ 贡献你自己!”六、作业布置:课后探究练习题教学反思后记:诺曼底号遇难记新生中学语文组 范海燕教学目标:1.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2.感受小说中生动的人物形象3.学习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好,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完成一个智力测验:一条木船破了,舱里进满了水,单凭破船本身的浮力已承受不了船上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他们又都不会游泳,怎么办?远处有一条船正在驶来,但坐等获救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就是船上那个未成年的孩子的话,请你想一个办法,帮助全家脱
35、险。2、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可是如果船大人多,又在夜深雾浓之际,你将如何处理呢?请大家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哈尔威船长救人的过程。二、作者简介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但认为可以用爱情、善良和仁慈改造社会;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的罪恶。三、探究,初步感知课文故事听完了,不知道同学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疑问?教师适当启发、点拨四、品味语言,感知描写手法1.本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能不能从文中找几例?对话描写、场面描写、对比描写2.除了大家刚才提到的外,本文还成功地运用了另外一种描写方式,叫细节描写。(运用绘
36、画的方式讲述什么是细节描写)老师来画棵树(一笔画出树的主干),这在美术中叫勾勒,(仔细的画叶片、芽胞)这叫工笔细描,这个工笔细描,就颇似我们写作中的细节描写。在大家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运用这种描写手法的?3.在掌握各种描写手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小结:生动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注意此种手法的运用。五、品评争论,分析人物形象1、现在我们来谈谈哈尔威船长这个人,请同学们完成一个填空题:哈尔威船长是一个( )的人,并且申述自己的理由。(镇定自若)2、如果换了你,你也会像哈尔威船长一样做到镇定自若吗?读课文“震荡可怕极了”到“船员赶紧解开救
37、生艇的绳索”一段。3、哈尔威船长在想什么、做什么呢?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十六段以后的“简短有力的对话”。指导学生用升调、降调、重读等,读出危机时刻的急来,读出船长的镇定自若。1.点拨:面对猝然而至的灾难,为什么独有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你呢?(忠于职守)2.哈尔威船长的职责是什么呢?你觉得他尽到自己的职责了吗?3.由此看来,他是一个舍己救人的人。(舍己救人)老师觉得课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太好了: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同学们通过电视新闻或是报纸,杂志,有没有看到过类似的新闻呢?1.其实,面对死亡,求生是每个人的本能。可是,上帝在赋予我们生命的同时,也赋予我们责任和义
38、务,因为,活着固然重要,可是履行做人之道同样重要,能做到舍己救人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在此,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能不能自救?他的死值不值得呢?2.他的可爱伟大之处表现在哪里呢?3.小结:时穷节见,危难出英雄。危难时刻,是放弃责任,违背天良,只求独自活命呢,还是舍己救人、舍生取义呢?哈尔威船长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后三自然段,深情缅怀我们可敬的船长吧!六、总结雨果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在小说一开始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强者是有自制力的人。哈尔威船长就是这样的人,在灾难在面前,他克制了自己的恐惧,克制了可耻的利已主义,沉着冷静,忠于
39、职守,履行了自己的做人之道。同学们以后不一定会碰不上这样的灾难,但你们依然可以成为强者,只要你们能克制那些悲观消沉的情绪,自私自利的想法,忠于自己的职责,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信念,你们就是哈尔威船长那样的强者,样的英雄板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雨 果镇定自若 忠于职守 舍己救人一个伟大的人作业设计: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湍急( ) 推搡( ) 猝然( )肇祸( ) 酣睡( ) 蓦地( )2.仿写句子如果生命是水,尊严就是流动;如果生命是火,_;如果生命是鹰,_3.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以身殉职,面对这个高大英雄,你最想对他说什么?4.“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请你列举具体示
40、例来理解这句话。教学反思后记:古代寓言二则新生中学语文组 王海燕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郑人买履讽刺那种不从实际出发,一味迷信教条的人。刻舟求剑讽刺那种连生活常识都不顾、思想顽固不化的人。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掌握寓言故事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涉江、遽、契、惑、置履、度、至之市、反、及、遂、宁)重点难点:教学目的的2、3、4课时安排:2课时教材分析:一、了解“寓言”:“寓”寄物,“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
41、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二、主题思想: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三、思路结构:郑人买履第一层:
42、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四、 写作特色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分钟)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1)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2)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解答:寓意(1)骄傲使人落后、失败。(2)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学习郑人买履二、初读课文(6分钟)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学生找
43、出应注意的字音和字型。2、学生散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3、老师细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4、学生齐读(边读边注意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三、构建画面(6分钟)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结果:市罢,遂不得履四、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15分钟)1、圈划重点的文言词(履、度、坐、之、操、反、及、遂、宁、无、其、以)A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B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C老师巡回释疑。D小组汇报E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师生讨论)(1)操、持、取的意义(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3)宁信度、无自信也五、把握寓意(10分钟)(1)郑人买履中那
44、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意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2)说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答案:(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2)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六、背诵课文(5分钟)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1)学生读通课文,注意字音,断句。(3分钟)(2)学生展示学习效果。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二、疏通全文,把握文章结构(3分钟)三、学习文言词语句式小组间讨论,小组间比赛,采用一问一答。涉:渡江 遽:立刻、急忙 契:雕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 止:停止 惑:迷惑、糊涂老师补充讲解:A、楚人有